中国古建筑保护
----武当山古建筑群的保护和再利用
武当山,作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4A级旅游区、全国武术之乡、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之一,其古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武当山不仅拥有奇特绚丽的自然景观,而且拥有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可以说,武当山无与伦比的美,是自然美与人文美高度和谐的统一,因此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
这个雄镇鄂西山区的风水宝地,曾经红红火火得令天下人刮目相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武当山是一个神秘的所在,因为它与明朝皇帝朱棣扯上了关系。
  明成祖、当年的燕王朱棣已非常手段夺得帝位后,为巩固皇权,利用武当山道教,鼓吹皇权神授,以掩天下耳目,于是在武当山大兴土木。经12年的营建,建成99观、36底、72座岩庙、100多座石桥等共33组道教建筑群;永乐十四年(1416),又下令拨徙流犯人550户、3123人送往武当山垦荒,每年交纳斋粮、茶、盐及棉花,以供养宫观。后来,朱棣还封武当山为太岳太和山,武当山至此成为皇家庙观。其后200多年间,明代历任皇帝皆效法祖制,明嘉靖年间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扩建与维修。
  武当山,这个真武大帝修炼40余年,得道升仙的地方,弥漫着浓得化不开的皇风王气,仙风道骨荡然不存焉。
但无论如何,经历了六百多年,武当山古建筑群还是保存了下来,我们从武当山看到了明代建筑的一个美丽侧影,也是值得庆幸的。我们从磨针井、太子坡等地方能获得许多启迪与感悟。
  不过,近年来有两件关于武当山的事,让人开始为武当山古建筑群的命运担心了。其一是2003年,遇真宫遭遇大火,报道称,大殿焚毁,造成经济损失65万余元,主要责任人被判刑;其二,在武当山古建筑群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道观——复真观里,竟然出现了一个由古建筑改建而成的三星级宾馆——“太子养生堂”。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家宾馆的投资者正是肩负文物保护职责的武当山文管所。
记者通过采访宾馆投资方————武当山文管所所长罗志教了解到,“太子养生堂”项目总投资100多万,投资全部由单位自筹。20018月完工,今年开业。 记者问:“你们把古建筑改成宾馆,上级部门不知道? “怎么不知道?我们这里餐饮、住宿、娱乐、医疗一条龙,上级领导经常住这里,生意好不得了。”当记者问到在古建筑内搞宾馆是否会破坏文物时,罗志教这样
告诉记者:“文管所主要是对古建筑进行有效利用。建筑没有人住坏得才快。太子坡这里房子比较多,大量的房子都闲置。不如利用起来吸引游客,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从武当山的古建筑保护中,很容易看出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的古建筑保护意识很差,还有一个问题更值得人们思索:古建筑到底该怎么保护,是完全隔离维修保护还是再利用,让其再现生机?
中国的古保护为什么这么困难呢?梁思成在他的《中国建筑史》中剖析到,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中国的古建筑大都是以木结构为主,很容易烧毁、破坏,这跟西方的石结构形成鲜明的对比。当然,这是客观原因,没法改变的,可以改变的是人们的古建筑保护意识。梁思成先生早在上世纪3040年代就不止一次地指出,国民缺乏视建筑为文化遗产知认识,官民均少保护旧建的热心,于是,北京古城墙没了,北京的四合院逐渐消失着,各地的古民居也都慢慢的被现在建筑蚕食着,连武当山六百年的道观都被改成了宾馆。21世纪了,梁先生的忧患仍值得我们三思。
    一个时代的建筑反映一个时代的特点,满足一个时代的要求,到了另一个时代也许就不适用了,这就是古建筑在现在社会中的尴尬地位。现代生活增加了许多现代化的设备,而
古建筑与现代化的设备又存在了许多不和谐的因素。例如现代化的设备在古建筑中如何布置,安排;消防,水电等实施如何规范和布设。这些都成了古建筑发展保护的障碍。其次一些电力设施的设备如何安装,放置才能不影响整个古建筑的外观立面。这些都是古建筑保护过程中的问题。
由于现行的消防规范都是针对现代化的建筑物来说的,所以现行的消防规范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就不适用了,于是这就成了一个难题。以首都北京为例,除了那些具有重要文物价值、由国家严密保护的建筑之外,现在北京市登记在册的文保单位,有三分之二被占用。而这些房屋大都年久失修,电线老化,房屋使用者大量用火、用电、用气,更大大加重了古建筑的火灾负载。加上古建筑间的道路都很狭窄,如北京老城区的胡同,发生火灾时连消防车都进不去。
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是过去古代社会是无法比及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城市化的进程。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一些老房子由于不符合规划的要求,都让路给新的现代化建筑。另一方面也是城市化的进程带来大量的人口涌进城市。这些都使城市的人均居住面积大大的紧缩。何况,中国不像国外那些国家那样有着那么多空闲的土地作为城市扩建之用。中国的
新建筑历来都是在老的建筑拆除之后,建造新的建筑物。因此,为了保证居民的居住空间,政府也不得不拆除原来的老房子建设新的现代住房。因此,在城市化的浪潮中,古建筑包括老房子,都没有得到充分的保护;以至于在经济发展过后,回头看那些逝去的遗产而兴叹。
其实,现在居民中大多认为古建筑保护是需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在保护以后如何产生经济效应。因为古建筑的保护是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为后盾的。但是,在经济还不发达的中国,现在的投资大都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但是即使现在中国的少部分地区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也有了一定的经济力量来保护,但是即使这些地区还是为了实现本地区经济的目标,在古建筑方面保护的资金还是不多的。因些才会出现了武当山上把古建筑改建成三星级宾馆的事发生。
其实,在武当山上,把空置的道观进行商业动作,再次利用,用得到的资金更好的对古建筑进行保护,进行的好的话正是一件很好的事,但是,武当山文管处把古建筑改建成三星级宾馆却是舍本逐末了。为了追求利益而严重破坏了古建筑。
在实际的例子中,杭州的河坊街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清河坊历史街区管理委员会把商业运
作引入到河坊街中来。一方面是让古街重现历史的商业氛围;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经济的因素,让历史街区繁荣之后,再继续考虑加强保护的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保护文化遗产资金紧缺的问题。
但是在现实社会中有很多古建筑,古街道需要保护,与此同时,政府的资金又是紧缺的。况且在发展经济,加快城市化进程,人口增长的今天,与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成为矛盾。在我们调研的过程中也感触很深,过去有很多比现在保护下来的古建筑好的多的文化遗产,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被拆除。即使保护下来的古建筑在过了一段时间后需要修整之时,又拨不出专项经费。因此古建筑在修复以后,如何利用,获得价值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当今世界对古代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二种形式:突尼斯形式(完全保证古建筑的原貌),华盛顿形式(保证古建筑的外观,根据现代的生活方式改变内部需要)。因此,由此我们认为:矛盾有重点论之说,保护古建筑需要从发展的角度来观察,要分重与轻。对于具有深刻影响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完全保证古建筑的原貌,不管从里还是从外。让世人知道古代曾经的文化风味与建筑风格。对于需要考虑它们的利用价值的古建筑,那么采用华盛
顿形式来修复,让古建筑具有古代的外貌,并具有现代的生活条件设施或者是现代与古代设施共有的条件;这种保护便有了进一步的商业利用价值。据调查,大多数居民都是想也愿意暂时的居住在古风古味的建筑里面。由于考虑到社会发展的因素,保护古建筑的难度。政府应该重点保护那些典型的古建筑,不至于全部的古建筑消失殆尽。社会也是向前发展的,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保护祖先留下遗产的重要性。但是单单保护,而不去发展,那社会恐怕也会停滞不前。在保护与利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我们要根据具体的形势来处理好现代社会节奏带来给古建筑的冲击。使古代建筑遗产得以最大的保护,使其文化,风格,得以向世人表明历史的意思;与此同时也得以最大的利用。这样才是古代文化遗产的真正意义。
                                黄宏波  080603128
                                2011113

更多推荐

保护,武当山,利用,经济,建筑,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