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变废为宝》
单 元 | 第六课 变废为宝 | 课程设计人 | |||
主 题 | 第一课时 废弃物的平面拼贴 | 适合年级 | 八年级 | ||
背景分析 | 第六课变废为宝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目的就是根据不同的材质,选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现和创作。将生活中经常丢弃的物品,如:牛奶瓶、纸盒子、塑料袋、随手可得的树叶、废纸等等做成的小玩意,以多变的创意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想象。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运用多种美术形式,利用收集的废弃物,并根据不同形状、材质特征进行有效地分类,并制作一件美术作品,从而了解废弃物造型艺术的神奇之处,体验创造的乐趣。融美术与各种学习为一体,充分理解、表达节约资源的意义,宣传垃圾分类,变废为保的常识。 过程与方法:引导、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进行生动活泼、自主探究的综合性的美术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美术为生活服务和节约资源的意识,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 ||||
重点、难点 | 重点:合理地运用多种美术形式,来创作节约资源,垃圾分类,变废为宝的美术作品。难点:在合作探究中真正领悟节约资源,垃圾分类,变废为宝的的重要性;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恰当地运用美术的表现形式,如何在合作学习中创作出有创意、有个性、有艺术感染力的美术作品。 | ||||
教学准备 | 剪刀、美工刀、废旧的材料及其他工具等。 | ||||
教 学 过 程 | |||||
学与教活动设计 学与教活动设计 | 组织阶段 引导阶段 展示《戒烟广告》(摄影) 2009 萨拉德·哈克萨(印度)作品。 学生欣赏、分析广告制作的材料。 师归纳:废弃物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衣食住行用等。让我们用艺术家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废弃物,利用废弃物创作出充满想象力的艺术品吧! 发展阶段 第六课 变废为宝 第一课时 废弃物的平面拼贴 一、废弃物的含义: 废弃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社会活动中产生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基本或者完全失去使用价值,无法回收和利用的排放物。能够为艺术家创作使用的废弃物具有一般物体都有的质感、形状、色彩、肌理等视觉元素。 废弃物成为艺术家创作的素材时,平面化是很重要的创作方法。形状、大小、疏密等变化,色彩的对比与调和,肌理的光滑与粗糙等造型手段的运用,都要力求画面的平衡,以获得视觉美感。 二、感受材质的表面质感: 展示不同质感的作品。 学生欣赏。 提出问题:感受材质的表面质感并描述你的感受。 学生根据欣赏到的作品谈自己的感受。 三、可利用材质质感和形体特征: 展示不同的材质。 学生观察。 四、作品欣赏: 展示作品。 1、各种陶瓷碎片的拼贴 2、无题(废旧报纸)现代 尼克·乔治奥(美国) 3、胶粒镶嵌的人物头像 4、夏日问童(综合材料)阿拜尔·卡尔(荷兰) 组织学生欣赏、观察、分析。 五、加工改变材料表面肌理效果: 纸材有很强的可塑性,采用粘贴、揉搓、撕剥、上色等不同方法改变纸质材料的表面质地,能够制造多种肌理效果,表达不同的情感。 欣赏这几件以纸为主要材料的拼贴作品,谈谈这些作品给予你的感受,分析材质加工以及画面处理的方法。 1、艺术家作品 作品1、愉快的梦(染色纸拼贴)2005 艾米·索罗韦(美国) 作品2、无题(综合材料)现代 凯尼·阿达奇纸 作品3、青铜式游戏(纸板、金属、颜料)雷蒙德·托玛索 作品4、无题(染色纸拼贴)凯尼斯·若兰德 作品5、波斯花园(纸板、木材、布和颜料)Dick Lee,RA 2、教师作品 作品1、无题(废旧的布、纸板) 作品2、无题(废旧的不同色彩的纸板) 3、学生作品 六、实践尝试: 选择利用或加工改造合适的材料,运用点、线、面的简单造型制作拼贴作品。 要求:1、为你(们)的创意绘制一张小草图; 2、安排好实施步骤; 3、根据你使用的材料,考虑选择牢靠的固定方法。 七、展示、评价: 展示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制作拼贴好的作品。 学生互评。 教师小结。 | (备注或反思) 展示《戒烟广告》(摄影)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件展示课题。 了解废弃物的基本知识。 组织学生欣赏、分析。 课件展示不同的材质图片。 课件展示作品。 课件展示几种不同的肌理效果。 展示艺术家作品。 课件展示教师制作的拼贴作品。 学生尝试制作,教师巡视辅导。 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 | |||
板书设计 | 第六课 变废为宝 第一课时 废弃物的平面拼贴 一、废弃物的含义: 废弃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社会活动中产生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基本或者完全失去使用价值,无法回收和利用的排放物。 二、感受材质的表面质感: 三、可利用材质质感和形体特征: 四、作品欣赏: 五、加工改变材料表面肌理效果: 揉搓、 纸浆、 撕剥、 上色 | ||||
课后评价与反思 | |||||
备注 | |||||
单 元 | 第六课 变废为宝 | 课程设计人 | |||
主 题 | 第二课时 废弃物的立体组构 | 适合年级 | 八年级 | ||
背景分析 | 本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最具挑战和创意的是开放式的学习活动。积极发挥学生的艺术直觉,强调尊重个性和创造力,自由独特发挥的同时,选择合适的美术工具、材料、技巧、表现手法,达到有机的统一,制作出新颖别致的作品。本课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能够通过学生本身的美术作品对学生进行的自我教育,从而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知道废品分为可回收与不可回收两种,了解哪些废品可以回收再利用;发挥想象变废为宝。 过程与方法:学会收集整理材料;在研究的过程中让学生提高环保意识,杜绝浪费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仔细观察身边事物的能力;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 ||||
重点、难点 | 重点:垃圾的危害与垃。 难点:变废为宝方法。 | ||||
评价设计 | |||||
学与教活动设计 学与教活动设计 | 组织阶段 引导阶段 顺口溜: 生活废物真不少 随意乱扔可不好 滋生细菌传疾病 环境污染别小瞧 废物分类巧处理 摇身一变成了宝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1、废旧物品处理不当,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 2、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废旧物品呢? 学生作答引入本课 发展阶段 第六课 变废为宝 第二课时 废弃物的立体组构 一、如何变废为宝呢? 1、改变外部条件:对于同一个事物,外部环境的不同可能导致其发生不同的发展方向。在某处被认为的“废物”,移到另一个地方,就可能变成“宝物”。 2、改变自身属性:如果对此“废物”进行合理的加工、改造、拆分或重组,它就有可能释放潜在的使用价值,变为“宝物”。 二、变废为宝方法: (一)变废为宝方法之—直接利用法 直接利用法 就是将废弃物不加改造直接改为他用。 例如: 1、饮料瓶子、油桶用来盛米 2、光盘当杯垫 3、酒瓶当花瓶、茶杯用作花盆 4、洗发露洗毛衣 (二)变废为宝方法之—简单改造法 简单改造法 就是将废旧物品加以简单加工改造使之成为新的物品或产品。 例如 1、饮料瓶-在瓶盖上扎上小孔变成了浇花器 2、把饮料瓶低去掉瓶口加上软管就是特殊用处的漏斗 3、贝壳制作工艺品 三、问题探究: 这是一个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营造的简朴的家居环境,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节约利用资源) 这些物品曾经发挥过不同的作用,有必要改变它们原有的用途,继续使用吗? (有) 这件装置作品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态度? (保护自然、爱护环境) 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可以变废为宝继续使用的物品呢? (有) 四、作品欣赏: 1、岩石庭院(综合材料)现代 尼克·钱德(印度) 2、蛋壳的利用 3、废皮鞋的利用 4、废木头的利用 5、废塑料、玻璃瓶的利用 废弃的外形会引起你的联想。确定主题,选择合适的材料,运用合理的加工方法,你能做出许多有趣的造型。 6、同一个苹果被不同的材料包裹,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 改变物品的表面质感,改变人们的恒常认识。 “艺术”离我们并不远,在这些令人兴奋的作品中,也许你最喜欢的,正是用最普通的工具材料创作而成的。 7、非洲雕塑(综合材料和彩绘装饰) 五、形状的联想: 1、牛头(自行车部件)(雕塑) 毕加索(西班牙) 2、非洲雕塑(综合材料和彩绘装饰) 3、小狗(自行车部件)Nirit Levav(以色列) 4、昆虫(废弃的太阳眼镜、电子元器件、旧标牌等)Mark Oliver(英国) 5、树(金属支架、塑料制品)雷斯 6、鸟(CD碎片)Sean Avery(澳大利亚) 7、凤凰(废弃的机械部件、旧工具等)徐冰 六、尝试练习: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收集生活中的废弃材料,讨论确定主题,制作一件表达环保意识的立体作品。 七、小结: 你喜欢这一课吗?同学们怎样评价你的创意? 在制作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你是怎样解决的? 你对生活中废弃的物品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根据问题作答) | (备注或反思) 有顺口溜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件展示课题。 课件展示。 课件展示直接利用法、简单改造法方法。 组织学生分析、探究问题。 课件展示,学生直观感受不同材料的造型。 课件展示不同形状的联想作品,学生直观感受。 。 学生尝试制作,教师巡视、辅导。 学生总结。 | |||
板书设计 | 第六课 变废为宝 第二课时 废弃物的立体组构 一、如何变废为宝呢? 1、改变外部条件: 2、改变自身属性: 二、变废为宝方法: (一)变废为宝方法之—直接利用法 (二)变废为宝方法之—简单改造法 | ||||
课后评价与反思 | |||||
备注 | |||||
更多推荐
学生,材料,作品,废弃物,利用,制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