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SQB03-21421-2002
无粘结预应力施工
工艺标准
编制人:刘 敏 涛
审核人:劳 国 成
批准人:李 广 荣
2002-11-28发布 2002-12-28实施
广州市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发布
广州市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无粘结预应力施工工艺标准
JSQB03-21421-2002
1.范围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现场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施工。
2.施工准备
2.1材料及主要机具
2.1.1无粘结预应力筋系指带有专用防腐油脂涂料层和外包层的预应力筋。质量要求应符合《钢绞线、钢丝束无粘结预应力筋》JG3006-93及《无粘结预应力筋专用防腐润滑脂》JG3007-93标准的规定。
2.1.1.1用于制作无粘结预应力筋的钢绞线(φj12、φj15)或碳素钢丝(φs5),其性能应
符合国家标准《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5224-85和《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GB5223-85的规定。
2.1.1.2无粘结预应力筋外包层材料,应采用聚乙烯或聚丙烯,严禁使用聚氯乙烯。
2.1.1.3无粘结预应力筋涂料层应采用专用防腐油脂。
2.1.2无粘结预应力筋锚具应根据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品种、张拉吨位以及工程使用情况选定,但必须采用I类锚具。
2.1.2.1钢绞线张拉端选用夹片锚具,固定端通常用挤压锚具;钢丝束张拉端可选用镦头锚具或斜开缝夹片锚具,固定端采用镦头锚板。
2.1.2.2无粘结预应力筋-锚具组装件的静载锚固性能和疲劳锚具性能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及《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T92-93的规定。
2.1.2.3无粘结预应力筋锚具系统的质量检验和合格验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用技术规程》JGJ85和《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T14370的规定。
2.1.3主要机具有:液压千斤顶、电动高压油泵、液压挤压机或液压镦头器等。
2.2材料运输与存放
2.2.1无粘结筋应成盘或顺直运输。成盘运输时,盘径不宜小于2m,每盘长度不宜超过200mm。长途运输时,应采用麻袋片包装1~2层,吊点处宜采用尼龙绳捆紧。
JSQB03-21421-2002
2.2.2无粘结筋装卸吊装时,应用专门吊架三点起吊,并保持在成盘或顺直状态,不得摔砸踩踏,严禁钢丝绳或其他坚硬吊具与无粘结筋的外包层直接接触。
2.2.3无粘结筋露应按规格、品种成盘或顺直地分开堆放在通风干燥处。天堆放时,需覆盖防雨布,下面应加方木,方木宽度不小于100mm,不得与地面接触。堆放高度不大于三盘,在堆放期间严禁碰撞踩压。
2.2.4无粘结筋的表面如有破损,必须及时用防水胶带进行缠绕修补,胶带搭接宽度不应小于胶带宽度的1/2。
2.3作业条件及其他工序的配合
本工艺与其他工序交叉进行。
2.3.1梁预应力曲线定位弹线前,梁底模板及梁一侧模板安装完毕,搭设好梁两端的施工平台。应特别注意框架梁底层梁模板支撑的地基必须稳定可靠,梁模板起拱高度宜为全跨长度的0.05%~0.1%。
2.3.2框架梁穿无粘结预应力筋前,梁的钢筋骨架应绑扎完毕。为了避免无粘结筋束与钢筋相碰问题,可采取以下构造措施:
2.3.2.1在框架梁的无粘结筋束弯折处,应加密箍筋或沿弯折处内侧设置钢筋网片,以加强无粘结筋弯折区段的混凝土。
2.3.2.2框架梁的宽度≤350mm时,可不设四肢箍,以免与无粘结筋束相碰。
2.3.2.3框架梁的截面高度范围内有集中荷载作用时,应在该处设置附加箍筋,不宜采用吊筋,以免挤压无粘结筋束。
2.3.2.4框架梁的负弯矩钢筋在锚固区向下弯有困难时,可向上弯或从柱边内缩向下弯伸,但必须满足锚固长度要求。
2.3.2.5由于无粘结筋锚具扩大位于柱的外侧,框架柱的纵向受力钢筋宜尽量布置在柱的四角处。
2.3.2.6如果无粘结筋锚固端设在框架梁中,则锚固端范围内的箍筋应先做成开口,待锚固端组装安放完毕后再封闭。
2.3.3板无粘结筋定位弹线前,框架梁无粘结筋应安装完毕并支起梁侧模及板底模。
2.3.4板无粘结筋铺放前,应将板底非预应力钢筋网绑扎完毕。
2.3.5板无粘结预应力筋铺放时,水电施工人员须紧密配合,尽量避免各种管线将无粘结筋的垂直位置抬高或压低。
JSQB03-21421-2002
2.3.6混凝土浇筑
2.3.6.1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的高度较大,混凝土应分层浇筑,并用插入式振动器振实。
2.3.6.2在框架梁端部,梁柱节点处等关键部位,因钢筋密集,浇捣困难,宜用小直径(φ30)的振动棒仔细振捣密实,切勿漏振,以免张拉时因梁端混凝土不密实,使预埋钢板凹陷,造成质量安全事故。
2.3.6.3浇筑楼板混凝土时,严禁踏压无粘结筋及触碰锚具,应确保无粘结筋的束形和锚具的位置准确。应注意避免振棒直接接触无粘结筋及波纹管、以免无粘结筋移位,影响无粘结筋的曲线形状及布置尺寸。
2.3.6.4注意做好张拉端后浇部分的保护,避免砼填塞锚垫板外端面和污染无粘结筋。
2.3.6.5梁柱混凝土应分开浇筑,施工缝一般留在梁下20~50mm处和梁上200~400mm处,后者系考虑到梁端无粘结筋张拉时局部承压需要。
2.3.7无粘结筋张拉前准备工作。
2.3.7.1施加预应力的千斤顶已经过校验并有记录。试车检查张拉机具与设备是否正常、可靠,如发现有异常情况,应修理好后才能使用。
2.3.7.2混凝土构件的强度必须达到设计要求,如设计无要求时,不应低于设计强度的75%。
2.3.7.3锚夹具、连接器应准备齐全,并经过检查验收。
2.3.7.4张拉场地应平整、通畅,张拉的两端有安全防护措施。
2.3.7.5已进行技术交底,并应将无粘结筋的张拉力值与相应的压力表指针读数、钢筋计算伸长值写在牌上,并挂在明显位置处,以便操作时观察掌握。
3.操作工艺
3.1梁板体系楼盖施工工艺流程
JSQB03-21421-2002
梁底模、一侧模板安装
JSQB03-21421-2002
3.2梁侧模上描预应力曲线
支模时应先安装底模与一边侧模。根据设计图提供的无粘结筋理论曲线坐标,将其转换成无粘结筋束底线的坐标并制成表格,以方便施工。施工时将底线描在侧模上,作为无粘结筋束及固定架等埋设材料的安装基准线。另一侧模板应在梁绑扎
非预应力筋和埋设预应力材料等工序完成后再安装。
3.3无粘结筋下料
3.3.1无粘结筋的下料长度
无粘结筋的下料长度,与预应力筋的布置形状,所采用的锚固体系及张拉设备有关。
3.3.1.1采用夹片式锚具时,无粘结筋的下料长度=埋入结构混凝土内的长度+两端外露长度。
采用穿心式千斤顶时,张拉端外露长度取800mm;采用前置式千斤顶时,张拉端外露长度取300~400mm。固定端外露长度一般取100mm。
3.3.1.2采用镦头锚具时,无粘结筋下料长度按照《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T92-93中第5.2.6条规定计算。
3.3.2切割下料
无粘结筋在施工现场进行下料操作时,应在平整光滑的场地上进行,无粘结筋下垫钢管或方木,上铺彩条布。为了防止在下料过程中无粘结筋紊乱并弹出伤人,事先应制作一个简易的铁笼。下料时,将无粘结筋盘卷装在铁笼内,从盘卷中内逐步抽出,较为安全。
下料长度误差控制在±50mm以内。下料采用砂轮切割机切割,切口与无粘结筋垂直,下料切割后应及时在无粘结筋上贴上标签,标明长度、编号及使用部位等。
3.4支撑钢筋制作与安装
3.4.1支撑钢筋应采用I级钢筋制作。
3.4.2梁无粘结筋的支撑钢筋直径为10~12mm,间距不宜大于600mm。支撑钢筋做成U型,焊在箍筋上并使其水平,箍筋下面要用垫块垫实。安装支撑钢筋时,根据描在侧模上的曲线,支撑钢筋的顶面标高与无粘结筋束底部一致,使无粘结筋束的实际中心与理论曲线基本重合。
3.4.3用于支撑平板中单根无粘结筋的支撑钢筋,通常做成马凳型,一般间距为1000mm~1500mm,马凳可单个制作,也可通长制作,马凳水平筋应JSQB03-21421-2002
更多推荐
粘结,预应力,钢筋,混凝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