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飞天图案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装饰性特点
作者:于彤彤
来源:《丝路艺术》2018年第04期
        摘 要:飞天图案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中主要起活跃整体氛围.装饰洞窟的作用,具有装饰之美.形象之美.和谐之美.统一之美.意境之美的装饰性特点。本文以中国历史时期敦煌莫高窟壁画飞天演变时间为顺序为线索,对敦煌莫高窟飞天图案的装饰性特点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敦煌莫高窟;壁画飞天;装饰艺术
        引言
        敦煌学是上世纪初随着莫高窟藏经洞古文献面世与流散海外而兴起的国际学问,陈寅格先生称为“世界学术之潮流”。去年有幸去亲临敦煌莫高窟壁画的风采,对于我本人来讲甚是震撼。其中我看到的所有的飞天图案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飞天图案的高频率出现和各个时期形成的飞天图案的变化让人难以忘怀。庞大的敦煌学作为一门带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多种民族文化交融内容的多角度全方面全科,在走过了漫长岁月艰难的研究道路历程之后,近十多年来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促进了相关学术的发展与繁荣。
        本篇论文主要分析敦煌莫高窟壁画中飞天图案这一特点鲜明并且出场率较高的装饰文案。
        一.飞天图案的发展历程
        敦煌莫高窟的学者们研究敦煌飞天分源流核印度原来的艺术形象有关,例如紧那罗等,其实紧那罗本来并不属于佛教的东西,应该归属于原石的守护神。我们如果从飞天图案的艺术形象本身来分析,印度的飞天图案形象相对较为呆板,不生动。在整个艺术品里飞天的位置位边上,有时候是一个直角形,好像是给人感觉飞不起来,给人在视觉上很难体现它是飞在天上。这种飞天图案形象慢慢发展,后来传到阿富汗巴米扬、巴基斯坦,但他的形状还是没有得到特别大的改变,我们很难看出其中的动感。到了新疆克孜尔开始有了些许的变化,飞天形象显得生动了一些,但是好像给人的视觉效果还是飞不大起来。而在我们内地,在江苏丹阳发现道家的羽人形象图案,倒是相对飞的很悠扬。众多周知在莫高窟,北魏时期的飞天就不太一样了,他的身体曲线基本成V字型或者U字型。尤其是那些伎乐飞天的方向感以及动态感都很强烈,因为加了很多飘带,除此之外还有服装的线条。我们都知道中国画的灵魂当属于线条,线条勾勒以后自然而然的就增添了飞动感。新疆早
起的飞天形象,比如在和田地区发现的飞天还有翅膀,和希腊的小爱神一样。回头看看莫高窟的飞天,没有翅膀但是非得却很好。当然北朝的飞天相对较为清秀,比较瘦,飞起来袍子显得很空荡,从而更加彰显飘动感。到了隋代这种飞动感显现的更加强烈了。而且隋代的飞天脸庞显然是要比北朝的丰腴更多一些,方正一些,并且隋代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出现了大量的成群结队的飞天,尤其是画在窟顶藻井上。这些飞天大多数都是 围绕着莲花或者别的图案一圈一圈地飞动,给人很是强烈的整体感。所以隋代的东西很值得去慢慢研究,包括文学和音乐方面。虽然隋代的过于短命,才几十年,一个只生存了几十年的朝代能创造出属于自己时期的很有特色的文化,在世界历史上都是很少见的,甚至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

更多推荐

飞天,图案,莫高窟,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