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瓷知识科普文章
一、陶瓷的概念
陶瓷是以粘土为主要原料以及各种天然矿物经过粉碎混炼、成型和煅烧制得的材料以及各种制品。陶器和瓷器的总称。陶瓷的传统概念是指所有以粘土等无机非金属矿物为原料的人工工业产品。它包括由粘土或含有粘土的混合物经混炼,成形,煅烧而制成的各种制品。
二、陶瓷的分类
按用途不同来分,有日用陶瓷:如餐具、茶具、缸,坛、分、罐、盘、碟、碗等。艺术(工艺)陶瓷:如花瓶、雕塑品、园林陶瓷、器皿、陈设品等。工业陶瓷:指应用于各种工业的陶瓷制品。工业陶瓷又分以下四个方面:建筑——卫生陶瓷:如砖瓦、排水管、面砖、外墙砖、卫生洁具等。化工(化学)陶瓷:用于各种化学工业的耐酸容器、管道,塔、泵、阀以及搪砌反应锅的耐酸砖、灰等。电瓷:用于电力工业高低压输电线路_上的绝缘子。电机用套管,支柱绝缘子、低压电器和照明用绝缘子,以及电讯用绝缘子,无线电用绝缘子等。特种陶瓷:用于各种现代工业和尖端科学技术的特种陶瓷制品,有高铝氧质瓷、镁石质瓷、钛镁石质瓷、锆英石质瓷、锂质瓷、以及磁性瓷、金属陶瓷等。
按材料、致密程度来分,有粗陶(brick ware or terra-cotta)、细陶(pottery)、炻器(stone Ware)、半瓷器(semi vitreous china),以至瓷器(130relain),原料也是从粗到精,坯体是从粗松多孔,逐步到达致密,烧结,烧成温度也是逐渐从低趋高。
还有一类陶瓷叫透明陶瓷。一般陶瓷是不透明的,但是光学陶瓷像玻璃一样透明,故称透明陶瓷。透明陶瓷弥补了剥离性能的不足,它强度高,耐高温,抵抗化学腐蚀效果明显,甚至可以经受得起强烈的辐射等。
三、陶瓷材料的性能
陶瓷的强度(高温、低温、室温)是所有材料中最强的。陶瓷的韧性差,脆性大,是陶瓷产品的缺点。而硬度是所有材料中最强的。陶瓷易断裂。
陶瓷的弹性模量大,是金属材料的2倍以上。弹性模量呈方向性;压缩模量高于拉伸弹性模量。室温下,绝大多数陶瓷材料塑性变形极小。1000摄氏度以上,大多数陶瓷材料可发生塑性变形。利用陶瓷的超塑性,可以对陶瓷进行超塑加工。陶瓷以各种缺陷(表面或内部)为裂纹源。如果裂纹扩展,瞬时脆断。而缺陷的存在是概率性的。
陶瓷的热膨胀性低,导热性能差,多为较好的绝热材料(如日常餐具等),陶瓷耐高温、耐火、不可燃烧,抗液体金属如酸类、碱类、盐类等。大多数陶瓷是良好的绝缘体,同时也有部分是半导体。陶瓷还具有不老化的性能。
陶瓷材料对白光的反射能力强。不同的瓷器透光度不一样,基本上由完全透光到完全阻光。陶瓷的光泽度,表现在瓷器表面对光的反射能力。气孔率与吸水率是陶瓷材料致密程度的表征。它以单位体积陶瓷材料的气孔体积百分数表示。可分为总气孔率、显气孔率和闭口气孔率。陶瓷器坯体的吸水率是-一个常用的基本量。通常用它来作为区分陶器、忆器及瓷器约判据。
四、陶瓷的发展史
四、陶瓷的发展史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资源黏土经过淬取而成。
万年仙人洞位于江西省万年县大源乡,是14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是我国首次发现的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人类活动文化遗迹,
其出土的栽培稻和陶器,距今一万年以前,是现今已知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遗存和原始陶器之一。
距今约四千年左右的马家窑文化,是由半坡文化派生发展的古羌集团的一个分支。马家窑文化类型的陶瓷,表面都经过打磨外理,器表光滑匀称,以黑色单彩加以装饰。装饰图案以满见长,在钵、盘、碗一类的敞口器物内侧,也都绘有图案。
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_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于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朝廷对于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秦汉时期的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
三国、两晋时期,江南陶瓷业发展迅速,相继在萧山、上虞、余姚一-带出现了越窑、瓯窑、婺窑等著名窑址。所制器物注重品质,加工精细,可与金、银器相媲美,成为当时名门望族的日用品。
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另外此时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一贴花,就是一例。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于火烧温度。出现了定窑、汝窑、钧窑、官窑、哥窑、龙泉窑、磁州窑等专门的制造瓷器的地方。
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瓷业较宋代为衰落,然而这时期也有新的发展,如青花和釉里红的兴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泛青,带动以后明清两代的瓷器发展,得到很高的成就。
我国的陶艺发展到了明代又进入-一个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而明代之后以白瓷为主特别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产品,而景德镇更成为主要的窑厂,规模最大,一直延续明清两代五、六百年而不衰,描写当时盛况为“昼间白烟掩空,夜间红焰烧
天”。
清朝中国瓷器可谓登峰造极。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
我国现代陶艺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以来,从大众最初所持有的对现代陶艺的蒙咙意识,到2000年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的成立,也风风雨雨走过了20多个春秋。这期间的坎坷和艰辛,只有那些做陶人才能独自领会。所谓“现代陶艺”是指由陶艺家以“陶”或“瓷”为载体进行创作的、用以表现个性和情感的、具有前卫意识的陶艺。
更多推荐
陶瓷,瓷器,陶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