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折叠在家具设计中的起源
作者:靳晓彤 席智慧
来源:《艺海》2014年第08期
[摘 要]折叠式家具结束了中国三千多年的跪坐时代,在中国家具设计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体现了中国博大精深的造物文化和中国古人的智慧,为现代家具设计注入文化精髓。
[关键词]折叠 折叠式家具 造物文化 家具设计
折叠在词典中的定义是把物体的一部分折过来与另一部分挨在一起。它是由“折”、“叠”二字组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联起来使用。如日常生活中的伞、折扇等,都是通过折叠的形式来发挥它本身的功能,也是作者最初接触折叠的所在。而在家具设计中,折叠带给我们方便舒适的生活,而究其根源,折叠式家具从何而来,又有怎样的文化内涵使其从古至今深受喜爱呢?
一、折叠在中国家具史中的出现
1、胡床的产生
胡床,是中国历史沉积的直接产物,它结束了三千多年的跪坐时代,让中国人普遍尝试了双腿垂下,脚放于地的坐姿。起初只用于军队和游牧部落,但经历发展和进化,最终获得了成功和全社会的认可。
实际上,在汉灵帝喜欢胡床时,中国就已经有折叠式家具在使用了。公元前315年楚墓里就发现了一张折叠床,公元前113年去世的汉代早期的一位王爷刘胜,就有一张小折叠桌陪葬。之后在大约公元二世纪,折叠凳通过西域的胡人传入中原一带,在《后汉书·五行志》中首次提到,“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可见,胡床得到了汉灵帝的青睐,并引领了时尚坐标。后来在一个战乱的年代,胡床得到了很大的传播和发展。从菲茨杰拉德对公元三世纪和十一世纪的文献记载中可以得出,胡床在中国古代的使用范围还是很广的,在室内和室外都有所运用,还被用作野战时可移动的轻便座椅、旅行用椅,或者是皇帝或高官的临时用椅。在那时被称为‘逍遥座’就是‘轻便旅行椅’”,也因此被称作“舒适的旅行座”。
更多推荐
中国,家具,折叠,设计,胡床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