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4日发(作者:)
专题乡村建设的未来
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
一一看郝堂茶人家
廖星臣孙君
郝堂茶人家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农村模式它按照“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的
乡村建设理论还原乡村“本质而简单的生活状态'`。通过修复乡村生态环境、还原乡土艺
术、建设茶文化和以农民为主、尊重村两委等方式把郝堂村塑造成一个历史与现代、农
耕与工业、艺术与世俗和物质与精神的对接、融合的新型乡村共同体。
郝堂是一个位于豫南山区的普通农庄,隶属于信阳市平桥区五里店办事处。版
图面积平方公里,个村民小组,多人。年月,郝堂被平桥区确定为可持
续发展项目实验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平桥区政府与北京绿十字开展合作,开始了
“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的郝堂茶人家项目。
郝堂茶人家项目是政府、、志愿者与村委会高度融合的一次社会实践。该
项目由平桥区政府立项,五里店办事处实施,北京绿十字协调,村民为主体,村委
会主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郝堂茶人家项目按照建有品位的农村、育有道德的农
民、兴有潜力的夕阳红资金互助,聚有内深力的村民共同体、修复有千年历史的乡村
自治为目标,通过近两年的建设,郝堂已由一个闭塞、贫穷、仅有老弱留守、连小河
都塞满垃圾的村庄在变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春天跟着映山红和紫云英走,夏天找
荷花,秋天遍地野菊带路,冬天最醒目的是那些百年的老树”'的生态文明新村。
廖星臣,浙江师范大学农村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君,北京绿十字创始人、中国乡村规划设计院理
事长。
曲昌荣、王汉超“都堂村画家画出的村庄”,载于《人民日报》年月、
卫旦」口
环境营造与文化修复
环境决定一个村庄的发展质量,文化决定一个村庄的发展潜力。良好的生存发
展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个村庄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和命脉所在。改善乡村生
态,修复乡村文化,既是“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的乡村建设理念的重要内容,也
是郝堂茶人家项目建设的率先契入点。
村庄环境卫生状况既反映了一个村庄的面貌,也反映了一个村的人的生活习惯
和文明程度。在北京绿十字未进入郝堂村之前,郝堂也像豫南山区的许多农村一
样,不仅“屋前屋后到处乱扔的是生活垃圾,而且沟里也塞满垃圾”,同时,`火们也
不讲究,随意大小便”村支书语。这种脏乱差的村庄环境,不仅影响到了外地人
对郝堂的观感,更影响到了郝堂村人的生活质量和人们对新农村建设的信心。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项目首先从教育农民改变长年形成的不讲究卫生、垃圾四
处乱扔的生活习惯入手。一方面,由村干部开展“一帮一”的宣传教育,通过志愿者、
村干部上门入户,宣讲垃圾分类的方法、好处在郝堂小学生中开展“小手拉大手”
的垃圾分类教育活动,通过学生影响学生家长的办法来解决一部分对垃圾分类有
抵触情绪的村民。另一方面,解决农户垃圾存放问题。要求每户农户建有一是个简易
垃圾桶存放各自家里的生活垃圾,随后,又由村里出资购置修建一批村级公共垃
圾回收桶,配置适量的村级环卫工人,并设立郝堂村资源回收中心,集中收集处理
农户家里的垃圾。
其次,乡村建设要先建卫生、漂亮的厕所,改变村里没有公共厕所和家庭茅坑
简易外露的现状,培育郝堂村人新的生活方式和习喷。项目为村里设计了公共厕所,
改变农户家里猪圈与粪坑一体的厕所方式。新修建的郝堂小学生态厕所,不仅在郝
堂村是一个创举,在中国的广大乡村也不多见。郝堂小学的生态厕所,是按照台湾
建筑师谢英俊先生的“生态厕所”设想修建的。它使用的材质是轻钢结构,通过简
单的设计将粪便与尿液分开,一方面,解决了以灰土覆盖的不卫生的方式另一方
面,用可移动的容器收集并定期清理,将收集的粪便尿液通过发酵处理方式制成有
机肥料。这所生态厕所环保、节能、不需要用水冲洗,只要稍微改变一下生活方式,
就将污染和后续的治理成本降低为零,而且干净整洁,没有任何异味。另外,为改变
更多推荐
建设,乡村,农村,村庄,垃圾,项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