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平面动画、立体动画和电脑动画
1.平面动画
平面动画相对立体动画而言是在二维空间中进行制作的动画。
(1)传统手绘动画
通过绘画线稿,使用动画片颜料在赛璐珞(cel)透明片上上色,然后进行拍摄、剪辑制作的动画,如中国的《大闹天空》、日本的《千与千寻》、美国的《猫和老鼠》等。同样还有用油画棒、彩铅、水彩、炭笔、油彩、木刻等手绘技法表现的动画,例如素描动画《种树的人》、油画动画《老人与海》、沙土动画《天鹅》,用胶片刻画的动画片《节奏》,装饰动画《鼹鼠的故事》等,这些都是带有探索性的实验动画片,具有独特的视觉魅力。但由于制作周期较长,后期的上色、合成、剪辑、配音等制作部分逐渐被计算机动画所取代,但是比起原来的手绘上色,电脑味道也逐渐显现出来。
(2)剪影片
剪影片源于剪影和影画,流行于18、19世纪的一种黑白的单色人物侧面影像,同类型的还有通过光线照射到手上然后投射到墙壁上的手影动画。世界第一部剪影动画是1916年美国布雷画片公司制作的《裁缝英巴特》由C.阿伦.吉尔伯特绘制。1919年德国人L.赖尼格拍摄了《阿赫迈德王子历险记》、《巴巴格诺》、《卡门》等剪影片。
(3)剪纸片
剪纸片来源于皮影戏,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皮影戏源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长安,盛行与唐、宋,至今仍在中国民间普遍流行,堪称中国民间艺术一绝。皮影的制作,最初是用厚纸雕刻,后来采用驴皮或牛羊皮刮薄,再进行雕刻,并施以彩绘,风格类似民间剪纸,但手、腿等关节分别雕刻后再用线连缀在一起,表现能活动自如。中国最早的剪纸片是《猪八戒吃西瓜》、《狐狸打猎人》。
(4)水墨动画
水墨动画片是中国艺术家创造的动画艺术新品种。它以中国水墨画技法作为人物造型和环境空间造型的表现手段,运用动画拍摄的特殊处理技术把水墨画形象和构图逐一拍摄下来,通过连续放映形成浓淡虚实活动的水墨画影像的动画片。1961年7月,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功了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宣告了中国水墨动画片首创成功。该制作技术获得了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奖,中国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水墨动画片的制作过程繁琐而又耗时间,但并不是人们所理解的动画作业都在宣纸上完成。我们虽然在银幕上看到活动的水墨渲染的效果,但是只有在静止的背景画面中才能找到真正的水墨笔触,只有背景画面才是中国水墨画。水墨动画片的奥秘都集中在摄影部门。画在动画纸上的每一张人物或者动物,到了着色部分都必须分层上色,即同样一头水牛,必须分出四、五种颜色,有大块面的浅灰、深灰或者只是牛角和眼睛边线框中的焦墨颜色,分别涂在好几张透明的赛璐珞片上。每一张赛璐珞片都由动画摄影师分开重复拍摄,最后再重合在一起用摄影方法处理成水墨渲染的效果。1963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牧笛》就是优秀的水墨动画片,片中的牧童骑着老水牛从柳树中穿出,走过夕阳中的稻田,走向村庄,动作细腻,感情含蓄,极具中国特色。从1960年到1995年,上海美术制片厂共摄制了4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牧笛》、《鹿铃》、《山水情》。
1)20世纪60年代的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1961年出品
第1步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是世界上第一部水墨动画片。该片1961年获瑞士第14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短片银帆奖;1962年获第一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法国第4届安纳西国际动画片电影节儿童片奖;1964年获法国第1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荣誉奖;1978年获南斯拉夫第3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一等奖;1981年获法国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第4届国际儿童和青年(电影)节二等奖。
第二部水墨动画片《牧笛》:是童话题材的影片(1963年12月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背景设计请来自西安的国画家方济众担任,国画大师李可染也曾借出几幅牧牛图挂在摄影组的墙壁供学习参考。这是一部田园诗般的作品,展现出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牧笛》背景采取了中国江南景色:小桥流水、杨柳成行、田园风光。并借牧童一路找牛,展现中国山水画中常见的高山峻岭和飞流千尺的气象,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意境。整个影片充满诗情画意,是一幅清丽淡雅的放牧图,也是一首质朴隽永的田园诗,又是一幅娓娓动听的交响乐。画面优美、意境深远、节奏流畅,给观众以美的享受。该片的幕后阵容非常强。作曲吴应炬,是《大闹天空》、《小蝌蚪找妈妈》、《草
原英雄小姐妹》等片的音乐作者。《牧笛》被美国评论家称为“在中国听到的最妙的电影音乐”。贯穿全片的笛声由中国一代笛子宗师、享有“魔笛”之美誉的陆春龄担纲,更是经典。影片完成不久,极“左”思潮使影片不能与观众见面,在片库禁闭了十多年。重新上映之后,立即受到国内外的一致赞扬。1979年获得丹麦第三届欧登塞城国际童话电影节金质奖。
2)新时期的水墨动画片——《鹿铃》1983年出品
文化大**结束以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大力进行拨乱反正工作,使中断17年之久的水墨动画片恢复生产。
第3部水墨动画片是《鹿铃》。这部水墨动画片是在相隔近20年后恢复制作的,摄制组人员大部分是新手,加上电影胶片和洗印技术的发展,过去的技术条件和数据已不适用,这些都必须重新作出实验和确定标准,经过一年多努力终于摄制完成,片长20分钟。女导演唐澄运用水墨画的艺术形式,使影片呈现出清秀、淡雅、抒情的特色。该影片1983年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和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同年7月获得苏联第十三届莫斯科电影节最佳动画短片特别奖。
第4部水墨动画片《山水情》:影片把人物作为主体,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相当和谐的结合,对于人物不占重要地位的中国传统水墨写意山水画有了突破和提高。摄影师打破前三部传统逐格拍摄手法,对准原幅背景进行拍摄,再与逐格拍摄的动画镜头相合成,充分发挥了中国水墨画的特色。这部仅18分钟的影片,格调清新、洒脱、空灵、飘逸,将中国诗画的意境和笔墨情趣融进了每一个画面中。影片以景抒情,情景交融,那云气缭绕的山,那烟雾蒙蒙的水,虚中有实,实中带虚,显示出中国艺术的深厚传统。同时,与之紧密揉和的各种现代动画手法,把中国水墨动画这朵艺术奇葩推向新的境界。
.立体动画
立体动画是在三维空间中制作的动画,如折纸动画、木偶动画、粘土动画以及一些通过逐格拍摄出来的立体动画。
(1)木偶动画片——《神笔》1955年出品
木偶动画源于西汉时期的傀儡戏,东汉时期已有了戏剧的表现形式。到17世纪,欧洲出现了撑杆傀儡戏,动画片的制作技术发展以后,很多动画师将傀儡戏纳入到了动画片中,作
为动画的一种表现形式——木偶动画片。木偶动画的制作方法是将整个木偶各个活动部分(包括眼睛和嘴巴)都用银丝或金属制成关节,而后由人操纵,按照动作的顺序,扳动关节,逐格拍摄。1910年法国动画师E•科尔摄制了木偶片《小浮士德》,17世纪到20世纪初,木偶戏在捷克民间已有很高的水平,1929年捷克的K•特律姆尔拍摄了一部舞台木偶片也很有影响。俄国动画片奠定人斯塔列维奇在20世纪初拍摄了一些寓言木偶片,如《青蛙的皇帝梦》、《家鼠与田鼠》等,最有影响的是1913年的《蜻蜓与蚂蚁》。由中国美术家靳夕总导演兼美术设计、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的木偶动画片:1955年的《神笔》、1959年的《愚人买鞋》、1963年的《孔雀公主》和1979年的《阿凡提》,为我国木偶动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此外还有尤磊1964年导演的,具有代表性的木偶动画片《半夜鸡叫》,都是经典的木偶动画片。
(2)杖头木偶——《南方少年》1965年出品
采用木棍作为躯干,上面装置暗线和活动关节。一般形体较大。表演时,一手举起操纵棍,另一手掌握两根连着木偶双手的铁杆,扣动操纵棍上的暗线和机关,可使木偶的眼睛转动或张嘴说话,表演各种各样的神态,一般看不见脚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65年摄制的木偶片《南方少年》,属于这类形式。
(3)布袋木偶——《掌中戏》1962年出品
又称掌中木偶戏,它以淳朴的艺术风格、灵巧的操纵技艺、生动的木偶造型,赢的人们的喜爱,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将木料雕成寸许连颈的木偶头型,在头部下面装小型布袋,布袋两边为袖口,另装有可以张合的木制手。操纵时,将手掌套于布袋中,以拇指、食指、中指为主,其余二指为辅,表演各种人物,一般看不见脚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62年摄制的《掌中戏》,是一部布袋记录片。布袋木偶在中国台湾省比较流行。1969年,台式频道推出布袋戏剧集《云州大儒侠》。台湾省霹雳多媒体国际股份有限公司于2001年推出大型布袋电影《圣石传说》。这部制作历时3年、耗资3亿、拍摄10万尺底片、3785个镜头的影片,是台湾省20多年来制作最细致的一部布袋木偶电影。以往,电视布袋戏木偶的尺寸是三尺三,后来改良成二尺半,而电影的木偶尺寸更小。为求逼真,传承了传统木偶戏的表演模式,,带有很强的假定性,面部表情不变,形体动作非常机械与夸张,强调戏剧性。为《圣石传说》手工制作的木偶连头发都精益求精:原来用假发,这次改用真人头发制成,工作人员还用毛鳞片进行“护发”以仿造出飘逸秀发的效果。为避免拍摄期间的磨损,每个角色都有文身、武身和替身的制作。每一个木偶的手脚关节都可以弯曲转动,甚至连手指都能拨动琴弦。提线木偶,木偶的关节部位各缀以线,表演者在上方
提线操纵,使木偶的各个部位(包括表情)能够自如活动。
4)粘土动画——《小鸡快跑》2002年出品
该动画片是以特制的粘土、橡皮泥或其他具有可塑性的类似材料制作的动画片。粘土中都含有角色的骨架,骨架可以用铁丝或者专用的铁、铝等材料制作而成。而在粘土的采用上应合理调配粘土,为了达到较好的硬度和光泽度,可以在粘土中适当的加入些腊。在拍摄时将人物的动作摆好,用相机进行逐格拍摄,而角色的表情则要预先做出很多的表情模型,在摆拍时随时调换头部即可。由于全部采用手工操作,工艺繁杂,因而多用于短片。《小鸡快跑》是20世纪末由美国梦工厂与英国阿德曼工作室联合制作的粘土动画大片。两位执导——尼克•帕克和彼得•洛德都是英国著名的粘土动画短片导演,也是多项奥斯卡奖的获得者。这部长95分钟的动画片,从1996年开始制作,1998年投拍,至2002年6月推出,耗时达4年之久。粘土动画在视觉效果上给人以立体直观的效果,而制作上是以二维逐格拍摄的方法进行创作,所以放映后立刻享誉全球,充分展示了粘土动画的非凡魅力。2005年史蒂夫•博克和尼克•帕克导演,由英国阿德曼工作室制作、梦工场电影公司发行的粘土动画片《超级无敌掌门狗》获得由国际动画协会颁发的“安妮奖”,这是世界上最具权
威性的动画大奖,得到这个奖项的电影基本上都会得到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奖。另一部获提名的动画片《僵尸新娘》也属于停格动画,两者的不同在于《超级无敌掌门狗》使用粘土制作人物,而《僵尸新娘》的人物是用橡胶、布等材料制作的。《超级无敌掌门狗》战胜了两部电脑三维动画片,分别是迪斯尼公司的《四眼天鸡》和梦工厂的《马达加斯加》,这说明传统动画还大有可为。现代偶动画片还有《小鸡快跑》、《圣诞夜惊魂》、《流放地》等,比较传统,现代偶的制作工艺更加复杂,面部表情动作相对丰富,体形动作效果更加自然逼真,能够产生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但是制作与拍摄相当费时费工。材料偶动画片《两团毛线》、《游移的光》、《钢丝的恶作剧》都是带有及时性和偶然性的个人化作品。
(5)纸偶动画——《聪明的鸭子》1960年出品
又称“折纸片”,折纸片源于折纸(paper folding),这是一种不用剪裁、粘贴而将纸张折叠成物件的艺术,盛行于西班牙、南美、德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1960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导演虞哲光,执导了中国第一部折纸片《聪明的鸭子》。这种折纸片不同一般的折纸艺术:它用硬纸片折叠、粘贴,制成各种立体人物和立体背景,采取逐格拍摄方法逐一
摄制下来通过连续放映而形成活动的影像。制作时将纸片刷染成各种色调,折叠成所需的形象,串上细银丝或细铅丝作为活动的关节,再粘贴合缝,装上脚钉,动作操纵与木偶同。折纸片不同于剪纸片,因为它的人物和背景都是立体的,又不同于木偶片,因为它的人物和背景都是用纸折叠而成,从而形成了折纸片轻巧、灵活、充满稚气的独特艺术特点,它适合表现简短的童话故事。1962年以后,虞哲光又导演了折纸片《一棵大白菜》、《小鸭呷呷》。
3.电脑动画
电脑动画是依靠电脑技术和现代高科技技术生成的虚拟偶动画片,分为三维动画片、网络动画片和合成动画片。
(1)三维动画片——《怪物史莱克》2004年出品
三维动画片也称CG(Computer Graphics,计算机图像,简称CG)动画片。是以计算机图形学为基础的电脑动画,在三维(X、Y、Z坐标)空间中建立虚拟的立体模型并赋予时间(time)运动(sport)的动态影像,叫做三维动画。再用后期合成软件进行剪辑配音等操
作输出到光盘或录像带上形成动画片。目前世界上比较流行的三维动画软件有Autodesk公司出品的3ds max。这个软件不仅在三维动画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样在游戏娱乐开发上也具有相当的竞争力。2005年10月4日,Autodesk花费1.82亿美金,以现金方式收购Alias Maya动画制作软件,说明两个公司合并后将采用Autodesk的名称,给客户带来互补的产品线,为客户带来更多价值。
更多推荐
动画,动画片,中国,制作,木偶,水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