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梁应该是指与板(壁)同厚的类似梁的构件,可以肯定的是:暗梁不是梁!从计算上看,把暗梁当做楼面梁来计算是永远的算不下来的,刚度小,变形大,对板的支撑及约束能力都是非常差的,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这种暗梁一般的是用在板或壁(如水池等)这样的构件上,这种构件的特征是厚度较小,这类构件最容易在开洞的边缘(如板上开洞)或池壁上部(如敞口水池)出现边缘效应引起裂缝,裂缝的特征是靠近洞口(如板上开洞)或顶部(如敞口水池)最宽,往里逐渐减小。因此,可以在开洞的边缘四周(如板上开洞)或池壁上部四角及施工逢(如敞口水池)处配置几根(一般为四根)较粗的钢筋予以加强,这个部位就是我们所说的暗梁!效果是,易碎的薄弱部位含钢率增大了,混凝土的极限拉伸提高,结构抗裂性得到了加强。
      因此,为了满足建筑专业的某种要求,把暗梁当作楼板支座而划分板格的做法是没有根据的,是错误的。可以想象,如果这个暗梁能满足要求,那么这块板也一定能满足要求而没有必要设置暗梁了。
1.独立基础+防水板这种做法主要是单独考虑独立基础的受力,防水板在地下水位较低的时候基本可以按构造配筋,在地下水位较高的时候应该以独立基础周边为支撑点,可以按双向板计算。另外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要在防水底板下设置垫襦,这是保证该种计算模式假设的前
提条件,不过我们这边的工程大多都没有做褥垫层.
2.筏板就不用说了,整体受力,从受力抗浮上都比较好,施工方便,但此种方案造价最高,因为筏板有个通常最小配筋率0.15%的要求,再者基坑开挖土方量大。
3.无梁楼盖加倒柱帽其实和第一种方案相差不多,主要区别就是防水底板下不设置褥垫层.所以就会形成共同受力,柱帽主要是为了抗冲切。
1.暗梁到底是不是梁?或者它是什么东东?
我认为暗梁不是梁,是一种构造加强措施。用于板中时,可对板局部加强,如:填充墙下、洞口边等。用于框剪结构的墙中时,对墙有约束作用,类似边框梁的作用。
2.暗梁的截面怎么考虑呢?截面高度,宽度怎么取?
板中暗梁,梁高取板厚,梁宽可参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7.2.3条。墙中暗梁;梁宽通墙厚,梁高按《高规》8.2.2条第4款,8.2.4选取。
3.暗梁时,要不要加箍筋?
既然是梁当然需要箍筋,否则与梁的受力方式相差旧太远了。
4.暗梁上设置负弯距钢筋吗?为什么?
墙里的肯定要设。板里的,就看情况了,我一般会设置负钢筋,至少可以减少裂缝。
5.pkpm里面建模时,要不要输入?
不要输入。
6.暗梁的挠度怎么考虑呢?如果按普通梁来计算,应该是不满足的,还有裂缝问题?
我认为挠度和裂缝按板的考虑就可以了,变形是连续的,并不会因为人为的加强而不同,这样做是偏于安全的。

关于暗梁的讨论: 暗梁应该是按构造配的,和扁梁是不一样!承载力达不到扁梁的程度!
据我了解的情况看,暗梁是不在PKPM里输入的。按照构造配筋的。不同的暗梁有不同的要求。暗梁的要求和构造柱类似,构造柱是柱吗?
暗梁只是在有长跨的板上设,起加强作用,并不参与计算,构造上处理一下就可以,宽最好大于250,配筋选用二级钢(1214),当然要有箍筋,要不怎么叫梁呢!
楼主问题提的好!以前我做暗梁也是按构造来,不在PKPM里输,厚度同板厚,宽度一般250,配点钢筋,配点箍筋,其实感觉就象在那边摆圈梁!!问题是板的裂缝、扰度由暗
梁来控制了,但暗梁自身的裂缝、扰度又由谁来控制???我通常是用墙荷载(不加板的恒、活荷载)来验算暗梁配筋、裂缝、扰度,有时这样做法还可以,可有时跨度大了就过了头,但又不能再去加大暗梁,也只好无可奈何!!可见这种方法肯定有问题,期待有准确可行的方法。。。。。。
暗梁不是在PKPM内输入的,当上面的荷载不是很大的时候才设暗梁,大的时候就不能设了。所以手算就可以。截面高度取板厚是没有问题的,就是截面的宽度问题,如果要保守点,个人认为取暗梁钢筋的宽度可以。如果考虑板对其刚度的影响,可以参照混凝土设计规范7.2.3条。请各位指教!
暗梁更多的是一种构造性的加强措施,准确的计算其基本不可能的
曾经见到同事做过一个工程,他也是设置了暗梁,但是用的软件是TBSA,暗梁的地方他也输入了一根梁,这样建模是不是把暗梁和次梁一样对待了?它应该也要分担每边1/2的荷载了,这样就不是按构造配筋的了,而应该是按计算配筋了吧
暗梁的设置无非是起加强作用。不参与建模。更加可以看作是板应力集中处的构造。我在
实践中做的暗梁宽度用到了600~800,梁高为150~160.用于大跨度的双向板。现在施工已结束快一年了。没有出现什么问题。。不知做法妥否?请大家谈一下。。多提宝贵意见。
一般情况最好不用暗梁。
我只在一些复杂的结构平面中,由于梁比较多,或者某些位置设梁不恰当(如影响建筑功能、一端有柱等)时,在上部荷载不大的情况下设;此时应对板作冲切计算,板上活载输入时则要加上等效荷载。
所谓暗梁有两种设计理念,一种是按受力状态来设计的,此时要按计算模式和计算简图来配筋。另一种是按构造来处理。它是体现概念设计的一种手段,用以加强刚度和整体性或使受力更合理所采取的措施。
暗梁的截面尺寸宽度可以根据需要设置,高度可以同板厚,有楼层垫层时,可取板厚+垫层厚,钢筋至少412
虚梁一般是用pkpm中有限元方法计算无量楼盖时,建模时需要设虚梁,以方便板块的布置
暗梁当然是按照构造来配筋了,而且应该是按照简支梁计算的,因为暗梁的高度受到板厚
的限制,不能做的太高,所以其刚度一般很小,不能满足按固支计算的锚固长度。而且大板中设置的暗梁也不能作为板的支座,因此大板的钢筋该怎么计算就怎么计算,不受暗梁的影响,这样一来就是说暗梁也不能在pkpm模型中输入了。
第一、暗梁其实不是梁,是板的加强部位,所以在计算是不用建模,不用计算
第二、暗梁一般用在板的边沿作为约束构件,还就是有集中荷载起可以局部加强的作用,但这个荷载不能靠这个暗梁来承担,靠板整体来承担。
暗梁的设置,我认为是无奈之举,因为建筑的要求不能露梁,但是作为结构来讲,不做梁(例如异型板)对结构不利,必须设暗梁加强构造,相应的,该处的板也要厚一些
我认为,任何板内的暗梁都不可能成为板的支座构件,将暗梁作为板的支座构件而按四边嵌固板计算是极为不妥的。
我查了一下规范,好像只有在验算挠度的时候才会考虑配筋对构件刚度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也不大,所以我觉得暗梁是不能起到支座的作用的,因为它的刚度和周边的板几乎是一样的,应该是板的一部分,不能当成传力构件,而只是构造上对板的局部加强。
对于暗梁的箍筋在板厚大于等于150mm时施工中一般考虑加箍筋,反之,不加箍筋。
问题:现在在实际施工中,在转角处增加了暗梁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还是要出现裂缝?
暗梁不是真实意义上的梁,但加了箍筋后,受力方式与梁就比不加箍筋接近很多。
我认为暗梁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有梁,只是对板的一种构造加强措施而已,所以板的钢筋应不考虑暗梁作用,按实际情况计算配筋,暗梁尺寸,配筋则只能按经验来定了。
我认为没有暗梁的概念
更没有要配箍筋之说
异型板就按有限元设计即可,拐角按应力配即可
暗梁可以认为是构造(可以这么理解)。目的是为了板块(一般大板快才设置暗梁)更好受力。就象混凝土柱子的芯柱一样。加箍筋有利于共同受力(如防止裂缝的开展等)。
暗梁是梁,我见的多的是剪力樯的暗梁居多!板里的也有暗梁!板里的暗梁要经过计算且按简支梁进行计算。做

根据本人从事多年结构设计的经验及对规范的认识,对暗梁有如下几点看法:
1.暗梁明确在规范中出现分别有<<高规>>8.2.28.2.4条,《抗震规范》6.5.16.6.77.5.5条,结构形式包括框剪、板柱和砖混底框。其断面尺寸及配筋分别略有规定。除砖混底框的砖砌体抗震墙上暗梁按框架正常设计外(考虑砖砌体抗震墙会率先破坏),其余可均按构造配筋。
2、平时设计中会经常遇到板中设暗梁的情况。对于筏板基础中的基础暗梁应按《砼规范》7 .2.3 条根据支座情况计算配筋,当然应计算箍筋;其它考虑现浇板上作用集中荷载或开洞口时,应根据经验增设暗梁,或设梁或仅在板底部加筋,取决于荷载大小、洞口尺寸及个人经验,但它都是板的一部分,不能作为板的支座。
防水板,首先应确定抗渗等级S6S8...,参照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
415防水混凝土结构底板的混凝土垫层,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15,厚度不应小于100mm,在软弱土中不应小于150mm.
416防水混凝土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
  1、结构厚度不应小于250mm;
  2、裂缝宽度不得大于0.2mm,并不得贯通;
  3、迎水面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
经验系数法是根据钢筋混凝土板的试验,考虑楼板开裂后的转动和内力重分布,归纳出弯矩系数,直接求出两个方向柱上板带和跨中板带的弯矩,然后便可分别计算两个方向的楼板配筋。经验系数法只能计算竖向均布荷载作用下的无梁楼盖,且有以下适用条件。由于考虑了楼板开裂后的转动和内力重分布,经验系数法也不适合楼板中加预应力的情况。
经验系数法的适用条件(钢筋混凝土升板结构技术规范 GBJ 130-903.3.3条;《北京市院建筑结构专业技术措施》2006年版,5.7.4条。两者略有不同)
1)每个方向至少有三个连续跨;
2)任一区格的长宽比不大于1.5(北京院规定为2.0)
3)在同一方向上的最大跨度与最小跨度之比不应大于1.2(北京院规定为跨度差不大于长跨的1/3)
    4)活荷载不大于恒荷载的3倍。
经验系数法具体的弯矩系数和计算方法可参见上述两本文献。

更多推荐

暗梁,计算,构造,配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