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馆——贵州省博物馆(⾼清图⽚博物馆标准参照物资料库必备欢迎分
享、关注)
名称:贵州省博物馆
地理位置:贵州省贵阳市⽩云观⼭湖林城东路北侧8号
开放时间:9:00-17:00,周⼀全天闭馆
成⽴时间:始建于1953年
贵州省博物馆是中国省级综合性博物馆,位于贵阳市北京路。1953年筹建,1958年开馆。占地总⾯积约1.93万平⽅⽶。该馆馆藏⽂物、标本20余万件。民族⽂物是该馆重点藏品之⼀,除刺绣、蜡染、挑花、织锦、银饰等1000余件。典型藏品有苗族婚姻记事符⽊、苗族刻绘动物图案酒⾓、苗族青缎镶花边饰银铃银坠⼥夹⾐,彝族⼟司⼋挂龙袍、彝⽂《六祖纪略》⼿抄本和⽔族墓葬⽯刻“铜⿎”。
馆藏⽂物
该馆馆藏⽂物、标本6万余件。出⼟⽂物中有旧⽯器时代的⼈类化⽯“桐梓猿⼈”的门齿、前⾅齿,“兴义⼈
”的下颌⾻、股⾻,“穿洞⼈”的头⾻、上下颌⾻及绝灭种哺乳动物化⽯和各种典型⽯器、典型⾻器等,以及学术界多视为夜郎青铜⽂化代表作的战国⽆胡⼽及⼽范、铜柄铁剑及剑茎内模、⿎形铜釜、铜⿍等器。藏品中还有贵州西部汉墓出⼟漆⽿杯、漆饭盘(均有长篇记⼯铭⽂)、“⽯寨⼭式”兢渡纹铜⿎、鲵鱼形、⽜头形铜带钩、纪年铜澡盘、五铢钱纹虎钮錞于、铜提梁卣和⼤型铜车马等。魏晋南北朝时的⽂物有104年(永元⼗六年)硬陶罐(刻长篇铭⽂),武阳传舍⽐⼆铁炉等。此外还有宋代“遵义型”铜⿎、明代《万历⼀统历》等。传世⽂物有《唐⽞宗开元投龙简》、《唐⼈写⼤般若波罗蜜多经册》、《韩琦⾏楷信札卷》、⼤明宝钞壹贯铜钞版、万历黔府青花⼤瓷罐等。少数民族⽂物,是该馆重点藏品之⼀,除刺绣、蜡染、挑花、织锦、银饰等1000余件外,典型藏品有苗族婚姻记事符⽊、苗族刻绘动物图案酒⾓、苗族青缎镶花边饰银铃银坠⼥夹⾐,彝族⼟司⼋挂龙袍、彝⽂《六祖纪略》⼿抄本和⽔族墓葬⽯刻“铜⿎”。近现代⽂物和⾰命⽂物有太平天国时期号军朱明⽉的起义“誊黄”,苗军“⽼虎”(先锋)的铁⾐,回军⾸领张翎翔、马河图的拒降信(清军录稿);⾟亥⾰命贵州临时政府发布的第⼀通布告──《贵州太汉军政府令》;红军开辟黔东特区举⾏第⼀次⼯农兵苏维埃代表会议的《决议》、《红军总政治部布告》,红军使⽤的印刷机和散发的传单等。此外,贵州地⽅名家郑珍、莫友芝等⼈的字画、⽇记、信札原件收藏较多。
⽂物遗存
陈列⾯积约1200平⽅⽶,陈列内容以馆藏⽂物为主,展⽰贵州重要历史⽂物和民族⽂物。采⽤⽂物、
图⽚、模型、复原场景和影像资料相结合的⼿法,运⽤现代展⽰⼿段,塑造⼀个具有时代感的现代陈列展⽰空间。通过对贵州较有优势的史前⽂物和标本,有重要影响的重⼤考古成果,有⼀定知名度的夜郎等不同历史时代的⽂物,以及具有深厚⽂化内涵的贵州少数民族⽂物和⾮物质⽂化遗产的展⽰,为观众备上⼀份科学⽂化审美⼤餐。
该馆的基本陈列有《贵州矿产资源》、《贵州⾃然资源》、《太平天国时期贵州各族农民起义⽃争》、《中国⼯农红军
在贵州的⾰命活动》、《贵州出⼟⽂物》等。还举办过《贵州苗族风情》、《贵州⽯刻拓⽚》、《贵州⽂物摄影》等展览。
该馆编辑出版有《红军长征在贵州》⼤型图册及《贵州省墓志选集》、《贵州省博物馆藏品志》等书,并办有《贵州省博物馆馆刊》。
⽂物陈列
历史⽂物
铜车马、⽴虎辫⽿⼤铜釜、⽯寨⼭铜⿎、杨餐墓铜⿎、铜柄铁剑、鎏⾦铜鍪、⼀字格剑、明代⾦冠、彩釉陶俑仪队。
民族⽂物
施洞苗族⼥盛装、西江苗族⼥盛装、⽊祖⿎、施洞独⽊龙⾈、⿎藏幡、傩⾯具、地戏⾯具、刺绣、蜡染、银饰、⽵⽊⽣活⽤具。
史前⽂物标本
贵州龙化⽯、海龙化⽯、鱼龙化⽯、海百合化⽯等。
古化⽯介绍
从贵州清镇市站街出⼟的⼤量貘化⽯,经省博专家鉴定确认,其中⼀件为贵州省发现最完整的华南巨貘头⾻化⽯,填补了贵州省貘头⾻化⽯的空⽩,意义重⼤;同批出⼟的⼫⾻较为完整的⿅化⽯,也极具展览和收藏价值。
贵州省境内曾有⼤量貘⽣活,但省博仅馆藏⼀⼩块貘化⽯的颌⾻残⽚。专家称,这⼀貘化⽯的出⼟,对研究贵州古⽣物资源具有重⼤意义,同时为与外界貘化⽯进⾏的对⽐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专家称,貘曾在距今10多万年⾄1万年前的地球上⼴泛⽣活,趋向温暖潮湿的环境。在我国,其主要⽣存区域为华南地区,最北端在秦岭南。貘是⾷草动物,体型⽐现在的马⼤,⽐犀⽜稍⼩。⽬前,除
了东南亚尚存其“近亲”——马来貘外,其他貘的物种已从地球消失。考古专家分析,貘化⽯的发掘,侧⾯证明了清镇以前就⽔草肥沃、⽓候温湿。
馆藏资源
博物馆现收藏⽂物70000余件。其中,⾃然标本有黔西、桐梓、⽔城、兴义、普定、安龙等地洞⽳遗址出⼟的早、中、晚旧⽯器时代古⽣物化⽯、古⼈类化⽯及各种⾻器、打击⽯器,还有成套的矿⽯、岩⽯、⼟壤、苔藓、鸟类、珍稀动物标本。历史⽂物有在洞⽳遗址中发现的"彩陶⽚"、⽤⽕遗迹;战国墓出⼟的早期铜⿎、青铜铸造的内模外范、⼽、钺、剑、⽭等各种兵器;南夷墓中出⼟的"套头葬"葬具和带有四⼗余种刻划符号的陶器;汉墓出⼟的带有长篇铭⽂的元始三年漆⽿杯及铜车马;南北朝墓出⼟的带有33字刻划铭⽂的永元⼗六年陶罐;南宋杨粲墓出⼟⼀批⽯刻艺术品及两⾯铜⿎;明代墓出⼟80余件丝、棉、⿇、纺⾐服。遵义的铜⿎是铜⿎断代的标准器,明代纺织品具有民间纺织⼯艺特⾊。传世品有明、清名⼈书画30O0余件。如祝允明《草书侍札》⼿卷,唐寅《长松泉⽯图》⽴轴、弘仁《长松⽻⼠图》⽴轴、⾼其佩《指墨花果》⼿卷等较为珍贵。民族⽂物有服饰、头饰、民间⼯艺品、⽣产⼯具、⽣活⽤具。近现代⽂物有清代农民起义的布告、武器和寨门⽯刻;⾟亥⾰命时期的"1911年贵州⼤汉军政府布告";红军长征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政纲》、《出路在哪⾥》等书刊以及武器、标语、布告、⽂件、印章;抗⽇战争时期三都⽔族农民抗击⽇军的战利品、⽇机轰炸贵阳的照⽚,贵阳受害居民的⾎⾐,以及贵州地下党的秘密⽂件、民先队的宣传品、⾰命烈⼠的诗⽂、书
信、遗嘱、遗物等。
代表性藏品有汉墓出⼟的元始三年《朱绘雷凤纹漆⽿杯》、元始四年《朱绘夔纹海潮纹漆盘》,明唐寅《长松泉⽯图》⽴轴,清陆远《江村烟⾬图》卷;苗族银饿《掐丝游龙银⽿杯》、苗族青缎镶花边饰银铃银坠⼥夹⾐等。《可爱的贵州》为其基本陈列,出版有《贵州省墓志选辑》、《贵州古建筑》、《夜郎故地上的探索》、《湘鄂川黔⾰命根据地史稿》、《贵州省博物馆馆刊》等。历任正副馆长吴业君、⽥兵、陈恒安、王瑞千、刘树信、罗会仁、陈云、梁太鹤、董有刚。
馆藏珍品欣赏
东汉铜车马
东汉铜车马
贵州省兴义万屯公社检朝沟⽣产队兴M8出⼟形态特征:由马和车两部份组成。马雄壮⾼⼤,竖⽿,作待⾛状,马头、⽿、颈、⾝躯、尾、四肢均可装可卸,马辔有多处鎏⾦痕迹。马车带篷,车轮⼗⼆辐,辐呈⽚状,⼆毂⽆辖,轴上设有承轸之轐,舆置其上,舆作长⽅形,前⽅上下乘舆,车篷上饰有席纹和云⽓纹,双辕前端屈曲与衡相连。车马全貌讲究,美观。型体较⼤。
马家窑⽂化漩纹套⽹络纹彩陶罐
形态特征:泥质黄陶。直⼝,颈下部略外⿎,腹部较偏,折腹,下腹壁斜直,弧度不显,颈肩部附⼀只带状半环⽿,稍侧腹中部附⼀只鋬状⼩⽿。⼝沿内绘⿊⾊点纹,⽔波纹。颈外绘⿊⾊斜线⽅格纹及红⾊宽带纹。上腹部对称绘四组红⾊漩纹,漩内套⿊⾊棱形块⽹络纹,漩间填⿊⾊⽹络纹。
明陈道复墨菊扇⾯
纸本洒⾦笺摺扇⾯,墨笔写意花卉画。绘盛开菊花五朵,陪衬⽵枝数笔。笔墨精练,钩筋剔蕊,均甚劲秀。画左下题⾏书“道复”⼆字,钤⽩⽂“⽩阳⼭⼈”⽅印。此扇⾯已为原收藏⼈集明⼗三⼈扇⾯装裱成⼀册,共⼗四张,这是第⼀张。其中⼆级五张,还有伪品。
明唐寅长松泉⽯图轴
设⾊堂幅,上有诗堂。图写远⼭近⽔,古松苍劲,松下站⽴三⼈,端袍⽟带者为王⽂恪,后⽴⼆僮,均为明季装束。右上⾓为作者七⾔律诗,其意为绘此图赠王⽂恪祝寿。款下钤“吴趋”朱⽂圆印、“唐居⼠”朱⽂⽅印,右下⾓收藏印,因绢破仅辨⼀“墨”字。图中⼈物系张雪槎所作。
南宋遵义型铜⿎
贵州省博物馆考古队在1957年贵州省遵义县桑⽊垭皇坟嘴杨粲墓男墓室出⼟形态特征:⿎⾯出沿,胸微凸,束腰,腰明显内凹,腰下凸棱⿎出,⾜微撇。带状扁⽿两对。⿎⾝明显分胸、腰、⾜三段。⿎⾯芒纹⼗⼆出,芒间⽆纹,从内⾄外有晕纹⼗⼀圈,均单线起晕,⼀、三、五、⼋为同⼼圆纹,⼆、六、九是复线⼈字纹,第四晕是游旗纹,是主晕,七、⼗晕叶⽚纹和菱形纹,⽆乳丁,余与胸部相同。
此⿎⿎⾝和⿎内有分散嵌⼊体内之铜钱残骸,少数还可辨钱⽂残字,明晰者有"元"、"通"、"宝"、"祐"、"绍"字。
清道光⽃彩⼭⽔⼈物盖碗
形态特征:敞⼝,倾斜微有弧度,圈⾜,盖作倒置⼩碟,圈形钮。体形清瘦、雅致。胎薄,细⽩,釉⾊⽩闪青,釉下绘青花填彩,绘制处以⼿摸之有凸出感,并有分散沉淀杂质。杯外壁绘唐杜牧诗“停车
坐爱枫林晚”意图,⼀⼈坐⽯上对看枫树,⼀童⼦侍⽴车后,盖上绘⼭⽔。底⾜内及盖钮内有青花⼩楷“塵定轩”三字款,塵定轩为雍正未登基时在雍和宫之轩名。
唐珍禽瑞兽满⽉铜镜
形态特征:青铜铸造。圆钮,纹饰、铭⽂共分为七个圈带,⾃内向外:⼀为莲瓣串珠;⼆为瑞兽⼋只;三为凸棱两道带串珠及栉纹;四为楷书四⾔有韵铭词,⽂为“明逾满⽉,⽟润珠圆。惊鸾钿后,凤
舞台前。⽣⼞上壁,例井澄莲。精灵应态,影逐粧妹。请神誉物,代代流传。”凡四⼗字;五为凤鸾狮马等珍禽瑞兽;六为栉纹斜边;七卷叶纹。
更多推荐
贵州,贵州省,博物馆,藏品,红军,青铜,还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