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桥铝合金-计算机证书有什么用

2023年9月11日发(作者:缪麟书)
循山之纹理 绘路之花廊——以厦门海沧区气象路沿线景观工
程为例
官钦水
【摘 要】以厦门海沧区气象路沿线景观工程的规划与设计为例,探讨如何结合城市
规划和场所特征,运用生态保护与景观创新、植物多样性、生态修复技术等多样的
景观设计手法,营造自然生态、野趣横生、富有创意的道路景观廊道.
【期刊名称】《福建建筑》
【年(卷),期】2016(000)004
【总页数】5页(P31-35)
【关键词】山地;道路景观廊道;规划设计
【作 者】官钦水
【作者单位】厦门园典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福建厦门 361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TU985
道路是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纽带,是人们感受景观特色与社会风情的重要场所。城
市道路景观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骨架”。 近年来在满足出行需求的同时,人们对
道路的景观性、生态性、舒适性、体验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本文以厦门海沧区气象路沿线景观工程为例,浅析富有场所特征的都市型绿道景观
营造的设计方法,向人们展现特定区域独具匠心的道路景观。
1.1 现状分析
气象路位于厦门市海沧区钟山村蔡尖尾山以南,南起马青路,北至石峰岩寺,全长
约2.3km,该片区环境优雅,道路蜿蜒穿梭于山间。道路红线宽度为12m,主体
工程包含9m宽双向沥青车道,单侧毛石板路面人行道,并设有截水沟、路灯、
障碍墩和栏杆等道路设施(详见图1)。
原有气象路主体道路建设是以交通为单一目的,为满足车行坡度要求,简单粗暴的
建设造成场地高差大、陡坡多、安全性低,可达性差;道路线形虽然优美,但沿线
植被和生物栖息地被破坏,休闲价值大打折扣;由于季节性降水量小和道路施工等
原因,造成溪流内无流水,景观生态性差。绿地系统性弱,游憩功能缺失。现状常
绿树多,开花植物较少;场所的人文特征缺失;以及开挖创面大、质地生硬的毛石
挡墙护坡;外观生硬、功能单一的排水边沟等一系列问题。
1.2 道路景观资源分析
道路景观资源良好,周边地形变化丰富,建设面积约12hm2;道路的起始点与终
点,高差为157m;视野开阔,登高揽胜,可赏山景城景,可远眺绵绵海岸线。道
路两侧现有植被良好,具有梧桐、台湾相思、马占相思、桉树、香樟、马尾松、小
叶榕、美人树等观赏价值较高的乔木树种。道路两侧沿线的市域范围内,有溪流、
城景、山景、水景等丰富的景观资源。
1.3 区域规划分析
气象路地处海沧区绿道系统和慢行系统的上位规划区域范围内,属于厦门市海沧区
的HC01区级绿道,规划为都市型绿道,即在城镇建成区,依托人文景区、公园
广场和城镇道路两侧的绿地,为人们慢跑、散步等活动提供场所,发挥贯通全省绿
道网的作用,同时也为海沧市民在繁华和喧闹的都市中营造一个绿色、静谧、便利
的游憩空间。另外,都市型绿道绿化应以提高慢行道和节点系统遮荫效果为出发点,
色叶植物,实现绿化景观的花化、彩化。因此,本次气象路沿线两侧绿化建设与慢
行系统的整合尤为重要,通过道路两侧的绿化隔离带、绿地等衔接慢行系统。
2.1 设计理念
核心思想是用现代生态设计理念来形成一个自然的、野趣的基底。内容包括营造自
然生态边坡,重塑溪流的自然形态,恢复农田肌理,形成一个由大量乡土物种构成
的景观基底,构成连续性的绿地系统。同时建立连续的自行车和步行系统:道路沿
线都有连续的自行车道和步行道,并与城市道路系统相联系,增加游憩功能,使本
区域成为城市居民安全、可达性好的场所。生态园路或穿越林中、或跨越溪流、或
穿过农田,使得气象路沿线区域成为漫步者的天堂。
体验自然的“野趣”体验廊道。
2.3 设计原则
2.3.1 功能优先原则
满足道路行车安全,因地制宜,合理寻求功能与景观的有机结合。绿化上注重农田
与防护林结合的原则,运用“嘉则透之,俗则屏之”的设计手法,在道路转弯处确
保行车视野;依山就势,打造道路景观亮点,统筹近远期景观效果。
2.3.2 生态性原则
以生态优先为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护现有林木、农田植被、溪流等生态资源;充分
利用现有地形地貌,建设登山步道、观景亭、景观节点、人工溪流;采用植物造景
或其他手法修饰道路现有大面积挡墙;适地适树,运用乡土植物的形、色、季相变
化,营造丰实景观层次。
2.3.3 创新的景观原则
融入场地文化元素,以人为本,并结合部分硬质景观,创新市民的生活体验;以绿
道系统为载体,创新人文生活方式。完善配套,保障后期管养需求。
良好的景观资源现状,多元化的愿景目标,方案提出将2.3km的道路两侧区域形
成“一带三区六节点”的景观结构,循山之纹理、绘九曲花廊。“一带”是指围绕
气象路作为整个区域的生态核心,使其在功能上成为对该区域的空间、景观、生态
动态起控制作用的背景结构,进而最大限度地提升流域空间的生态能效,提高生物
多样性,维持区域生态平衡。 “三区”是指在搭建气象路生态核心的基础上,确
保整体功能结构的合理性,对景观功能进行有机的组织,规划塑造“自然生态
区”“田园观光区”“登高揽胜区”。“六节点”是指在“三区”的基础上,统筹
道路绿地植物选择应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出发,在适地适树的原则下尽量丰富植物
种类,重点选择滞尘、防风、抗污染的树种。适地适树,大量采用厦门市道路绿化
中应用较为成功的植物品种。
植物配置模式上,将乔木、灌木、草本及地被配置在一个群落中,形成以常绿品种
为基调的绿化空间,注重层次变化的群落栽植,季相丰富的色彩设计;构成一个和
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发挥出持续永久的综合性生态功能。用宫粉羊蹄甲、台湾山
樱花、木棉、黄花风铃木、桃树、火焰木、洋紫荆、刺桐、黄花槐、凤凰木、蓝花
楹、木芙蓉、小叶紫薇、红杜鹃、夹竹桃等开花乔灌木,营造四季常绿、四季赏花
的“九曲花廊”景观(图4~7)。
4.2 生态护坡
因道路主体工程防护过度追求边坡挡墙结构安全,形成量大、面广、高陡的浆砌毛
石挡墙护坡,生态性差。对现有岩质边坡采用假山塑石施工工艺进行处理,与周边
环境完美结合,通过利用焊接角钢骨架、绑扎造型钢筋、盖钢丝网形成凹凸变化的
“自然山形”;并设置种植槽,种植藤本植物或小灌木,既美化环境又可防止边坡
雨水的冲刷。对道路建设开挖形成的低矮土质边坡,通过场地平整形成线性优美排
实现雨水在场地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使用,结合从山顶引水补充雨水,满足气象
路溪流水源供给、绿化浇灌用水,形成生态有序的良性循环。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采用一定的工程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山
体、溪流、坑塘、绿地等“海绵体”不受开发活动的影响。受到传统粗放建设破坏
的“海绵体”则应通过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等手段逐步修复,并维持一定比
例的生态空间。如园路采用透水铺装、农田内增加小池塘、区域内增加下沉式绿地、
溪流上增加小水塘、边坡复绿、生物滞留设施等,让雨水深入地表,做到蓄排有序,
生态合理循环利用(图8)。
4.4 道路设施
毛石裸露的排水渠景观性、生态性差,且存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将排水沟改造为浅
蝶形大卵石生态边沟,在挡墙基础与浅蝶形边沟之间回填种植土,植小灌木或爬墙
虎进行遮挡,有水时形成自然溪流景观,没水时为旱溪景观(图9)。道路原有的波
形护栏和石质障碍墩过于生硬,建议采用生态防腐木置于护栏和障碍墩外,既美观
又能抵抗强大的冲击力,确保使用安全。
4.5 建筑与小品
选用竹子、木材等自然材料建造观景廊架、亭子、公厕等服务设施;路灯、指示牌、
满足道路通勤、安全等基本功能的同时形成富有自然生态、游览体验、地域特色的
道路景观廊道,实现道路景观与城市生活的紧密融合[3]。
E-mail:*****************
金海岸房产-趣味小活动

更多推荐
山景城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