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劳动技术课教学设计(教案)——《整理房间》
中小学劳动技术课教学设计——《整理房间》
课程目标:
1.学生能自己完成整理房间的任务,学会生活自理技能。
2.养成良好的整理惯,研究物品归类和定时整理两种方法。
重点难点:
加强学生整理惯的培养,使其学会自主、自律地生活。
教学准备:
1.学生整理房间的照片。
2.彩色卡纸和水彩笔。
课时安排:1课时
课程设计:
一、绘本导入——“乱作一团”的我们
1.选用绘本《乱作一团》作为趣味导入,故事内容讲到全家总动员,一起寻找小仓鼠时戛然而止,引起学生的共鸣:如果不学会整理房间,那么房间真的会乱作一团。
2.展示课前准备的学生在生活中整理房间的照片,让学生说出感受,并引导学生思考:在整理自己的物品时,哪些是需要扔掉的?哪些是需要分门别类整理的?
二、模拟空间整理操作
1.分小组合作交流:照片中的物品,哪些是需要扔的?哪些是需要整理的?可以在图片上圈一圈,画一画。
2.集体交流。将整理前后的照片统一呈现,小组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并说明这样整理的理由。
3.教授整理魔法:需要的生活物品和不需要的生活物品需要及时清理,分类方法包括按照
用途和材质分类,以及摆放回原处和使用收纳盒等方法。
4.小结:空间整理魔法真奇妙!看同学们通过“物归原位”,把这些乱七八糟的地方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你们一个个都成为了不起的魔了。
三、慧眼“理”房间
1.借助多媒体,呈现同学们整理好的房间,让学生说说我们的整理方法。
2.引导学生想象,还有哪些需要打扫的地方?例如擦桌子和扫地。
四、制作“家务分配器”
1.“家务分配器”的妙用:有了“家务分配器”,大家都积极参与到了房间的整理中,乱作一团的家又焕然一新啦!
2.制作方法:以各色指针指代家庭成员,在表盘上标注各项整理活动的时间。和家庭成员讨论在什么时候完成哪项家务,并每天标记完成情况。
3.制作过程:学生们动动巧手,制作自己的家务分配器。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们不仅能够学会整理房间的方法,还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惯和自主自律的生活态度。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承担整理任务的时间和计划,以及如何坚持下去。
拓展训练:利用今天研究的整理方法整理自己的桌子,看谁能做得又快又好。
在教授一年级学生整理的课程中,我注重以下几点帮助学生掌握整理技巧:
1.让学生提前准备家里房间的照片,在课堂上重点指导学生如何解决整理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了解整理的技巧和方法。
2.通过趣味模拟游戏,让学生参与活动,尝试把一个凌乱无序的小房间整理的干净整洁。再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房间整理的原则、摆放的依据。
3.设计家务分配器来帮助学生研究安排整理房间的时间,使整理房间逐渐成为学生日常生活惯的一部分。学生需要知道哪些物品应该自己整理,以及如何整理,这是养成良好整理惯的认知基础。只有长期保持整洁才是负责任、有爱心生活的表现。我也希望家长能配合和支持,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养成整理的惯。

更多推荐

整理,学生,房间,需要,方法,生活,帮助,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