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绘画的发展趋势
黄斌
【摘 要】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艺术传统的国家,陶瓷绘画也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他们犹如炫丽耀眼的明珠灿烂至今.传统陶瓷绘画是把文人画的艺术形式和审美情趣引入陶瓷艺术之中,最初的陶瓷绘画形式是以在陶瓷上用陶瓷颜料画的文人画表达主观情感为主,它是完全有别于陶瓷装饰的特有陶瓷艺术新形式.伴随着时代的步伐一直发展至今.
【期刊名称】《陶瓷研究》
【年(卷),期】2012(027)003
【总页数】3页(P56-58)
【关键词】陶瓷绘画;发展趋势
【作 者】黄斌
【作者单位】珠山陶瓷研究所 景德镇市333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一、引言
陶瓷绘画是一种真实的艺术实践活动,它综合运用着线条、色彩、造型和构图,依据一定的形式法则进行完美搭配组合,在瓷器胚胎完成传达精神内涵的任务。完成绘画作品不仅仅是表现形式在发挥着作用,而且还要有精神内容的传达,即所谓的绘画主题。绘画的内容与形式密不可分,形式是观念、情感和技术共同的体现。由此看来陶瓷绘画语言实际上是包含了技巧、形式和内容的有机融合。所以,检验画家艺术水准层次高低的标准是看他对陶瓷绘画语言所占有的深度和广度。由于不同的艺术家对绘画语言具有不同的运用方法,必然会产生多姿多彩、风格各异的陶瓷作品来。
二、陶瓷绘画之种类
陶瓷绘画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种类,他展现着自身的艺术特点和艺术语言。陶瓷绘画在绘画艺术中有着表达主观情感、自我意识的共性,同时又具有自身材料和工艺载体的个性。陶瓷绘画所采用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段,从烧成工艺来分类有釉上、釉下两大类,从陶瓷材料特性来分类又可分为粉彩、古彩、新彩、青花和釉下五彩等艺术形式。
三、陶瓷绘画之发展
陶瓷的发展,始终伴随于时代的进步和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时刻适应着人类审美水准的日益提高。陶瓷绘画雏形的诞生晚于陶瓷装饰,真正的陶瓷绘画的开始应该是清末时期,以程门为代表的皖南新安派画家所创作的浅绛彩陶瓷绘画为鼻祖,珠山八友为之做出了进一步巩固和弘扬。中国真正意义上的陶艺创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叶,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即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在这样一个历史环境背景下形成的。由于长期的文化专制统治被解锢,以及大量西方艺术思潮和西方现代陶艺的影响,当时的中国陶艺创作很难确保不会向其表面形式所倾倒,也是在这一时期,陶瓷艺术家为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去足轻重基础。现在的陶瓷绘画已经明显出现了一种独立发展的趋势,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特色和艺术语言。陶瓷绘画的出现顺应了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趋势。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更需要有感情的作品来协调面临工业化的单一社会生活,人们更需要有感情的作品来协调。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购买具有个性化物品来使用或装饰已成为一种时尚,而陶瓷也是人们不可或缺的装饰品。为了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审美能力和要求,现代陶瓷的装饰艺术也在悄然地随之发生着变化,顺其自然的进一步促进了当代陶瓷绘画的发展方向。
四、陶瓷绘画之语言
4、1 陶瓷绘画语言之技法
综合装饰是新彩瓷艺发展的又一重要创新和发展趋势。景德镇新彩陶瓷艺术家灵活的把陶瓷绘画艺术创作和现代审美观念相结合,在新彩瓷画的领域里辛勤耕耘,并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充分结合了新彩新工艺、西方油画和水彩画技法,把中华民族艺术与外国文化意识的精华融会贯通,形成别具一格的创作新面貌,效果突出,成就斐然,使陶瓷绘画又向前迈出了崭新的一大步。集造型纹饰、色彩、材料、工艺于一体,将整个装饰要素有机合理的结合在一起,形成综合的审美效应和艺术特征的一种新型装饰表现方法。新彩综合装饰的形式包括新彩加古彩、新彩加粉彩、新彩结合釉下彩、新彩结合高温色釉窖变装饰等等。综合装饰这种新颖表现手法的出现,大大拓宽了新的表现力度,也改变了以往陶瓷画单一艺术效果的传统面貌,赋予了画面不同材料的色彩、光泽、肌理、质感,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力与心理感受。陶瓷绘画也必将伴之茁壮成长。
4、2 陶瓷绘画语言之代代沿袭的艺术法则
无论何类画派的艺术家,他们都是借助其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来完成对作品丰富情感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对绘画语言的不同运用,则产生出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中国画祟尚文、意、趣,而这一切无非都是通过笔墨技巧来体现出来。在这里,笔墨本身是“具象”的,相对具体塑造的艺术形象来说,它是形式的因素,但却有着引起形象的联想和意趣的感受功能。正如蓝色和红色能引起冷暖的视觉对比一样,在宣纸上粗糙的干笔能引起树干及老人似的苍老的视觉感受;而水分饱满、行笔流畅的笔迹则能引起春天般滋润的视觉感受;而在陶瓷这样的特殊材质上,陶瓷本身这种光滑而细腻的胎质就不同了,光滑的表面使之落笔不稳,坚硬的表面并不像宣纸的那样吸水和有附着力,烧出来的颜色和质感等就会发生变化。实际上影响因素何止这些,临池泼墨,变化万千,风雪晴雨,因人而异。艺术家们常“借笔墨以写天地”。通过巧妙的构思构图,合理运用笔墨虚实、水韵、墨色及运笔而产生的肌理形成有个性的绘画语言。中国画家历来认为画必须有笔墨,无笔墨就不能称成为画。并且陶瓷技巧,还要与表现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好的陶瓷作品。这种代代沿袭的艺术法则即所谓传统,已成为中国所独有的陶瓷绘画语言。
4、3 陶瓷绘画语言之艺术理论
中国传统绘画语言的艺术理论向来主张“意在笔先”、“气韵生动”、“笔墨、骨肉、形神”等概念,大文人苏东坡也曾有“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的说法。因此,只有当我们站在中国传统艺术哲学和美学的层面上来审视易龙华先生的陶瓷画创作,我们才可能更深层次地理解他那一个皴法、一种点法、一笔描绘、一层浓淡背后的真实思想和情感,才能从国画艺术和陶瓷艺术自由结合的角度来理解易龙华陶瓷画创作的艺术魅力。他的陶瓷绘画是对传统国画艺术和陶瓷艺术的有机结合,是陶瓷之器与绘画之美的艺术升华,体现了别致新颖的现代陶瓷艺术精神。
4、4 陶瓷绘画语言之形式
当绘画唤起人类的审美情感时,影响于人们的是一种绘画所独有的语言形式。绘画语言变化莫测由多种要素构成,这里涉及到的视觉因素有:点、线、形、光、色彩。点:是最小的视觉实体,对于探讨视觉形式的作用,点是一个很好的着手处。一个可视的点是一个吸引视觉注意力的小元素,点既可以被表现出来,也可以被暗示。它可以构成一个情趣的中心或一幅构图中被强调之处。点,在东方哲学中,具有最大的内张力和最大的延展性。从点出发,可深入、可辐射。点解释一切,代表一切。“线”:线可以被描述为点的运动轨迹,
它是一个可视的行动轨迹,一条线表现着划线的人或物的精神。一幅画的笔触,穿过风景的一条蜿蜒的河流,被撕破的线的参差不齐的边缘,一个草叶的曲线,这每一条线正如同每一位画家或书法家的充满个性的、富有表现力的线条一样,是独具特色的。在视觉艺术中,线条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极富有意味,在中国的绘画艺术中,线条的功用表现的尤为突出。事实上,陶瓷绘画在相当程度上是以富有骨气韵味的线条来取胜的。线条的运用,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愈来愈富有含蓄性、表现性、象征性与抽象性。线条形状各异,功能有别。“形”: 形是关于一种被视为平面的存在形式,即一种二维的空间区域或平面是一种剪影或阴影形式的外观。当一条线勾画出一个区域或当一个面积表面的颜色或肌质发生变化时,其面积与周围的面积相分离,形便成了可视的存在。千变万化的形可被概括为两大类,即有机形和几何形,虽然二者之间有明显的界限。 在自然界大部分形是有机形,它是柔和的、轻松的、曲线性的和无规律的。在人的视界中最普通的形是有机形、生硬的、刻板的、有规律的,而且常常是长方形的。总而言之,形这个词表示了人眼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所以又称为视觉形。另外,光与色彩也是绘画艺术最主要的造型因素。点、线、形、光、色,作为绘画艺术的构成要素是相辅相成和不可分割的。在绘画实践过程中任何顾此失彼的表现方式都会有损于整体美。

更多推荐

陶瓷,绘画,艺术,形式,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