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8日发(作者:齐一丁)

唐代长沙窑瓷的异域特色

龙源期刊网

唐代长沙窑瓷的异域特色

作者:武可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4年第09期

在淮北柳孜隋唐运河遗址出土的众多文物中,有一件唐代长沙窑褐斑模印人物纹执壶具有典型的时代特色,本文结合此件文物谈谈笔者对长沙窑瓷器的异域特色及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

一、唐代长沙窑瓷的异域特色

(一)唐代长沙窑褐斑模印人物纹执壶鉴赏

这件唐代长沙窑褐斑模印人物纹执壶,喇叭口,束直颈,肩部对称粘装双系,鼓腹,大平底。内施釉至口沿,外施青釉至下腹部。口沿、两系和短流下饰褐斑,两系下褐斑上饰模印胡人吹箫人物纹(见图1)和胡人舞蹈纹(见图2),流下褐斑上模印宝塔纹(见图3),釉面有小的开片,有流釉、积釉现象。暗红色胎较粗松。

该壶中模印的人物是一个舞蹈者,舞蹈者头戴宝冠,面如卵圆,头部微侧;吹笛者侧身而站,双手执箫,双腿微曲,立于蒲团之上,其面貌特征极具印度程式化美术装饰的特点;执壶流下的宝塔状建筑应是以伊斯兰教的清真寺的建筑原型设计的。可见,该瓷壶是长沙窑与西域文化融合的产物。

(二)长沙窑瓷简介

长沙窑是唐代南方重要的、规模甚大的青瓷窑场,其窑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郊铜官镇瓦渣坪,所以又称“铜官窑”或“瓦渣坪窑”。长沙窑始于初唐,兴盛于中晚唐,终于五代。长沙窑最重要的成就,是最先把铜作为高温着色剂应用到瓷器装饰上,烧出了以铜红作为装饰的彩瓷(见图4),这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也是中国釉下彩绘的第一个里程碑,对宋代的钧窑,元明清时期的釉里红、豇豆红、郎窑红等铜红釉产品的问世都起到了最初的奠基作用。

(三)唐代长沙窑瓷的异域特色

1 制作工艺的异域特色

在唐代,为了面向市场,满足异域民众的日常生活,瓷器作为主要贸易项目,就产生了专门适应外销需要的具有异域特色的长沙窑瓷。由于异域民众对瓷器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双重需求,长沙窑的窑工们凭借精湛的技艺、自由开放的思想和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烧造了形态各异、美观实用的瓷器。他们在瓷器上还创造出了釉下彩及印模贴花等新的瓷器装饰工艺,一改中国陶瓷传统刻、划、印花的装饰手法,独冠群窑。特别是釉下褐、绿、红彩瓷器新颖靓

唐代长沙窑瓷的异域特色

更多推荐

长沙,瓷器,异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