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等级制度对古代建筑形式的具体表现
作者:杨刚 石峰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36期
        【摘 要】: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封建等级制度持续了数千年,不可避免的会对中国古建筑的形式产生影响。本文探讨了封建等级制度在古建筑中的表现形式及对建筑风格的影响,以期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古建筑的文化内涵,更好的结合设计元素,设计出更好的建筑作品。
        【关键词】:封建等级制度;古代建筑形式;具体表现
        中图分类号: K87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中国封建主义社会阶段,统治者为了保证理想的社会道德秩序并维护自己的权利,往往会制定严格的法律或者规定约束人民,建筑形式也不例外。建筑样式和规模可以体现人们在
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差别,这就逐渐发展成了等级制度。等级制度对中国的古建筑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无论是住居空间的组织原则,还是古建筑形式的发展与演变,或是在建筑材料和装饰及建筑某些特征的形成过程中,都可以找到建筑等级制度留下的痕迹。
        一、中国古建筑等级制度的表现
        1、礼法对古建筑的影响
        自国家产生以来,君主专制是我国古代社会唯一的政体形式。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君主以“礼”和“法”维持社会秩序。所谓“礼”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秩序,实质就是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等级制度。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同样存在壁垒森严的等级,从建筑的布局方位、形体大小、结构构件到装饰设计,处处皆凝结着强烈的政治伦理规范,以显示下有序、尊卑有礼。早在先秦时期,都城建筑的布局便存在严格的等级规范,为了体现君主的高贵自尊,宫殿一般都建在皇城的中心地区,以体现“天子中而处”的思想。宫殿建筑中“尊王以重威,明伦以示礼”始终是其渲染的主题。建筑形体的大小亦是区别等级的标志之一。宫殿建筑中,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为“殿”,与家人生活起居之处为“宫”。故“殿”的面积与构件都以大为美,以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来显示皇权至尊。“宫”的建筑规模则据主人的身份而定,皇帝所居之宫最
大,其次为皇后及其妃嫔所居之宫。明清故宫中,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整个建筑群中最热烈高亢的部分,那巍然屹立的高大殿宇,凌空出世,统摄全局,无疑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后宫中皇帝起居的乾清宫规模最大,其后为皇后起居的坤宁宫,再次为妃嫔所居的东西六宫,皇室家族内部的贵贱尊卑由此可见一斑。宋代对建筑等级的规定甚至发展到对建筑材料的限制。《营造法式》将建材分为八等,规定不同等级的建筑用不同的建材,如果大材小用或小材大用,皆为违礼之举。

更多推荐

建筑,等级制度,中国,形式,设计,影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