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王维及其山水田园诗的诗风,理解以动衬静的写法、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2、抓住意象,品味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空静意境。
3、诵读课文,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提升诗歌鉴赏水平。
学习重点、难点:
1、抓住意象,品味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空静意境,提升诗歌鉴赏水平。
2、学习王维以动衬静的写法和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学习用具: Powerpoint课件
学习时数:一课时
课型:朗读、赏析、讲授相结合
学习方法:品读、点拨、讨论相结合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评价学案完成情况;检查预习成果,多媒体表现,学生填空。)
预习问题:充分利用参考书籍、网络、图书馆广泛搜集王维的相关资料。要求:从不同角度分类条理搜集王维资料,400字左右。
(一)王维:
唐诗,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盛唐的诗坛,群星璀璨,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还有“诗佛”王维。王维从小天资聪颖,九岁即能写文章,早年曾写过很多诗篇,脍炙人口。例如,写缠绵相思的《红豆》,写思乡思亲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7岁时所写),写离别深情的《送元二使安西》。这些诗,每每读,令人感怀不已。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代表作《山居秋暝》,一起来领略王维所创造出的诗情画意。
王维,多才多艺,是唐朝著名诗人、画家,音乐也很有名,精通音律。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源于维摩诘(堪称佛陀时代第一居士、富有的、佛学修养很高)。原籍山西祁县,后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王维的父亲王处廉,曾担任过汾州司马,王维父亲做过的一件事就是举家迁到蒲州。王维二弟王缙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文名早著,到德宗时做到了宰相。王维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正如古人所说“诗穷而后工”,凡有成就的诗人,其仕途往往坎坷多难。王维也不例外,他的诗歌创作以公元737年(张九龄罢相,李林甫执政)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前期他有济世之志(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曾一度奉使出塞,所以创作了很多思想积极、情调激昂的政治诗、边塞诗;后期政局变化无常,仕途受挫的王维厌倦了官场的纷争,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吃斋奉佛,过起了寄情山水、参禅悟道、半官半隐的生活,先后隐居于终南山和陕西蓝田辋川别墅(王维在辋川的宅地),他疲惫的灵魂在自然山水间变得润泽愉悦,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并写了大量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至情至性的王维自此登上了盛唐山水田园诗的顶峰,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王维与佛教: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里,父亲早死,母亲潜心事佛30年,对王维影响很大。
总之,王维的一生十分矛盾:亦官,亦隐,亦禅,集宦者、隐士、居者于一体,悲慨、超逸、禅寂。
(二)略说“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东晋渊明手笔,继于大谢(南朝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
《山居秋暝》是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秀丽景色,表现了诗人乐于隐的生活意趣,清新而极富生气的气氛中,表现出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
二、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一)学生齐读一次,正字音。(暝、浣)
(二)挑选几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把握节奏、语气语调)
(诵读指导、诵读评价:1、首联交代时间、地点,可用表达口吻读。2、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局部,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3、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4、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近体诗又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颔、颈两联必须对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偶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阴平和阳平,即一声和二声),(韵:秋,流,舟,留)。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山居秋暝》五言律诗。)
(三)学生自由朗读,进一步体会诗情诗意。
(四)学生质疑,补充黑板上的问题;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教师点拨明确。(各小组课前把问题写到黑板上,尤其诗意理解方面的问题)
学生预习后诗意理解方面的问题可能是:
(1)暝 (2)空山 (3)新 (4)晚来秋 (5)喧
(6)浣女(7)随意 (8)春芳歇 (9)王孙
教师由题目入手,根据注释逐句的解释诗句的含义,包括诗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个别字词的妙用之处,明晰诗意:
补充难点:尾联使用典故,而取其相反之义, “王孙”指谁?怎么理解尾联?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但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缺乏为怪了。
关于王孙的典故:《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归来,山中兮不能够久留。”这里反用其意,诗人被雨后秋山诗情画意的景物深深陶醉,他情不自禁地感叹:芳菲的春天已经过去,就让它过去吧,眼前这秋天的山野也别有一番景象,也一样的美好。“随意春芳歇”仅仅作陪衬,而真正的重点则是“王孙自可留”。这句话是本诗的主旨句, 意在说明自己的人生志趣和追求。表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之感,深化了主题,同时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译:空旷的山野一场秋雨新降,傍晚的天气显得格外凉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译:静静的月光把松林照亮,清清的泉水在石上流淌。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译:姑娘们洗罢衣服,笑语喧哗地从竹林里回家去,渔船顺流而下,水上莲叶便摇动起来。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春花春草,任凭它枯谢吧,我要留下享受这无比风光。自然万物盛衰荣枯已不为诗人关心,“自可留”是自可隐,顺应天性,恬然自适在结尾显露无遗。
三、整体把握,鉴赏诗歌
(一)赏诗中画,悟诗中情。
(图文并茂,感受诗中的绘画美,体会意境)
1、诗歌中出现了哪些意象?(师生共同梳理)明月、青松、清泉、山石、竹、浣女、莲、渔舟。(“竹、莲”均为高洁之物。)
诗人为了表达其对山居“空”、“静”之美的喜爱之情,采取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有显空的艺术手法。作者将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结合起来写,唤起人们新鲜生动的视听感受,使自然界的美丽景色和神奇音响有机配合、水乳交融;我们不但能够见到松枝疏影间泻下的如水月光,还能听到从竹林里传来浣女的喧笑和清泉在石上淙淙流淌的音韵。山中明明有人的活动,但诗人偏偏说是“空山”,将视觉不能感受得到的形象通过听觉表现出来。明月照、清泉流、浣女喧、渔舟动等,都是移动的景物,作者正是选择了这些山中特有的动景来表现山居的寂静的。
2、诗歌中描绘了哪几幅画面?(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感受诗歌意境)(多媒体投影学生作品)意境: 优美、宁静、闲适
3、清人王国维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有人说“一片自然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王维笔下的景色正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写景是为了抒情,这些画面、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为图片配画外音,并有感情地表达出来)情景交融的手法。
表达了作者想要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表达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小结:(多媒体填空)充分表达了其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和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二)问题探究,深入鉴赏
1、诵读《山居秋暝》,想一想,诗人如何从视和听、动和静的角度表现“空”、“静”之美?
诗人为了表达其对山居“空”、“静”之美的喜爱之情,采取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有显空的艺术手法。
作者将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结合起来写,唤起人们新鲜生动的视听感受,使自然界的美丽
景色和神奇音响有机配合、水乳交融;我们不但能够见到松枝疏影间泻下的如水月光,还能听到从竹林里传来清泉在石上淙淙流淌的音韵、浣女的喧笑,或许还能听到莲叶翻动之声、渔舟荡水之声。山中明明有人的活动,但诗人偏偏说是“空山”,将视觉不能感受得到的形象通过听觉表现出来。
明月照是静景,清泉流、浣女喧、渔舟动等都是动景,作者选择了这些山中特有的动景来表现山居的寂静的,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2、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为什么一开头却点明是“空山”呢?
(教师引导: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实行思考)
(1)山中树木繁茂,遮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竹喧归浣女”写女子,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情画意。
(2)又因为这里人迹罕至,宛如世外桃源,“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
行》)。即使山中偶有人来,人们一般也不知道。此处有如美丽的世外桃源,清幽安闲空旷静谧。
(3)言山空实为心空。“空”写出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佛教讲究“四大皆空”。受其母的影响较深,王维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相,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在诗人的眼里,一切胜景浮名都不过是一“空”而已!
“空”字显示了山野的安静与宽阔,这与作者希望远离尘世的愿望正好吻合。“空山” 的理解:
环境:无人(无达官贵人)、无声(无尘世喧嚣)
心境:空明
3、颔联、颈联都写人写物,尤其浣女、渔舟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
和谐。以“喧”来反衬“静”, 以动衬静。写浣女、渔舟的热闹,不但没有破坏这个幽静的境
界,反而正是为了烘托、反衬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并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
四、总结:
因为母亲的影响,仕途的挫折,人生的失意,王维常将自己的身心沉浸在佛教的精神王国中,以求得超脱。佛教有所谓通过“禅定”“止观”的方式来体悟佛礼的做法。它要求人们摈弃杂念,唯存一念于所观照之物境。久而久之,就能够达到安适、自如、明净的状态。“审象于静心”就是指这种通过凝神静观以体悟佛礼的方法。因为诗人的心境极为淡泊、宁静,不含任何杂念,所以一草一木,一泉一石,皆能打动诗人的心,所见的所闻的皆是美之所在,形诸于诗,则是空灵清净、平淡之境。现代社会,城市的喧嚣让我们心灵浮躁,甚至迷失自我,偶尔的回归山林能够让我们疲惫的心灵得到暂时的休憩,协助我们理解自我,重新找到人生方向。让我们多一点时间亲近大自然,尽享空静之妙。
五、板书设计:(把诗抄到黑板上)
山 居 秋 暝
王 维 ——诗人、画家、隐士
更多推荐
诗人,作者,诗歌,表现,结合,理解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