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的研究”研究方案
  甘井子区红旗中心小学
  一、          问题的提出
  (-)知识经济呼唤创新人才,要求教育创新
  知识经济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经济。知识经济是以创新为特征、以知识创新为动力的经济,创新是其灵魂,谁在知识创新中领先,谁就能在经济竞争中占据优势,由此可以预见,未来的21世纪必将是创造的新世纪,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不断创新是决定其命运兴衰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而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支撑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正是对知识经济与教育的重要关系的深刻剖析和清醒认识,世界各国政府都把应答新世纪挑战的战略目光投向了教育,纷纷制定适应知识经济的教育发展战略,进行教育革命。而革命的焦点和核心不约而同都集中在如何进行教育创新,使教育的功能与价值不再只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挖掘出隐藏在每一个人身上的创新潜能,以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上。可以说,21世纪教育的使命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能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创新性人才。
创新教育的提出是未来社会、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取向。
  (二)教育的创新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在战争年代,领导着中国人民创造出许多震惊世界的奇迹,用“农村包围城市”的创新理论拯救了中华民族;联想到改革开放20多年的辉煌历程,领袖邓小平居功至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汹涌澎湃。当此之时,邓小平勇立潮头,抓住这一历史契机,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使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得以发扬光大,并取得了辉煌成果。正是因为邓小平敢于、善于发扬创新精神,才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一国两制”的理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理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和相互促进的理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等一系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中国的飞速发展,邓小平的创新思维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既对我们是一种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得机遇,我们如果能抓住这个机遇,便可以赶上发达国家的前进步伐,跻身于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行列。
为此,我们国家把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作为追赶时代、复兴中华民族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1995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99861日,在接见两院院士时,他再次强调:“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支持创新,勇于创新……科技创新已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再次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重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蓝。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和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在刚刚结束的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又提出了国家“十一五”的发展目标,在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特别注重创新,如知识的创新、技术的创新、品牌的创新、企业的创新……要实现创新,就离不开国民的创新素质。因此,全面提高我国人民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应从教育创新人手,真正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大量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水平。只有如此,才可能根本改变我国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状,提高我国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振兴老工业基地需要创新思维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振兴老工业基地,既不同于建国初期创建老工业基地,也不同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改造老工业基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振兴老工业基地需要创新思维,需要有否定思维、实践理念、群众意识和独创精神。辽宁的发展,省内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需要创新教育提供有利的保障。
  (四)创新教育是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需要
  培养创新思维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点是与我们的传统教育未能营造出创新性人才成长的合适“土壤”,没有形成系统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直接相关。传统教育在很多方面存在着直接或间接扼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妨碍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观念、体制、行为以及环境等因素,如,培养目标过于强调统一、划一与知识教学;重视学生考分和考试等定量评价,忽视对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多样性作出发展性评价;教学中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在个性发展方面,过多地强调教育规范的统一和要求的共性,忽视学生在学生过程中的主体
自由和个性生存空间。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在我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还存在大量的对于创新性人才个性表征、个体优势潜能差异理解的“盲区”,“误区”,导致现实中大量存在着威胁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精神环境,使学生缺乏发挥创新潜能、利于个性成长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环境,长此以往,在有意无意间混灭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创造力。可见,现存的传统教育是很难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和为培养创新人才服务的需要的。要实现素质教育的理想,培养出创新人才,必须对传统教育进行重大变革。社会发展需要创新人才。要创新,就需要有创造力,创造思维是构成创造力的核心内容之一。显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教育也是这样,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孩子探索与创新素质的宽松环境,用科学的方法来增强孩子将来激烈竞争能力.国外教育专家认为我国的家庭教育非常规范,特另注意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伦理观;我国孩子聪明及刻苦.但是,我国的基础教育往往注重智力教育,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动下实践能力差,特别是学生的创造力受抑,创新能力差,离开了家长、老师这根拐棍就不知道如何走自己的路,无法适应将来社会对人才选择的要求。

更多推荐

创新,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