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2日发(作者:)

54 现代大学教育 2009年第6期 

域艟视 

建立中国应对博洛尼亚进程机制的设想 

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课题组 

摘要:至2007年,博洛尼亚进程已经过五个发展阶段。通过打通高等教育区与研究区,欧洲国家在科 

研开发与人力资源配置中抢占控制权。对非成员国家产生强大冲击甚至威胁。非成员国家应对博洛尼亚进 

程的措施,如澳大利亚采取积极参与型措施、美国研究观察型措施、加拿大交流合作型措施,墨西哥与拉 

美许多国家一直以Tuning Am6rica Latina(Tuning AL)为平台共同合作。博洛尼亚进程已经受到中国高等 

教育界广泛关注,建立中国应对博洛尼亚进程机制主要有:成立专门的咨询与服务机构;建立中国高等教 

育学科基准体系与质量保障体系;组建中国大学联合体;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建立并施行入学缓冲机制。 

关键词:博洛尼亚进程;中国;博洛尼亚进程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09)06—0054—06 

20世纪末,有着几百年悠久历史的欧洲高等 课程开发、校际合作、流动计划、学习计划、培训 

教育面临着多重挑战。一方面,在不断变化、不断 

和研究等方面。… 

全球化背景下,欧洲高等教育体制、质量及声誉出 

《博洛尼亚宣言》的签署标志博洛尼亚进程 

现问题,欧洲大学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缺乏竞争 (The Bologna Process)正式启动。博洛尼亚进程的 

力。另一方面,欧洲各国家的大学在适应变化的社 

目标是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European Higher Ed— 

会和环境下面临着共同的困难和共同的需要。因 

ucation Area,简称EHEA) ,该高等教育区将促 

此,欧洲高等教育界达成共识,认为必须采取政府 进学生、毕业生和高等教育研究者的流动;为学生 

行动,进行高等教育深度改革,博洛尼亚进程应势 

未来的职业生涯与成为民主社会的良好公民做准 

而生。 

备,支持他们的个人发展;在民主与学术自由的基 

础上提供广泛获得高质量高等教育的途径。博洛尼 

博洛尼亚进程及其影响 

亚进程启动后,欧洲其他国家纷纷加入;至今,博 

洛尼亚进程成员国已达46个。 

1999年6月19日,欧洲29国高等教育部长在 

至2007年,博洛尼亚进程已经过五个发展阶 

意大利博洛尼亚召开的欧洲教育部长会议上签署 

段,分别为五次部长会议 。一,1999年博洛尼 

《博洛尼亚宣言》(Bologna Declaration)。该宣言明 

亚会议,制定总体目标与六项具体实施策略;二, 

确提出了到2010年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的目标, 

2001年布拉格会议,积极着手解决博洛尼亚宣言 

并制定6项行动策略:一,建立容易理解以及可以 

中倡议的学位体系问题,质量保证问题;【4 三, 

比较的学位体系,便于各个大学之间对每个专业的 

2003年柏林会议,制订三项优先行动计划:建立 

相互理解和认同;二,建立一个本科和硕士(本、 

“欧洲毕业证书附件”、制定贯穿整个欧洲高等教育 

硕连读)为基础的高等教育体系;三,建立欧洲 

区的资格框架、学位和学习年限认可;L5 四,2005 

学分转换体系: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卑尔根会议,决定以高等教育与研究问题、社会层 

SYSTEM,简称ECTS;四,促进师生和学术人员 

面问题、流动性问题及增进EHEA与世界其他地区 

流动;五,加强在质量保证领域的欧洲合作:制订 合作等问题为优先处理事项; 五,2007年伦敦会 

可比较的标准和方法;六,促进欧洲范围内的高等 议,决定成立“欧洲质量保证机构登记处”、打通 

教育合作,如合作办学、共同颁发文凭等,包括: 

欧洲高等教育区和欧洲研究区 j。2009年将会在比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国外创新型大学及其治理结构研究”;项目编号:XJK06ABJ001。 

收稿日期:2009—08一l6 

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课题组:建立中国应对博洛尼亚进程机制的设想 55 

利时鲁汶举行博洛尼亚进程的第六次部长会议。 

博洛尼亚进程经过近l0年的发展,通过将欧 

洲高等教育进行捆绑,保护欧洲高等教育不受高等 

教育强国(如美国)人侵的同时,使欧洲高等教 

育整体实力快速提升。借此,欧洲高等教育在世界 

高等教育基准制定、质量认证、学位认证与学位输 

出等多方面抢占控制权。通过打通高等教育区与研 

究区,欧洲国家在科研开发与人力资源配置中抢占 

控制权。对非成员国家产生强大冲击甚至威胁。 

二、非成员国家应对博洛尼亚进 

程的措施 

博洛尼亚进程吸引了欧洲以外国家与地区的大 

量关注。面对博洛尼亚进程的冲击甚至威胁,非成 

员国家很快意识到,忽视博洛尼亚进程,高等教育 

强国可能被超越,次强国可能被抑制,弱国可能被 

挤出高等教育系统,优秀人才流失。为了在日趋激 

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占据制高点,非成员国 

家纷纷采取应对措施。下面主要以四个国家(地 

区)为例,介绍四种典型非成员国家(或地区) 

应对措施 儿 : 

(一)澳大利亚:积极参与型措施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应对博洛尼亚进程的态度很 

积极。他们认为,参与博洛尼亚进程不仅能让澳大 

利亚高等教育跟上国际发展的步伐,而且能让澳大 

利亚高校毕业生和雇主获利。因此,澳大利亚政府 

回应欧洲博洛尼亚进程采取了以下行动: 

第一,发表《博洛尼亚进程与澳大利亚:下 

步》报告。2006年4月,澳大利亚教育、科学 

与培训部(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Science and 

Training,简称DEST)发表讨论报告《博洛尼亚 

进程与澳大利亚:下一步》 (The Bologna Process 

and Australia:Next Steps)。报告指出这样两个问 

题,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若想继续保持高质量、与世 

界高等教育水平和环境相适应,怎样才能最好地应 

对这种全球化发展?以及,国内或国际学生将需要 

知道,他们在我们的高等教育机构所获得的资格认 

证是否能得到国际认可且满足全球劳工压力的需 

求?报告还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制定应对欧洲 

高等教育区挑战的相关策略,是否需要根据博洛尼 

亚进程调整本国高等教育结构,是否需要建立类似 

博洛尼亚进程的联盟,等。 。。《下一步》报告所提 

出的诸多问题在2006年5月的澳大利亚大学校长 

协会(the Australian Vice—Chancellors’Committee. 

简称AVCC)上得到回应。该协会同意关注博洛尼 

亚进程,但强调也要保持本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灵活 

性。应在保持自身多样性的同时加强与国际其他大 

学的合作。 

第二,建立引导委员会。政府成立引导委员 

会,该委员会由各高等教育部门代表组成。委员会 

的职能是:回顾澳大利亚的教育状况,为政府提供 

咨询,利用受到的反馈结果发展与博洛尼亚进程相 

似的体系。 

第三,“毕业证书附件”联盟取得进展。为了 

应对博洛尼亚进程,澳大利亚政府宣布由14所高 

校组成联盟。该联盟旨在为澳洲高校毕业生构建一 

个一致的毕业证书信息模式,以提高澳大利亚高校 

毕业证书附件(后正式命名为“澳大利亚高等教 

育毕业证书附件”)的透明度,从而便利其学术和 

职业资质(毕业证、学位、证书)的国际认证, 

让澳洲高校毕业生和雇主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劳 

动力市场都能获利。 

(二)美国:研究观察型措施 

美国政府最开始并未对博洛尼亚进程引起重 

视,他们一度以为该进程是欧洲国家以北美高等教 

育发展为目标而制定。但随着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形 

成与发展,美国对博洛尼亚进程的态度明显改变。 

美国高等教育部门开始思考,美国高等教育的竞争 

力在国际上的位置,对欧美合作等实际问题产生更 

浓厚的兴趣。为应对博洛尼亚进程及提高自身高等 

教育的发展,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第一,发行国际委任状。美国官方教育认证委 

员会(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简称ACE) 

通过发行国际委任状,监督欧洲的高等教育发展, 

但尚未制定与博洛尼亚进程的政策。 

第二,通过研究生三年制学位。近年来,美国 

研究生院理事会(The Council of Graduate Schools, 

简称CGS)针对博洛尼亚进程制定一系列政策, 

并在研究生院理事会会议上通过研究生三年制学 

位。在此,在研究生院理事会的赞助下还召开了 

“研究生教育战略领导全球峰会”,讨论未来研究 

生的培养模式,集中讨论了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共 

同促进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第三,创立“博洛尼亚工作小组” (Bologna 

56 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课题组:建立中国应对博洛尼亚进程机制的设想 

积极参与讨论。 Task Force)。该小组由美国国际教育者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ors,简称NAFSA) 

创立,专门从事与博洛尼亚进程有关的活动。该工 

加拿大一些大学开始积极参与博洛尼亚进程。 

些大学与欧洲合作伙伴展开交流合作,通过人力 

作小组为美国高等教育机构提供指导原则,帮助其 

应对欧洲高等教育的变化,促进美国各大学之间的 

对话,提供全面信息,帮助他们根据自身的具体情 

况做出合理决策与选择。该小组也与欧洲国际教育 

资源与社会发展部的国际学术流动计划,开始采用 

学分转换系统(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a Accu— 

mulation System,简称ECTS);一些大学决定采用 

博洛尼亚的3年本科制;一些大学对开展文凭补充 

协会(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 

cation,简称EAIE)一起就博洛尼亚进程展开讨 

论。该小组采用统一的学位制度,增进学生流动, 

加强与欧洲高等教育资格互认,开展交流与合作, 

将博洛尼亚进程作为平台以相互交流。 

第四,美国高等教育政策协会在2008年5月 

发布了一个新的报告What U.S higher education 

can learn from a decade of European Reconstruction 

《美国的高等教育能从十年的欧洲重建中学到什 

么?》¨ 这个报告是学习了博洛尼亚进程的有关内 

容,围绕改革美国高等教育系统提供了具体的建 

议,所有建议以学生为中心,具体包括:为国家高 

等教育系统和所有学术机构的学生专业领域建立详 

细且公认的学位资格框架;修改美国高等教育学分 

系统的参考点和条件;在社区学院和四年本科教育 

机构之间建立“双重准人联盟”;建立和拓宽高等 

教育各阶段衔接桥梁;发展有特色的能概括学生个 

人成就的文凭补充方案。该报告的作者美国学者 

Cliford Adelman宣称:“我们可以学习博洛尼亚进 

程中一些优秀的因素,但我们不会系统地照搬欧洲 

的实行办法,更不会按照他们的规定办事。” 12] 

(三)加拿大:交流合作型措施 

加拿大应对博洛尼亚进程机制的特点在了解博 

洛尼亚进程的基础上发展本国高等教育。适时调整 

本国的高等教育是加拿大应对博洛尼亚进程的重点。 

第一,了解自己。受博洛尼亚进程影响,加拿 

大大学和学院协会(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 of Canada,简称AUCC)开展活动以了解加 

拿大大学的含义,发掘本国应对博洛尼亚进程的 

潜力。 

第二,关注并仿效博洛尼亚进程。加拿大研究 

生研究协会(Canadian Association of Graduate Stud. 

ies,简称CAGS)在每界年会上为会员提供博洛尼 

亚进程的相关信息,使会员掌握关于进程的最新信 

息。目前,加拿大大学社区也不断搜集相关信息并 

加以分析,不论是政府人员还是学校行政人员,都 

说明有极大兴趣,这些都与欧洲的博洛尼亚进程保 

持一致。魁北克的研究机构正在密切观察博洛尼亚 

进程,与法国的合作者开展了密切的交流与合作。 

这些大学充分利用现有与欧洲合作伙伴的关系 嗵 

过内部交流,展开系与系之间、单个学术组织和行 

政人员之间的近距离观察与对话。 

些研究机构正在寻找3年制研究生的入学问 

题,他们认为最终的招生决定不是取决于学习时间 

的长短,而是要看个体的学习收获,而3年的博洛 

尼亚式学位正好能让学生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 

坚实基础。 

(四)墨西哥与拉美:Tuning AL平台合作措施 

墨西哥与拉美许多国家一直以Tuning Am6rica 

Latina(Tuning AL)为平台共同合作。TUNING AL 

支持拉丁美洲与欧洲之间的学术合作,该项目在 

l8个拉美国家举行关于一般性或某一具体问题如 

教学质量、学习进程、学分互换等的讨论。TUN— 

ING AL拉近了拉丁美洲高等教育与欧洲高等教育 

之间的距离,在双方共识的基础上寻求合作。 

2000年11月,旨在建立“欧洲一拉美高等教 

育合作区”的计划在巴黎启动。欧盟、拉丁美洲 

以及加勒比地区的教育部长在此期间与欧洲委员会 

代表举行会议,48国代表明确表示了将建立高等 

教育共同区。区域内,知识交流,学生、教师和研 

究人员的流动会更加容易。“UEALC高等教育区” 

(欧盟、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模仿“欧洲高等教育 

区”的形式,将促成有利于学历互认、终身教育 

等制度的信誉体系的建立。2002—2004年行动计 

划进一步确认了高等教育共同区的目标,并把质量 

评估和认证作为计划的重点¨ 。 

由以上四国或地区的应对策略可知,非博洛尼 

亚进程成员国应对博洛尼亚进程的措施可分为三 

类。第一,了解与关注。如澳大利亚的《博洛尼 

亚进程与澳大利亚:下一步》报告、美国成立 

“博洛尼亚工作小组”。第二,仿效。如“澳大利 

亚高等教育毕业证书附件”联盟、美国的研究生 

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课题组:建立中国应对博洛尼亚进程机制的设想 57 

三年制学位。第三,寻求合作。如美国“博洛尼 

亚工作小组”与欧洲国际教育协会合作,采用统一 

学位制度,增进学生流动,加强与欧洲高等教育资 

格互认,开展交流与合作;加拿大一些大学也开始 

积极参与博洛尼亚进程,与欧洲合作伙伴展开交流 

合作;墨西哥与拉美许多国家以Tuning AL为平台 

寻求拉美与欧洲之间的合作。 

三、中国高等教育对外交流状况 

以及对博洛尼亚进程的反映 

中国与欧盟27个成员国及欧盟机构均建立了 

教育合作关系,与英、法、德等l4国签署互认学 

历学位协议,并与欧盟委员会以及英、法、德、意 

建立了高层磋商机制。我国与欧盟合作相继开展了 

系列的教育培训项目。其中影响较大的中欧工商 

学院(欧盟与教育部、商务部、上海市、上海交 

通大学合作),培养了一大批掌握国际企业经营管 

理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的人才。以及由欧盟总部实 

施的亚洲连接项目(专门面向亚洲的援助计划) 

和伊拉斯谟计划(欧盟高等教育交流计划)等。 

在这些项目中,中国处于参与地位,虽然涉及的单 

位多,但是缺乏有效的协调,教育部实质参与的项 

目少,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重点契合点不多。截至 

2007年底,中国在欧盟国家留学生达到19.3万 

人,欧盟在华留学生达1.7万余人¨ 。仅从数字 

上分析,中国在与欧盟的对外人才交流中已经形成 

了巨大的人才输出逆差。虽然中国已经与葡萄牙、 

荷兰、意大利、加拿大、瑞典、西班牙以及澳大利 

亚等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 

但这种不成体制和体系的策略不足以增强本国高等 

教育市场的吸引力和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在教育部 

2006年高等教育统计数据中,在华留学生在校生 

数为82107人,欧洲留学生在校生数为9079 

人H ,仅占总数的11%,而亚洲来华留学生人数 

占到了总人数的78%。 

博洛尼亚进程已经受到中国高等教育界广泛关 

注,学术性研究已经取得不少成果。目前,我国学 

术界对博洛尼亚进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是研究博洛尼亚进程及其发展近况。如王超的 

《博洛尼亚进程中高等教育一体化与多样化的协 

调》,主要探讨博洛尼亚进程一体化与多样化的问 

题。_1 王新凤的《博洛尼亚进程中的欧洲高等教育 

质量保障及启示》则主要讨论博洛尼亚进程中质 

量保障的问题。ll7 《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第一 

期“教育国际动态专栏”专门探讨了博洛尼亚的、 

进展近况及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阻力。¨ 另外还有一 

些文章单独讨论博洛尼亚进程各成员国的发展情 

况。二是研究博洛尼亚进程在世界高等教育界引起 

的反映及对中国的启示。如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 

心副主任周满生教授在《博洛尼亚进程:中国视 

角》一文探讨了博洛尼亚进程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意义,¨ 及王晓琼的《美、澳、加三国应对“博洛 

尼亚进程”的启示》。 

虽然有关博洛尼亚进程的学术研究已有不少, 

但是,博洛尼亚全面应对机制问题,尚未引起中国 

高等教育界重视,更未提到政府工作日程。 

四、中国应对博洛尼亚进程的措施 

博洛尼亚进程在世界高等教育范围内造成的冲 

击与威胁同样波及中国高等教育。我们必须认识 

到,中国还不是高等教育强国与人力资源强国,不 

及时建立博洛尼亚进程应对机制,意味着在高等教 

育质量保障上放弃世界维度,意味着在高等教育基 

准制定、质量认证、学位认证与学位输出等方面放 

弃控制权甚至平等对话权,意味着在国际人力资源 

配置中放弃裁判权和在国际职业岗位竞争中放弃参 

与权。如果放弃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岗位竞争等的 

参与权与配置权,中国将在国际高等教育与人才竞 

争中丧失地位,国内高等教育得不到发展,在国内 

职业岗位竞争如外资企业及中国在外企业的人才竞 

争中都将丧失主导权。博洛尼亚进程给中国高等教 

育带来冲击,也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树立学习的榜 

样与竞争的对象。作为高等教育人口大国,中国高 

等教育应以博洛尼亚进程为参照点与研究对象,在 

研究与应对博洛尼亚进程的基础上,提高自身高等 

教育的整体实力与影响力,以此服务于提高国家综 

合实力与竞争力。 

目前,建立博洛尼亚进程应对机制,可以从五 

个具体措施着手: 

第一,成立专门的咨询与服务机构。了解与研 

究博洛尼亚进程是建立博洛尼亚进程应对机制的第 

步。政府教育部设立博洛尼亚进程工作办公室, 

制定博洛尼亚进程应对行动计划。该机构的职能包 

58 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课题组:建立中国应对博洛尼亚进程机制的设想 

科院校合作平台,范围窄且层次较低。建立中国大 

学联合体要从中国高层次大学入手,以高水平大学 

括了解与研究博洛尼亚进程相关信息;为中国高等 

教育机构提供与博洛尼亚进程相关的一切信息;全 

面协调政府部门、高等学校、研究机构、实业部门 

与社会组织之问及他们与博洛尼亚进程有关组织之 

带动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可以参考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毕业证书附件”联盟的形式, 

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协调,打破中国高等学校校际 

分散格局,以若干所一流国立研究型大学为最初成 

间的合作与交流工作。 

第二,建立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基准体系与质量 

保障体系。要建立中国自己的高等教育学科基准体 

员组建中国大学联合体。大学联合体内部自行成立 

专门委员会,从事联合体具体事务的操作与管理。 系与质量保障体系,必须根据国际惯例与中国实 

际,采取引进、借鉴与自主研制的方式。目前,中 

国高等教育学科基准很不完善,大部分学分只有课 

程教学目标,只有少数几个学科有自己的学科基 

准。没有学科基准,则缺乏学科教学评价的统一标 

准,缺乏对各学科毕业生需要掌握的技术和技能, 

对学科的理解水平以及获得此学位的智能要求的统 

标准,无法形成对获得某一学位毕业生技术、技 

能、智能等的统一评价,不能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内 

部统一的学位认同与质量保障。内部学位认证无法 

统一,则在国际高等教育系统内无法获得认同。因 

此,我们要通过引进与借鉴的方式,参考别国措施 

与国际惯例,如英国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委员会 

(The 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 

简称QAA)、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办事处与 

西太平洋地区医学教育协会为落实医学教育质量保 

障的战略性计划合作制定的《世界卫生组织西太 

平洋地区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障指南》。在引进与 

借鉴的基础上,建立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基准体系、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与学位 

认证体系,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内部统一与整体提 

升,如此才能实现与高等教育国际质量对接及高等 

教育学位国际互认,防止国外学位倾销,防止国外 

人力资源无认证或低门槛输人,同时切实提升中国 

高等教育学位获得者国际职业岗位竞争力。 

第三,组建中国大学联合体。目前中国已有部 

分地区在进行高校联盟建设。如,2009年3月安 

徽省29所应用型高校签署了联盟协议,加强校际 

交流与合作,构建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平 

台,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效益与竞争力。联 

盟内高校联合培养学生,实行学生交流学习、互认 

学分。在建立学科队伍方面,提倡联盟内高校共 

建、互访、学术交流,鼓励组建跨校的学术梯队。 

联盟内高校还可以互聘教师,相互开放实验室、实 

践实习基地、图书馆等教学资源。 

安徽省高校联盟旨在构建一省范围内应用型本 

中国大学联合体内部实行资源共享、学分互认与师 

生流动。根据学科教育质量或学校整体质量,随时 

吸纳新成员学科或新成员高校,在成员扩展过程中 

提升高等教育整体质量。 

第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高等教育优质资源 

差别、特别是教师与课程资源差别,导致了中国高 

等教育如今明显的质性差别与公平缺失。在我国, 

不同地区或不同高校之间的教师争夺战(主要是 

优质师资争夺战)近十年来时有发生,且有加剧 

之势。资源公平制约中国高等教育公平,也制约中 

国高等教育质量整体健康提升。建立优质教师资源 

共享机制:院士与一级教授首聘高校建档任教、全 

国高校强制性共享;二三级教授首聘高校建档任 

教、区域高校引导性共享;特聘教授与特聘学者首 

聘高校建档任教、区域高校强制性共享制。建立优 

质课程资源共享机制:院士、一级教授与国家级教 

学名师所开课程、国家级重点学科基础课程、国家 

级精品课程全国高校强制性共享;省市级教学名 

师、省市重点学科基础课程与省市级精品课程省市 

高校强制性共享。 2 通过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防止高等教育资源恶意抢夺、拖动弱势高校发展、 

强化高等教育质量公平与提升高等教育整体质量。 

第五,建立并施行人学缓冲机制。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观念与 

行动(草案)》第六条“促进机会均等的多样化” 

指出:“学员必须有广泛的选择机会,获取知识和 

技能应从终身的角度去认识,高等教育的进、出点 

都应是灵活的。” 由该条款可知,制度、机构和 

学习项目多样化可以实现高等教育灵活进、出,从 

而保障学员广泛、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高等 

教育。建立入学缓冲机制就是一种实现高等教育灵 

活进、出的方式。建立入学缓冲机制可以实现优质 

资源的延期开放,优质资源的延期开放则可以改观 

目前存在的第一学历歧视与质量公平问题,提升中 

国高等教育整体质量。具体措施如下:全日制高职 

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课题组:建立中国应对博洛尼亚进程机制的设想 59 

高专非统考招生,全日制本科院校统考招生;允许 

高职高专毕业生通过统考进入本科院校攻读学士学 

位;允许非重点本科院校在校学生通过统考进入重 

点本科院校攻读学士学位;优质资源延期开放,是 

提升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国民竞争力和国家竞 

争力的有效途径。 

建立中国应对博洛尼亚进程机制,是中国高等 

教育提升整体质量、参与世界高等教育事务、寻求 

中国高等教育在世界领域参与权与发言权的重要切 

入点,需要政府全面协调、高校积极配合、学生与 

教师共同参与。口 

参考文献 

[1]Bologna Conference.The Bologna Declaration of 19 June 1999 

[C/OL].About the Bolonga Process.http://www.ond. 

vlaanderen.be/hogeronderwijs/bologna/.(s.d)[2009—03— 

1O].http://www.ond.vlaanderen.be/hogeronderwijs/bolo— 

gna/documents/MDC/BOLOGNA

——

DECLARATIONI.pa1. 

[2]Anon.About the Bologna Process[G/OL].About the 

Bologna Process.http://www.ond.vlaanderen.be/ 

hogeronderwijs/bologna/.(s.d)[2009—03—10].ht— 

tp://www. ond. vlaanderen. be/hogeronderwijs/bolo— 

gna/about/. 

[3]Anon.About the Bologna Process・How it works…[G/ 

OL l About the Bologna Process.http://www.ond.vlaan— 

deren.be/hogeronderwijs/bologna/.(s.d)[2009—03一 

10].http://www.ond.vlaanderen.be/hogeronderwi— 

js/bologna/about/how—it—works.htm. 

[4]Anon.Prague Communiqu6[C/OL].About the Bologna 

Process.http://www.ond.vlaanderen.be/hogeronder- 

wijs/bologna/.( .d)[2009—03一l0].http://www. 

ond.vlaanderen.be/hogeronderwijs/bologna/documents/ 

MDC/PRAGUE

——

COMMUNIQUE.pdf. 

[5]Anon.Berlin Communiqu6[C/OL].About the Bologna 

Process.http://www.ond.vlaanderen.be/hogeronder— 

wijs/bologna/.(s.d)[2009—03—10].http://www. 

ond.vlaanderen.be/hogeronderwijs/bologna/documents/ 

MDC/Berlin

Communique1.pdf. 

——

[6]Anon.Bergen Communiqu6[C/OL].About the Bologna 

Process.http://www.ond.vlaanderen.be/hogeronder- 

wijs/bologna/.(5.d)[2009—03—10].http://www. 

ond.vlaanderen.be/hogeronderwijs/bologna/documents/ 

MDC/050520

Bergen

Communique1.pdf. 

[7]Anon.London Communiqu ̄[C/OL].About the Bologna 

Process.http://www.ond.vlaanderen.be/hogeronderwi— 

js/bologna/.(s.d) [2009—03一l0].http://www. 

ond. vlaanderen. be/hogeronderwijs/bologna/documents/ 

MDC/LondonCommunique18May2007.Ddf. 

f 8 J AUCC.The Bologna Process:Implications for Canadian U. 

niversities[R/OL].Publications and Resources.http:// 

www.aucc.ca.(s.d) [2009—03—10].http:// 

w .aucc.ca/

pdf/english/statements/2008/bologna

一— 

process——background

0620

e.pdf. 

——————

[9]王晓琼.美、澳、加三国应对“博洛尼亚进程”的启 

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8(6):82—85. 

[10]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 of Education,Science and 

Training.The Bologna Process and Australia:Next Steps 

l R/OL].High Education.http://www.dest.gov.art/ 

(s.d) [2009—03—10].http://www.dest.gov. 

au/NR/rdonlyres/D284E32F—-98DD——4A67—-A3C2—- 

D5B6F3F41622/9998/BolognaPaper.pdf. 

[1 1]Adelman,C.The Bologna Club:What U.S.Higher 

Education Can Learn from a Decade of European Recon— 

struction? [R/OL].http://www.ihep.or#(5.d) 

[2009一O3—1O].http://www.ihep.org/assets/files/ 

TheBolognaC1ub.pdf. 

[12]Geof Maslen.US:America and the Bolonga Club[R/ 

OL].http://www. universityworldnews. corn/index. 

php(s.d)[2009—03—10].http://www.university— 

worldnews.eom/article.php?story:2008052915021847. 

『13]Charller Jean Emile,Croche Sarah.The Bologna Process 

and its Actors[R].Siena.2004. 

[14]外交部.双边关系[D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 

部网站.(2009—2—13)[2009—03—9].http://www. 

fmprc.gov.cn/chn/wjb/z ̄jg/xos/gjlb/EuropeanUnion/. 

[15]教育部.教育部外国留学生情况[EB/OL].教育部 

网站.(2007—10—9)[2009—03—9].http://www. 

moe.edu.cn/edoas/websitel8/59/inf_033559.htm. 

[16]王超.博洛尼亚进程中高等教育一体化与多样化的 

协调[J].教育学术月刊,2008(1):69—70,84. 

[17]王新凤.博洛尼亚进程中的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及启示[J].北京教育・高教,2007(6):62—64. 

[18]郄海霞.欧洲“博洛尼亚进程”遭遇阻力[J].比 

较教育研究,2005(1):9l一92. 

[19]周满生.博洛尼亚进程:中国视角[J].比较教育研 

究,2006(8):121—123. 

[20]俞路石.安徽加强校际合作:29所应用型高校“结 

盟” [N/OL].中国教育新闻网.http://news.jyb. 

en/high/gdjyxw/200903/t20090306——252290.htm1. 

[21]庞青山,刘鸿.高等教育资源公平及其实现策略 

[J].现代大学教育,2008(3):1—4. 

[2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 

宣言:观念与行动(草案) [C/OL].http://www. 

moe.edu.co./[2009—03一l0].http://www.moe。 

ed11.cn/edoas/website1 8/93/inf 5993.htm. 

(责任编辑张芊) 


更多推荐

进程,博洛尼亚,中国,欧洲,建立,教育,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