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专题14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2021·山东高考真题)敦煌莫高窟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开凿在大泉河西岸第四级阶地的砂砾岩崖壁上(下图)。崖壁最高达50m,洞窟主要分布在10~40m高度之间,一般为2~3层。由于洞窟开凿和长期自然作用的影响,洞窟所在崖体出现大量裂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洞窟开凿在大泉河西岸崖壁,能够( )
A.降低开凿难度 B.减弱风沙侵蚀 C.减轻风化破坏 D.方便生活取水
2.与下层洞窟相比,对上层洞窟内壁画的破坏影响更大的因素是( )
A.构造运动 B.太阳辐射 C.大气降水 D.人类活动
【答案】1.B 2.C
【解析】1.从图中看,大泉河东西两岸都是河流阶地,两岸开凿难度、生活取水差别不大,A、D错;该地气候干旱,风化作用东西两岸差别不大,C错;该地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冬季受西北风影响大,洞窟开凿在大泉河西岸能够减弱风沙侵蚀,B正确。故选B。
2.构造运动、太阳辐射对于上下层洞窟的影响基本相同;人类活动对于下层洞窟的影响较大,ABD错误。空气中的湿度越大,壁画就越容易酥碱,越容易遭受破坏,根据材料信息分析可知,洞窟所在崖体出现大量裂隙,上层洞窟距离崖顶更近,受大气降水影响更多,空气中的湿度更大,所以遭受的破坏更严重,C正确。所以选C。
(2021·浙江高考真题)下表为2019年全国及四大地区人口增长幅度(与2012年相比)、三次产业结构统计表。完成下面小题。
地区 | 全国 | 甲 | 乙 | 丙 | 丁 | |
人口增长率(%) | 3.4 | -1.7 | 4.5 | 2.6 | 4.2 | |
三次产业结构(%) | 第一产业 | 7.2 | 13.2 | 4.6 | 8.2 | 11.0 |
第二产业 | 39.1 | 34.4 | 38.9 | 41.8 | 37.0 | |
第三产业 | 53.7 | 52.4 | 56.5 | 50.0 | 51.1 | |
3.甲是( )
A.东部地区 B.中部地区
C.西部地区 D.东北地区
4.四大地区中( )
A.主导丁地区发展的因素是高科技
B.人口增幅最大的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
C.吸纳外资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丙、甲、丁、乙
D.乙、丙地区第二产业比重较高,以重型工业为主
【答案】3.D 4.B
【解析】3.甲地区人口增长率最低且为负值,产业结构中农业比重是四个地区中最大的,说明该地区农业在全国中地位比较重要,且2012-2919年间人口数减少的,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但不是负值,因此其人口减少应该是人口迁出导致,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由于传统产业衰落,大量劳动力迁出导致人口减少,因此甲地是东北地区,D符合题意,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不符合题意。故选D。
4.结合表中数据,丙地人口增长率较低,说明人口增长较慢,结合上题分析,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丙地经济应该不发达,对人口吸引力不大,丙应该是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对人口吸引力大于中部地区,乙是东部地区,丁是中部地区。
主导东部地区发展的因素是高科技,A错误。东部地区是人口增幅最大的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B正确。吸纳外资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东部地区--乙、中部地区--丁、东北地区--甲、西部地区--丙,C错误。东部地区--乙、西部地区--丙,第二产业比重较高,轻重工业较均衡,东北地区--甲以重型工业为主,D错误。故选B。
5.(2021·河北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以采集和狩猎(围猎)为主要谋生方式。20世纪70年代初,在我国北方某地发现一处旧石器中期古人类遗址(下图)。该遗址地处山前冲积-洪积平原区,遗址北面为岩石裸露的山地(北山)。研究表明,古人类在该遗址区生存阶段正值冰期。
(1)指出冰期气候对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生存的主要威胁。
(2)简析冰期气候下古人类选择该遗址区生存的原因。
【答案】(1)冰期气候寒冷,人类生存面临低温的威胁;气候寒冷,动植物种类少,食物来源缺乏。
(2)位于北山南麓,海拔较低,且处于山地阳坡地带,北山岩石裸露,升温相对较快,北山对冷空气的阻挡较强,热量条件较好;地处山前冲积-洪积平原区,水源相对充足,土壤相对肥沃,动植物资源相对较多,便于人类采集和狩猎活动的开展。
【解析】(1)首先,冰期地球气候寒冷,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人类制作保暖衣服和房屋的能力弱,人类生存面临低温的威胁;其次,由于冰期气候寒冷,动植物种类少,导致人类的食物来源极其缺乏。
(2)本题主要注意该遗址的地理位置,并且要结合上题“冰期气候对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生存的主要威胁”分析作答,冰期气候下古人类选择该遗址区生存,表明该处热量条件相对较好,食物来源也相对较好。该遗址位于北山南麓,海拔较低,且处于山地阳坡地带,北山岩石
裸露,升温相对较快,加之北山对冷空气的阻挡,热量条件相对较好;其次,该遗址地处山前冲积-洪积平原区,水源相对充足,土壤相对肥沃,动植物资源相对较多,便于人类采集和狩猎活动的开展。
一、单选题
(2021·福建高三二模)客家人历史上为躲避战乱迁居在赣、闽、粤等交界的山区,其民居四角楼(见下图)建筑文化底蕴深厚,在建筑史上独树一帜。四角楼建筑平面严格遵从中轴对称的格局,重心位置一般是上厅或祠堂,主人住在中轴两边的厢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四角楼外墙多光滑、少装饰,开窗小、外宽内窄,是为了( )
A.防御游匪滋扰 B.遮挡盛夏阳光
C.稳固墙体立面 D.抵御台风侵袭
7.受当地自然环境影响,四角楼多选址在( )
A.背阴洼地 B.背阴缓坡
C.向阳洼地 D.向阳缓坡
8.四角楼的布局体现当时的文化特征是( )
A.交流频繁,热情好客 B.志在四方,重商重利
C.合族聚居,尊卑有序 D.重武轻文,救人急难
【答案】6.A 7.D 8.C
【解析】6.注意材料信息“客家人历史上为躲避战乱迁居在赣、闽、粤等交界的山区”,四角楼外墙多光滑、少装饰,开窗小、外宽内窄,易守难攻,主要是为了防御游匪滋扰,A
正确;盛夏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难以起到很好的遮挡作用,也不是主要目的,B错;稳固墙体立面以及抵御台风侵袭等不一定要使得外墙呈现多光滑、少装饰、开窗小的建筑特点,CD错。故选A。
7.注意材料关键信息“赣、闽、粤等交界的山区”,山区为采光需要,应选址在阳坡而非阴坡,AB错;区域降水丰富,洼地易积水,应建在缓坡,一是排水较好,二是坡度相对和缓,利于建设,C错,D正确,故选D。
8.注意材料信息“为躲避战乱”、“四角楼建筑平面严格遵从中轴对称的格局,重心位置一般是上厅或祠堂,主人住在中轴两边的厢房”。为躲避战乱,应合族聚居,相互照应,提高防御游匪能力;重心位置一般是上厅或祠堂,主人住在中轴两边的厢房,体现了尊卑有序的观念,C正确;多战乱,四角楼的布局主要为了防御游匪滋扰,并不是热情好客,A错;“志在四方,重商重利”以及“重武轻文,救人急难”均不是四角楼布局文化特征的体现,与材料关键信息关系不大,BD错。故选C。
(2021·北京高三二模)下图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和毛泽东旧居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图中景观反映出两地( )
①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②建筑风格相似 ③生态环境问题相同 ④地域文化差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两地民居所在省区分别是( )
A.甘、黔 B.澳、冀 C.沪、陕 D.台、宁
【答案】9.B 10.C
【解析】9.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位于上海,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图中建筑风格为上海典型石库门式样建筑;右图毛泽东旧居为典型的窑洞建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传统民居依山开凿窑洞,也反映了两地地域文化的差异,①④正确;两地建筑风格有明显的不同,两地生态环境问题也不相同(上海主要是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污染排放等问题,黄土高原主要是水土流失问题),②③错。故选B。
10.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左图位于上海,简称为沪;右图位于陕西,简称为陕,故选C。
(2021·江苏南京市·高三三模)海岸带位于海陆交界处,具有特殊的地貌特征及气候特点。从第一批先民在海岸带上定居开始,人们靠海住海,因地制宜地设计并建造出了形形色色的民居。下图为“我国某沿海地 区的珊瑚房”。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1.珊瑚房最可能分布在( )
A.辽宁大连 B.广东湛江 C.江苏盐城 D.山东青岛
12.关于珊瑚房的特征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描述,合理的是( )
更多推荐
地区,洞窟,人口,气候,人类,遗址,位于,生存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