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民间彩绘壁画类型与风格特征
许平山;胡晓耕;罗昊
【摘 要】徽州彩绘壁画主要绘制于民居内外,用于装饰和梁柱的保护.为了理清古徽州的彩绘历史类型与绘画风格特征,数次前往歙县、黟县、祁门、休宁等地实地考察现存古民居保留下来的彩绘壁画.通过比较并分析了壁画的不同类型,探寻壁画的艺术特征,重点地梳理了经典彩绘壁画在徽州地区的分布场所,探寻其历史人文内涵,分析了壁画风格特征,为深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参考.
【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00)010
【总页数】3页(P150-152)
【关键词】彩绘壁画;徽州;类型;风格特征
【作 者】许平山;胡晓耕;罗昊
【作者单位】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徽文化研究中心,安徽合肥230051;黟县文化馆,安徽黟县245500;徽商职业学院,安徽合肥231201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TS941.735
徽州彩绘壁画,是广泛用于徽州古民居中的传统绘画装饰艺术。由当地民间画师使用当地的矿物、植物颜料在民居内的天花板、窗扇内外裙板、厢房天花、厢房内壁、阁楼门板以及古民居外立面的墙头、门帽、窗棂上绘制而成。2010年《徽州彩绘壁画》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徽州“府六县”地处皖南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传统民居建筑为砖木结构。明清时期,由于徽商的兴起,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发展,“贾而好儒”成为徽州人的主要人文特征。清朝乾隆年间,由于商人资本的支撑,徽州人在建造自己的民居时,很注重民居的建筑装饰,除大量使用木雕、砖雕、石雕、书画匾额装饰外,彩绘壁画也是其选择的重要装饰内容之一。
一、徽州彩绘壁画类型
壁画,就是画在墙壁、天花壁上的画。歙县民间的壁画主要分室内、室外两大类。室内主要见于寺庙殿壁、两庑壁佛像画;附供神像的水口亭、路亭壁佛画、神画、龙、麒麟、獬豸像;宗祠仪门两侧影壁花卉、图案画;寺庙、亭阁、宗祠的天花、藻井、梁架的游仙神佛、龙、凤、蝙蝠以及搭袱锦纹图等。室外,主要见于民宅上墙角山水人物画,素窗罩额花卉图;封火墙头(端)面图案画;民宅大门外照墙檐口横幅山水人物画;寺庙、宗祠两侧山墙檐口珍禽异兽图案等等。
清朝乾隆年间,由于商人资本的支撑,徽州人在建造自己的民居时,很注重民居的建筑装饰,除大量使用木雕、砖雕、石雕、书画匾额装饰外,彩绘壁画也是其选择的重要装饰内容之一。徽州古建筑采用壁画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油饰彩画可以保护木构件本身,木材怕水、怕虫、怕火,在木材表面涂饰彩画、油漆,可以减弱风雨对木材的侵蚀,且古代的彩画颜料多为矿物质颜料,这些颜料多少都含有一定的毒性,可以减少蚁类对木材的啃噬;其次,油饰彩画可以美化建筑,满足人们对审美的心理需求;再次,在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下,油饰彩画的图案、色彩、用金等各方面都要符合“礼”的要求,为彰显等级而服务。
1.室内壁画
室内主要见于寺庙殿壁、两庑壁佛像画;附供神像的水口亭、路亭壁佛画、神画、龙、麒麟、獬豸像;宗祠仪门两侧影壁花卉、图案画;寺庙、亭阁、宗祠的天花、藻井、梁架的游仙神佛、龙、凤、蝙蝠以及搭袱锦纹图等。室外,主要见于民宅上墙角山水人物画,素窗罩额花卉图;封火墙头(端)面图案画;民宅大门外照墙檐口横幅山水人物画;寺庙、宗祠两侧山墙檐口珍禽异兽图案等等。
室内墙壁画,以画的技法而言,主要有水墨工笔画、水墨素描画两种,前者如歙县圣僧庵的《渡海罗汉》、《侧坐观音》,小溪丛林寺《二十四幅观音像》等。构图层次分明,意境悠远典雅,笔法细腻,须眉毕现,形态栩栩如生。画龙、麒麟、獬豸的鳞甲、鬃毛,一笔不苟。画海潮,波起浪翻;画云朵层层叠叠,虚幻莫测,反衬出主体鲜明的形象和威猛的气势。水墨素描画,用笔简练,线条粗犷,笔随意走,流畅无滞,不调墨色渲染画面,只以线条粗细来表现明暗层次,同样具有较好的立体透视感。此类画像多数粉本于戏剧人物,如杞梓里村植三亭关羽、关平、周仓壁画像、水口五猖庙五猖神像等。寺庙天花、藻井,多数为工笔重彩,构图华美精致,颜色艳丽,画像律动飘逸,多取材神佛传说。如清光绪时岩寺汪有道就擅长画天花《飞天图》,歙西一带寺庙天花多出自他的手笔,还曾应邀去婺源、景德镇、建德、淳安等地绘画。
2.室外壁画
室外民宅檐口墙角画、照墙檐口横幅画主要为水墨画或加彩水墨画。所谓加彩,是水墨画面加入了赭色(赤褐色),也就是或全局或局部以赭色打底,干后再以水墨绘画。墙角壁画依檐口横线、墙角纵线构图,为不规则三角形两墙角图对应。构图饱满,主次分明,画法细腻,凸现韵致,有些墙角画还加上挂络式框边,显得更为典雅,照墙檐口横幅画多数为若干小幅画组合的连环画式,加彩的一般根据需要填入赭色,取材多为戏剧人物。素窗罩额画主要是呈扇形的轴图或写意花卉,画的风格与上方墙角画统一,以致上下画面协调和谐。
随着民居彩绘壁画的盛行,大批民间画师应运而生。这些民间画师在民居的板壁和外墙上先用老灰、骨胶和桐油按一定比例搅拌后抹平,待风干后再用植物、矿物颜料绘就,色彩以绿色、红色、蓝色、黑色为主。绘画方式也很有特色,人物、花鸟、动物以“工笔”为主,山水景物以“写意”为主,有的则“以工带写”描绘壁画创作的主题思想。
二、徽州现存部分彩绘壁画风格特征分析
1.圣僧庵壁画
圣僧庵壁画,在歙县七里头山中。相传唐高祖时许多人患了云翳眼病,庵僧慧明用庵左泉水为患者洗眼并为之治疗好眼病,人称为圣僧,庵因此得名。庵坐南朝北,进深28.5米,宽8.55米,由庭院、大殿、天井和后殿组成。初建于隋唐间,后几经修缮。明万历五年(1577),歙县潭渡画家黄柱(字子立,号碧峰)为大殿后壁画了一幅手拿杨柳的侧坐观音像,次年又在殿两侧墙壁上画了十八罗汉渡海图。期间,还在后殿两侧阶口墙壁上各画柏一株,枝丫穿插富有变化,用笔挺拔有力。后来,右图因墙损重砌而不复存在,左边柏图今亦脱落下半部,唯观音、罗汉图大部保存完整。
渡海罗汉,以降龙伏虎的画意分画两壁。左壁为九罗汉降龙图,画被殿边列柱隔成3个画面。第一个画面高2.9米,宽1.57米,有四罗汉身披架装踩水渡海而来。其中前面一个罗汉手拿念珠,旁边两罗汉一个双手合十,一个手托莲花,后面一罗汉脸带微笑,腋挟苍龙。第二个画面高2.9米,宽1.63米,画有三罗汉,画面右上方有龙腾云驾雾而来,其中一罗汉举右手似作招龙状态。第三个画面高2.75米,宽1.38米,画一罗汉手扶另一罗汉上岸。右壁为九罗汉伏虎图,也被柱子隔成3个画面。第一个画面高2.9米,宽1.63米,画四罗汉,其中一个盘膝而坐,一个以手搔耳,另两罗汉似在亲切交谈,因画面稍有漫漶,两交谈罗汉形象只依稀可辨。第二个画面高2.88米,宽1.62米,画三罗汉,其中一罗汉手执乾坤圈,
脚踩猛虎。第三个画面高2.8米,宽1.42米,现在只隐约能见一罗汉了。
观音图和罗汉图运用的是大写意手法,笔调咨肆洒脱,构图清新典雅。尤其是罗汉图布局生动合理,人物组合疏密有致;衣纹用笔纵横奔放,苍劲有力,神态刻画入微,惟妙惟肖;写景布局郁勃雄奇,意境宏深;山石树木,形态奇特,画法多样,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2. 丛林寺壁画
丛林寺壁画丛林寺位于歙县小溪村东南一公里处,唐大和五年(831)倡建,后经历代人修葺。其大雄宝殿正方形,边长9米,绕以敞廊,歇山顶。殿内中间四柱上架横枋,枋上用十二座斗拱托起藻井,藻井天花壁上彩绘云龙图。以橙黄暖色打底的天空,红云万朵,云中有龙御空盘旋吐珠。龙身白色,黑甲鳞鳞,龙爪舒张,势挟风雷,见首不见尾,显得空灵而神秘。殿后壁有水墨观音、罗汉图24幅乃休宁明代著名画家丁云鹏所作。道光《歙县志》丛林寺条目载“殿后有丁云鹏水墨罗汉。”民国《歙县志》则载“壁有丁云鹏水墨观音、罗汉像。”民国县志所载较为准确,24幅画中只有三幅是罗汉图,两幅为坐像,一幅为罗汉骑龙图,其他皆为观音画像,然皆无款识。观音图像多数作圆框图式,圆框直径67厘米。
画面有侧坐、打坐、渡海、童子拜观音等内容,除一幅外,余皆绘有山水花树背景。画面线条流畅,人物丰姿怡态,眉目传神,是壁画中之佳作。
殿壁之背面,另有一幅壁画,高2.6米,宽4.16米,可惜画面已漫漶不清,从残存墨迹辨,似曾画有山林胜境。
3.把梓里亭壁画
把梓里亭壁画位于歙县杞梓里村中,今存计有两处。一处是植三亭,正壁画的是《麒麟玉书》,麒麟正侧首睥睨飞旋的玉书,蓄势待发,鬃毛、尾毛根根勃起,身上的热火团团散发,生动而传神。左壁画有关公坐在虎皮椅上读《春秋》图和关平捧印侍立像,右壁画的是持大刀的周仓立像,作者不详。壁画造型准确姿态逼真,尤其巧用线条变化,来勾勒战袍的皱纹,使人物形象更显英姿飒爽。另一处是乐哉亭,昔时因供奉过五猖神而俗又称“五猖亭”。亭正壁分别画有一清装儒士和一猖神立像,儒士扭腰拱手,神态自若,一派谦谦儒雅风度。猖神斜执宣花斧,脚踏风火轮,凶相毕露,袒胸露腹,腹上画有要龙、蝙蝠,形态怪异。冲冠之毛发,飞扬之飘带,又使画像凸现动感。画像笔法老到,线条酣畅,注重神韵刻画,似比植三亭壁画又胜一筹。而人与神共画一壁,也耐人寻味。

更多推荐

壁画,彩绘,徽州,画面,墙角,民居,装饰,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