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层住宅单体施工图设计的重难点及易错问题总结
摘要:在当今社会,社会经济发展迅猛,用地变得越来越紧张,超高层建筑便逐渐增多。由于超高层建筑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全过程设计和管理人员提出了更复杂和更特殊的要求:比如从前期策划,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和施工配合阶段等等都需要我们更专业更系统地去解决好相关问题,其中施工图整体把控设计是相当重要的一环,从而施工图建筑的疏散和防火尤显重要。下面讲述的大部分是我所做超高层住宅经验总结。
关键词:超高层住宅;避难层;重难点;易错
中图分类号:TU972.4文献标识码:A
1 超高层的规范定义
《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50352-2019)》3.1.2.3:建筑高度大于100.0m为超高层建筑。
2 超高层住宅与高层住宅的区别
(1)需设置避难层兼做设备层.
(2)对结构材料,抗震要求更高,结构往上渐薄,同一户的实际使用面积会有变化。
(3)规范要求每个房间必须安装消防喷淋系统,这会影响到户内净高。
(4)超高层住宅平面进深可以做到更深。
(5)建筑核心筒布置更集约,有可能电梯会设置分区停站。
(6)对建材质量和施工标准要求更高。
3 建筑单体各项设计要点
3.1 总平面设计重点:
(1)消防车道位置:超高层建筑有条件时应设置环形消防车道。条件困难时需沿着建筑两长边设置。而当建筑沿街长超150m或总长超220m时,应在建筑适中处设置穿越建筑的消防车道。
(2)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长度:至少在超高层建筑的一个长边长度或四分之一周长的底边连续设置,此区域内的裙房进深不应超过4m。
(3)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最小尺寸:是根据建筑物高度是否超过50m来划分的,50m及以上时,场地至少是长20m宽10m,50m以下时场地至少是长15m宽10m。
(4)超高层建筑一般是大型消防车进行灭火和救援,其作业需求:回车场地至少长18m宽18m,救援场地至少是长20m宽10m,且坡度小于等于3%,场地荷载也不能少于规范要求等。
3.2 首层设计重点
(1)地下室楼梯出首层应直接对外疏散.
(2)需考虑首层消防疏散距离.
(3)还需考虑对外疏散的前室可与大堂合并为扩大前室,但扩大前室内的各门,墙,窗及顶上的管线都要满足相应的防火设置要求。
3.3 标准层设计要点
(1)超高层住宅的塔楼,应至少布置独立的防烟楼梯间两座和消防电梯一台。
(2)由于建筑外墙高处的湿度、风力影响,以及对门窗,栏杆检测要求较苛刻,现在超高层住宅的外墙保温及构造做法的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3)超高层住宅建筑结构的特殊性,会考虑结构往上逐步缩小,使得住宅得房率逐渐增加,同时要注意外立面造型设计需要保持一致。
(4)由于超高层设有避难层的存在,所以排烟是需考虑分段设计的,烟道会在避难层变径。
(5)由于超高层标准户型多,而且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日趋标准化,和生产日趋工业化,施工日趋装配化、装修日趋一体化及管理信息化的建造特点,使装配式的节能环保,施工周期短、质量高,更安全高,造价更优等许多优势,故不少超高层有采用装配式建筑做法,主要体现在凸窗上和户型内墙上。
3.4 避难层设计重点
3.4.1 避难层的定义
避难层的定义:建筑内用于人员暂时躲避火灾及其烟气危害的楼层。
3.4.2 避难层(住宅)相关规范
避难层的有关规范主要出自《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2018年版》的第2.1.13,5.5.23.1,5.5.23.2,5.5.23.3,5.5.23.4,5.5.23.5,5.5.23.6,5.5.23.7,5.5.23.8,5.5.23.9,5.5.31,6.4.4,6.7.2,8.5.110.3.1,10.3.2,分别对避难层的定义,设置位置,布置原则,避难层人数的疏散设计方式,避难层与周围设备房,管道井相邻时隔墙楼板耐火极限及开门距离和所用门的等级,避难层消防防火排烟及疏散照明等问题作了详细规定。
3.4.3 避难层平面类型
避难层按其围护形式大体有三种:
(1)封闭式:内墙及四周外墙采用耐火防护墙。现在在做的深圳某超高层住宅采用的是这种方式。四周设有窗户全为乙级防火窗。
(2)半敞开式:外围护形式是由两种情况组合在一起,一部分是到顶耐火防护墙,墙上开窗或百叶,另一部分就是防护实体栏板(高度需满足规范要求),这样能起到自然通风排烟的效果。但其防护能力不够强,在我国北方城市较少使用。
(3)敞开式:四面设围护设施,且较多时候设于建筑顶层。这种做法简便,防护力差,较适合南方温暖地区使用。
3.4.4 避难层设置位置
根据规范里的避难层的设置要求,避难层间间距一般不应大于50m,即不宜超过15层。这样就疏散时间不会太长而又便于火灾扑救
3.4.5 避难层的疏散设计
(1)以现做深圳一超高层住宅为例,该超高层建筑因其垂直疏散距离远,人员疏散量大,所以疏散时间较长,避难层设计中考虑了建筑分段疏散问题,使其只需要在起火楼层和对应避难层间对人员进行疏散即可有效地减少疏散时间,其前提条件是避难层必须具有可靠安全保护,需要在防火分隔,通风条件和人均使用面积方面进一步强化。
(2)避难层的净面积需满足规范里避难人数使用情况条件,宜按5.0人/平方米考虑。每户按3.5人计,每层为N户,比如现在做的是深圳某超高层住宅,每15层设一个避难层,其上部疏散到本避难层所需避难净面积为:15N*3.5*5.0,当小于避难当层整层面积时,可利用防火墙分隔成不同区域,之间需设置防火门等,确保非避难区的火灾和烟进不进入避难区,确保其的安全性。
(3)通向避难层的疏散楼梯应在避难层分隔、同层错位或上下层断开,同时楼梯间的前室分别独立设置。
(4)超高层建筑的核心筒内部多用于安全疏散,一般情况下较少使用,因此规范放宽了这种踏步的要求,踏步的最小宽可以为0.25米,最大高可以为0.18米,这样既节省了空间,又能合理安排楼梯的布置。3.4.6 避难层防火设计
(1)避难层建筑构件要有较好的耐火性和不燃性。避难层的上下楼板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2.00h,避难层的外墙,避难区与同层相邻的设备间,前室,楼电梯等的隔墙的耐火极限都不应低于3.00h,且墙上的门窗应采用甲级防火门窗,其内部空间的装修材料应采用A级材料。

更多推荐

避难,建筑,疏散,设计,设置,要求,规范,防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