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大学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题 目:关于农村地区房屋变化背后的思想变革
作 者: 庄玉侠 夏希梦 闫兴亮
学 院: 人文传播学院
专 业: 广告
二〇一一 年 八 月十五日
关于农村房屋变化背后的思想变革
摘要:在乡村社会中,房屋是村民最重要的活动空间,它不仅是家庭生产和生活的空间载体,而且是邻里交往和交换的重要场所。近年来,农村房屋的变化有目共睹,其中经济收入的增长是其根本原因,然而隐藏在其后的思想因素却往往被人们忽略。事实证明,农村房屋变化背后是综合的思想变革。
关键词:改革开放、社会转型、新农村、思想变革
中国有13亿多人口,在这13亿多种,农村人口更是占了8至9亿人。因此,农村地区的一些指标往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一个多月的假期中,我小组围绕农村地区的房屋变迁问题展开了相应的调查与研究。为深入了解农村房屋变化背后的思想变革,我组三人利用暑期时间在村委会的陪同下分别对阜阳市的一所村子进行了较为仔细的调查。本组成员对所得数据进行了深刻的挖掘,在参阅相关资料的前提下,旨在探索农村地区房屋变化背后的思想变革。
在农村无论是古旧的大院子,单家独户的土墙房还是现代的小平房、小楼房,都既是重要的劳动空间,又是必不可少的生活空间;既是生活资料,又是生产资料;既是农民用以遮风避雨的生活设施,又是生产劳动的直接或间接场所。房屋本身属性的复杂性就导致了它的变化性。因为只有不断的变化才能够去适应变化的环境,才能够满足新的条件所提出的新要求。但变化却不仅仅如此的简单,房屋变化的背后隐藏的是一系列物质的变化。而物质的变化的源头则是思想的变革。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房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我组所调查的村子为例,其经历了从开始的土坯茅草房到土墙瓦房再到砖瓦房再到平房、楼房的巨变,且空余闲置房屋增多。其具体的表现方式如下。
20世纪40年代,农村的房屋大部分是土木结构。土木结构主要用土坯盖成(只是根脚用5行至7行砖,砖是蓝色),土坯是用湿土打成的(土坯:长约40公分左右,宽25公分,厚8公分,重21斤),打坯的方法是:在地上放一块长方形平石板,石板上放枣木制的坯模子,然后填入湿粘土,人站在坯模边上用打坯杵子用力杵砸十几下(打坯杵子:下端是圆石墩,低面平而光滑,中间凿有直径6公分的圆孔,圆孔内插入圆木,圆木上端安一横木做把手),最后打开坯模子,将打成土坯垛起来,晒干后可盖房用。盖房时由街坊邻居和朋友帮忙,不收费,只管饭吃。那时村里没有建筑队,由土瓦匠领导盖房,帮忙的人搬坯、合泥、垒墙,墙垒到2至3米高时,递坯就有困难了,然后由力气大的人用两手将坯向上扔,垒墙的人站在墙上接住后再垒。垒墙的同时按好门框和窗户(门宽1、2米,高2米,窗户宽1米,高1、3米,中间是小方格,不按玻璃,用纸糊挡风雨)。垒墙达到一定高度时,就开始上梁、架檩,然后在檩上铺高粱秸、麦秸,再垫湿土,最后用黄泥抹顶(黄泥:是用麦秸和黄土加水合成的),墙的四周也抹一层黄泥。20世纪60年代,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农村的房屋质量也有了变化,墙根脚砖达到了十几行,墙四角垒起了砖腿(砖腿,外皮是砖,里面用土坯垒)。前墙跟脚砖至窗台间是三行表砖(表砖,外皮用砖垒,里边用坯垒)。房顶的质量也提高了,梁、檩粗了,而且还摆上了椽子,用上了苇箔,
用黄泥和石灰膏抹房顶。院落也用土坯垒了围墙,盖有街门,大部分是小门,不能进大车。(富裕户的门扇是木板做成,不富裕户是栅栏门)。到了80年代,房屋的质量又有了变化,根脚砖更高了,墙体是表砖或卧砖到顶的(外皮是砖,里面是坯)。门、窗样式有了改变,门的上边留有按玻璃的大方框,下边是木板制成。窗户上边是小方格,以便糊纸,下边留4个大方格按玻璃。房顶用黄泥抹了后,再用煤渣滓和石灰锤。墙的里面除用黄泥抹外,还用白石灰膏搅抹。90年代,农村房屋质量样式有了大变化,墙体全部用红砖垒,不再用土坯了,墙体里面先用砂灰抹,再用石灰膏搅抹,外面抹水泥。门窗的质量样式也有了变化,窗户是开扇的并按有玻璃,也宽大了,宽约2、5米至3米,高约2米多;门是连窗门,门高2米,宽约3米,上边的连窗高80公分,是开扇并按玻璃。房顶用上了楼板。当时村里成立了建筑班,盖1平方米要收60元左右的工费。2000年以后,房屋的结构是砖、水泥、钢筋;房屋宽大了,盖成了套屋,跨度十几米,里面有多个套间。门窗用塑钢材料,样式更新颖。房顶用楼板,有的用钢筋、水泥浇注。屋里进行装修,外面墙抹水泥、贴瓷砖。院落的地面砌花砖,有的用水泥抹。院子的围墙全部用砖垒,街门也盖宽大了,门洞宽约3米多,能进汽车。现在有的村按照国家要求建起了新民居,盖起了一排排整齐的楼房或别墅,不久将来农村要建新民居,农民要住上宽敞明亮的楼房,过上城市人的生活。
房屋的变化虽然千千万万,但主导其变化的思想丝毫不乱。经过我的调查及网上搜索资料,其房屋变化背后的思想变革可归纳为:
1、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的多项惠民政策,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农民消费上的思
想动向由关注生存资料消费逐渐有条件转移到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这是农村房屋变化的根本原因。
78年改革开放之初,农民家底薄,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之后,农民的生活才有了基本温饱,再之后,解决温饱的农民首先想到的改善住房,他们拆掉土坯房,盖上表砖房,表砖房就是房子的外面一层是用立砖,里面是土坯,毕竟还不算富裕,房子外面能经得起风雨就行了,因为土坯房经不起风吹雨刷。
没过几年,表砖房又被淘汰了,也可能是表砖房虽能经风雨但是经不得地震,可能是抗震性不太好的缘故,就被卧表房替代了,卧表房就是房子的外面一层还是用砖,但这砖是卧着的,这样用砖就比表砖房的多,坚固性就比表砖房结实了。从土坯房——表砖房——卧表房这期间大历也经历的不到十年光景。
到80年代,村里有人盖了纯正的卧砖房,看了全村人都羡慕,说这房子什么时间才会倒了,因为没有土坯,农民的房子彻底和土坯扯断关系了,那时候农民的砖房还不是真正的水泥和砖盖成的房子,但是毕竟这种房子不怕风吹雨刷之外,更具有坚固性,老鼠再也不会打洞,破坏糟蹋家里的粮食和衣物了。
90年代之后,砖房经过农民几年的改造,从大灰用上了水泥,从水泥灌缝到水泥抹墙,农家房盖得越来越结实了。如今农民盖房也打地梁,打卷梁,地基是越打越深,越打越坚固,有钱了,老伯说我们泥腿子也会讲究,现代农民盖平房也得当楼房盖,楼房也得防八级地震。不仅内在坚固实惠,外表也不能比城市的逊色,贴上瓷砖瓷瓦,既美观又耐用,屋内也有现代化的设备,有的还聘请设计师专门设计,一点也不能比城市差。落地玻璃大窗户,加上宽阔的院落,呼吸着新鲜的自然空气,那种纯天然的享受,是城市找不到的。由此可见,房屋的时代特征充分体现了农民思想的时代变化。
更多推荐
房屋,变化,农村,农民,土坯,思想,水泥,资料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