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8日发(作者:于娜)
璩效武先生印象文/简直璩效武先生的书桌这张简朴的书桌摆放在窗前,桌面不大,上面布满璩先生研究甲骨文的资料,以及他手写的甲骨文字符的纸张,就连水费单和药品说明书的背面,也有璩先生书写的甲骨文,仔细看去,笔笔细致,没有一丝马虎。112休闲读品
编者按:文字不仅是历史的载体,更是构成了历史的一部分,它与“中国之所以成为中国”应当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性。我研究过中国书法,对古代文字也略知一二,但是要理出头绪,殊非易事,便从上海图书馆借来一摞古文字研究的书籍,补补课。其中有一部著作——《甲骨文字辨释》,作者璩效武,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版,上下两册,黄色封面,很厚,竖排,手写体影印,我刚翻开就合上了,因为看上去很难阅读。这一放就是一个月,在最后还书日的前夕,我准备浏览一下目录,结果真是眼前一亮:甲骨文字是“卜辞”吗?“帝”“贞”颠倒,历史不清把“贞人”赶下王位后的商殷无数的单字、成句乃至全版释读例证,推翻了甲骨文是卜辞的定论,并且证明甲骨文是殷商政府及商王室文档。这一夜,我几乎没合眼。从直觉上判断,这是一部有开创性的著作。因为,我和李寻兄在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也经常对甲骨文是“卜辞”抱有很深的怀疑,然而,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储备,也就没有深究。今夜,有一个致力于此门学问40多年的专家论证这样的命题,岂不是重门顿开?而且,假设璩先生的研究方法科学,结论可靠,那么,不仅是甲骨学原有体系将被彻底推翻,整个商代史也必须重写,毋庸置疑,这将引发史学界的一场地震。由此我展开了对璩效武先生的发现之旅。上网搜索“璩效武”,除了图书售卖的简单信息外,只有芜湖新闻网的一篇简短采访。我致电芜湖新闻网,却未得到相关信息。非常奇怪,如此重大的发现在学术界为什么没有引起任何反应?是故意漠视,还是完全不知道有此一说?致电中国文史出版社,颇费周折,才打听到璩先生的电话。电话里,璩先生欣然接受了我前去采访的请求。2011年8月6日上午,我很顺利地找到了璩先生在芜湖的住所。“没想到你来的这么快”,敲开门,璩先生一边打招呼,一边赶紧去穿上衣。家里没有空调,很干净,只是简朴到简陋的地步,有点像临时住所,只有那一对躺椅泛出包浆很厚的光彩,传递出一些信息。一面白墙的上方,悬挂着一张老照片。“那是我的父亲”,老人沏茶倒水,非常和蔼。璩先生祖籍安徽桐城,祖父是个清末秀才,父亲也算个文人。先生幼年受家学濡染,也颇喜诗书画印。新中国的政治运动中,与兄弟6个曾共有过10亩地的父亲被划为地主成分,入狱身亡,先生也只能在初中毕业后就读师范学校,50年代末分配到无为县的一所小学教书,后进了芜湖纺织厂当了一名保全工,做车间技术维护保障的工种。“文革”期间,先生“躲进小楼成一统”,研究起自己喜欢的学问。于省吾先生是古文字学家、甲骨文字学泰斗,然而就在观摩于先生甲骨文书法时,当年还是小伙子的璩效武觉得中间多有破绽,于是开始求索、考证,闯进了甲骨文广阔而孤寂的荒野。休闲读品113
一晃,四十余年。虽精神矍铄,却已白发苍苍。璩先生从怀疑于省吾先生甲骨文书法的正确性,到开始研究甲骨文,从单字释读到全部断句整句读通,从读通全文到建立信息分类,花了40多年的时间。越是研究深入,就越是感觉到已被学术界作为“常识”的殷商甲骨文是“卜辞”的论断是绝对错误的。这也印证了我们的猜测——堂堂商王朝,怎么可能“逢事必卜”,把行事的决断权交给所谓的“占卜”结果呢?如果这样的话,它凭什么成为主宰?这些看似简单的逻辑,为何少有人重视,前辈大家们为何众口一词,全部被裹挟到这个狭窄的“卜辞”语境中呢?一部活生生的“商史”,最终变成了一部商代帝王的“占卜”史。如果说历史一定会有冤案,那么,商史该是最大的冤案,因为商史是有文字记载的,而恰恰,传统甲骨学对这些文字的释读是矛盾百出、不成体系的。璩效武先生的独立研究,完全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从这里进入,一个尘封3000年的古代社会,正在复活。天文地理,疆域方邦,皇权世系,官爵吏制,臣服争战,人民生活,农业水利,祭祖敬神……甲骨文所记录的信息涵盖了殷商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进而,甲骨文终于可以被当作殷商史的第一手文字资料。历史流淌的速度在我和璩先生的交谈中实在太快。中午12点多了,我一定要请先生吃个饭,璩先生执意不从,甚至说出了“要么你一个人出去吃”这样很不给面子的话。我只能从命。他却换上了长裤,说下楼买些熟菜,原来,他是要请我的客,他是主人。先生不在,我就放松起来,四处打量,发现阳台的一角,被两盆植被稍微遮掩处,有两只很大的麻袋,里面装满了塑料瓶、可乐瓶,先生是把这些用过的瓶子收集起来?不像,不会这么多,而且全部都是踩扁的,难道……?里屋极为简朴,一张大床,一床席子。窗前是不大的书桌,书桌上有一架大大的放大镜,书桌旁是不大的书柜。此情此景,提示着我们,人类的探索精神、创造精神及其成果,与物质条件无关,甚至是负相关。先生很快回来了,我们边吃边聊。“我的工作时间从12点开始”,看我不解,先生补充说,“夜里12点。我晚上8、9点钟睡觉,12点起床开始工作,这样就不受打扰,也习惯了”。“我每天要跑步16公里,3点钟左右跑12公里,回来天就亮了,下午再跑4公里。主要是为了对抗高血压,我担心哪一天就过去了,所以不得不关注身体,因为我还没有把我的研究成果梳理完。跑步对我很有效,能够稳定血压。这也是我迫不及待要在去年把一部分成果出版的原因。”“出书一共花了6万块钱,很不容易。本来是没有钱的,我的老伴前年身体不好,儿女亲戚们凑了6万块钱急救费,没想到她撒手人寰,最后这钱也就挪用为出书了。”说到这里,璩先生眼中隐约闪现着泪花。“现在这房子是租的,以前的房子拆迁了。每个月有1500块退休工资,还能过得去,实在不够花,就顺便拣一些塑料瓶卖给废品收购站,也能贴补一些家用。”114休闲读品
璩先生说到拣废弃物品卖钱的事情时,毫无闪烁其辞。那张干净的面庞慈祥而从容。他在从事一项与他自身命运毫不相关的工作,既不会改变他的社会地位,也不会改变他的收入,甚至还在反复消耗着他原本就已经很低的收入。这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代不绝人,永远有这样一些人物,在默默无闻地涵养着她!我又关心起先生的“生产资料”问题,因为我没有看到电脑,也没有看到太多的大部头典籍。“基本是全的。《甲骨文合集》太贵了,我是借来以后,逐个手摹下来的,你看,都在这”,先生展示给我他用较透明的纸摹出的《甲骨文合集》,一丝不苟,厚厚一沓。“研究甲骨文,一定要原图精确,不能随手写,那样会失去很多信息,有些信息很微妙,却很有价值,失去了或者忽视了,就可能会误导出错误的释读。我这两本书,所引用的甲骨原文,不是写的,全部是根据原图手摹的。”“其他的重要典籍,都有,够用了。以前我靠省吃俭用还能买一些重要的书籍,现在,书太贵了,实在买不起了。实际上,甲骨文字学本身也是陈陈相因,仍旧是建立在卜辞的假说逻辑上,没有什么创新的学说。”“电脑也买过的,后来没有用成,因为甲骨文的原图输入不进去,只好用手抄来代替。你看我这两部书,有的时候状态不好,写的字就不是太好。”我又仔细看了看书稿,确实,有些字似乎小了一些,但是笔笔细致,没有一丝马虎,看上去如铮铮铁骨,闪烁着金属般的硬挺光彩。“没有人好交流,所以我也没有申请固定电话,也没有传真机。我曾经在1991年给当时的社会科学院领导去过一封信,表达了甲骨文不是卜辞的意见,但是没有得到回音,后来又给著名学者李学勤同志致函,表达了相同的意思,李学勤先生回函说收到了我的意见,让我再研究。当然,我从来也没有停止过研究。现在,就是缺乏更先进的研究手段。”“您去过殷墟吗?”我问。“没有……没有。去殷墟,一直是我的向往。”璩先生眼中闪射出一束光芒。我已经无需去问原因何在了。我一定要在近期陪同先生去一趟殷墟!一定!“您的家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您父亲死于狱中,您对那个时代有怨恨吗?”“没有。那也是一个时代所必然发生的事情,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事情,是不公平,但是平反了,后来平反了,平反了就行了。我现在的研究工作不也是为祖先平反吗?事情总会有真相的。”——中专毕业的璩效武先生,是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因为他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从来都是客观真理,而不是自身之得失。我要起身告辞了,先生忽然说,我们可以合个影吗?我说当然。可是怎样合影呢?先生进屋拿出一架不错的相机,竟然还配有一副三脚架。于是我们分别坐在两张躺椅上,用自拍来留影。拍完以后,先生看了看回放,不满意,说,这样的角度是斜的,你显得小了,不好。一定坚持要再拍一张,而且是从正面,他想要的效果是至少两个人身影一样大。先生送我到车上,挥手告别。我离开后,给先生发了短信:“餐桌上的餐巾纸下,我留了500块钱,算是见面休闲读品115
礼,本来是我邀请先生吃饭的。”很快得到了回信:“尊敬的王先生,你真不该这样做!我是要还给你的。你的到来让我非常高兴,感激不尽!一直孤默的我难得遇到这样知己而长久的交谈,更深感先生对祖国文化、中华文明的执着追求。再次谢谢你不辞辛苦远道而来给我的帮助指导!一路顺安!”我回信:“我没有带足现金。这点钱就算我的拜师礼,学生拜先生为师,应该有的礼节,请先生一定不要推辞。”先生回信:“我这粗鲁的汉子做这件事,只是那些大家他们不愿去做。这是中华文化史上最大的冤案,也是那些不深究其源的人肆言而酿成的。为先民平冤也是后人们应当做的。先生如此关注祖国已远去的文史冤案,冤案甄别将会不远。祖国的文明史也将不会再是空言无史。再,现在已是2011年,哪来那么多礼。先生认同我的一字半解我已莫大欣慰!”金秋十月,璩先生终于和我们踏上了探访殷墟之旅。我们在南京碰头,再乘高铁到郑州,与李寻兄和海阳记者会合,驱车前往安阳。安阳天气极好。我们参观了殷墟宗庙宫殿遗址、殷墟王陵、中国文字博物馆,并且拜访了安阳师范学院“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中心”的郭胜强副教授和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考古队队长唐际根博士。在紧锣密鼓的探访交流过程中,璩先生打破了他的作息习惯,满怀研究激情,特别是在博物馆内甲骨实物面前,他似乎反复地想穿过玻璃进到那些远古文字的每一笔刻画中,进到历史的深处;而在那些车马殉葬坑的庞大场面前,先生又虚起眼睛,面容凝重,似乎眼前闪现着3000年前的一幕幕场景。中午休息的时候,我们坐在殷墟遗址的阳光地里,妇好墓的话题触发了关于“女”“汝”“母”的甲骨写法问题。在先生的体系里,被读成“女”字的“ ”,根本不是“女”,而是人的形,只是地位很高,可以坐在商王面前的高级官员。加了两点的“女”字,并不是“母”,而是指年长的这一级别官员,被称为“儒”,有点类似于后来的“太师”。那么这加上去的两点,作何会意呢?先生看上去有点激动,他做出要解开上衣的动作,对着我们年轻的司机小丁说,你把上衣解开看看,比比我们有什么不同。男人年纪大了,乳房这个部位也会下垂的,这是很清晰的体貌特征,所以那两点不是妇女哺乳的乳房,而是长者的象征。紧张而愉快的访学三天就结束了,在暮色中与唐博士告别于安阳考古站后,璩先生不无遗憾地说,要是能够仔细端详一些甲骨原片就好了。是的,璩先生,我们不仅要看到甲骨原片,我们还要动用更多的学术资源,这些资源就是为您这样的优秀学者储备的,只可惜我们不能顺利地使用它们,这是多么遗憾的一件事!学问无限,生命却有限啊。您应该有学生,至少应该有助手,您应该有电脑、有互联网,至少应该有那些您买不起的著录和典籍,您应该有讲台、有著述,至少应该有人来承担您的学术经费而不是靠拾荒来支撑,您应该可以到国图、国博、北大、上博去浏览那些沉睡的甲骨,而不是连出差的费用都捉襟见肘,您应该与那些甲骨学的专家们有通畅交流而不是永远守在那简陋的书斋里,孤独地116休闲读品
战斗,经受着凄清冷落、寂寞无声……回到上海几天后,收到璩先生的快递,里面有太平猴魁,有黄山香菇,还有一封信,里面夹带了几百元钱,说无需我们承担差旅费。我每天都会品尝这太平猴魁,微微有点苦涩,质朴而高贵,那沁脾清香,回味悠长。后记2012年1月13日,本刊记者一行四人再次造访璩效武先生,一是送先生一台电脑,希望将来对他的研究有所帮助;二是就本期所要发表的他的几篇文章再当面做些请教(甲骨文这个领域太过专业,如果不当面反复交流,有些问题在编辑时不知该做如何处理)。事先在电话沟通时,先生照例提出要请我们在他家里吃一顿饭的要求,拗不过老人,只得答应,简直先生从上海专程带了一箱有机蔬菜,算是我们“自带干粮”。在璩先生简陋的家中,我们先是在仅有的一张桌子上摊开相关的资料,详细切磋有关文章中的问题。然后,再收起这些资料,端上先生早已准备好的饭菜,在讨论的当中,先生还不忘时不时看一看正褒着的猪脚黄豆汤。其时已近年关,芜湖正下着细雨,在寒冷的冬夜中,围坐在璩先生准备得丰盛如年夜饭的酒菜旁,留下了我们采编生涯最为温馨的记忆。2020年岁末,璩效武先生给本刊投来一篇长文,即在本期发表的《非卜辞的甲骨文释读》。回首2012年的采访,又过去了八年时间,璩先生仍孜孜以求又孤独地探索着甲骨文的真实意思。为了便于读者们理解璩先生这篇长文,我们又将2012年第一期中简直先生所撰的两篇文章再次列于璩先生文前发表,甲骨文的研究是非常冷僻的专门学问,简直先生的这两篇文字可作为理解璩先生学说的入门引言,让普通读者更易进入这个学术领域。这十年来,简直先生几乎每年都去看望璩先生,为他送去默默而持久有力的支持,而璩先生,已经在这个玄远古奥的领域里孤独地探索五十多年了!向他们伟大的坚持致敬!Ω璩先生收集的废旧饮料瓶在璩先生住所阳台的一角,有两只很大的麻袋,里面装满了废旧饮料瓶,这是他拣来卖给废品收购站以贴补家用的。璩先生在40余年的漫长岁月致力于甲骨文研究,反复消耗着他原本就已经很低的收入,他只是希冀尽自己的绵薄之力破译甲骨文字的“密码”,这样的执着追求让我们深深感动。休闲读品117
璩先生的生活及工作环境这是璩先生住所的里屋,房间不大,水泥地面,一张陈旧的办公桌,一把木椅,一张简单的硬板床,一个用来存放书籍资料的木柜,这就是璩先生的生活及工作环境。璩先生在伏案工作就在如此简朴的环境中,璩先生孜孜以求、心无旁骛地专攻他的甲骨文工作。此情此景提示着我们,人类的探索精神、创造精神及其成果,与物质条件无关,甚至是负相关。118休闲读品
本刊记者简直(左)正在向璩效武先生(右)请教甲骨文的相关问题我们就是在照片中这张简单而朴实的桌子上探讨了文章中的甲骨文问题,吃了那顿璩先生精心准备的“年夜饭”的。在厨房中张罗饭菜的璩先生还不忘拿着书本研究我们提出的问题在对文章的谈论中,我们问了璩先生几个甲骨文中的生僻字,璩先生一边看顾着厨房饭菜,一边拿着古旧的《说文解字》仔细地寻找相关信息。休闲读品119

更多推荐
先生,研究,没有,甲骨,信息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