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
“黑暗传统”的时代意义
——哥特式童话的跨文化接受和创新性改造
张琪  王喆  马鑫娜  胡珊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哥特式童话是一种独具文学特色和教育意义的童话类型,对儿童成长具有积极作用。但长久以来,国内儿童文学界对于此类童话缺乏应有的关注,对其作用的认识也具有局限性。本文将以哥特式童话的发展流变、基本特征,以及哥特式童话对儿童的意义和影响为基础,探究我国对哥特式童话的跨文化接受和改造。
关键词:哥特;童话;接受;改造
“黑暗童话”近年备受关注,赞誉或诟病,莫衷一是。所谓“黑暗童话”,即带有哥特因素的哥特式童话,它是一种特殊的童话类型,在西方的童话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哥特式童话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审美特征,还以其独特的心理机制,对儿童的身心成长、想象力开发起到积极作用。但长久以来,国内儿童文学界对哥特式童话并不重视,甚至存有偏见。但哥特式童话对于国内童话存在的模式化、低龄化、说教大于引导的现状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哥特式童话的国内接受和在国情下进行调整和改造也大有裨益。
一、哥特式童话概述
童话(Fairy Tale)是从民间文学中最早诞生的儿童文学体裁,约产生于17世纪,是谈及超自然事物的简单故事,包含超自然或显然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场景、或人物,包含一种离奇、讽刺或道德说教的意味。童话在现代的意义更接近“幻想故事”,是“想象力的高度活跃和自由”,是“更亲近浪漫主义的”①
,大多都是非真实的。
哥特式童话是童话的一种类型。“哥特”(Goth)一词原指聚居北欧、属于条顿民族的哥特部落。18世纪中后期,“哥特”用以命名一种小说类型,这种小说通常以古堡、废墟、荒野等为背景,内容包括凶杀、暴力、复仇、乱伦等题材,往往有超自然现象出现,充满悬念,气氛神秘、恐怖。本文取“哥特”的第三个含义,即文学含义。哥特式童话即具有哥特小说恐怖、神秘风格的童话类型。
哥特式童话诞生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但在起源阶段,哥特式童话的创作是一种非自觉的创作。17世纪末法国作家夏尔·贝洛的童话集《鹅妈妈的故事》中的《蓝
胡子》是最早的哥特式童话。然而贝洛并没有哥特式童话创作的概念,其创作目的与其它童话相似,关注点都不在人本身的主体发展,而是通过营造恐怖气氛和制造悬念,警告人们遵守宫廷的道德观。《蓝胡子》中钥匙上的血无法擦去隐喻失去贞操会给女性带来麻烦,失去她们在买卖婚姻中的筹码,这和《小红帽》结尾明确的“忠告”的指向相同。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后期,哥特式风格在浪漫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达到繁荣,活跃于浪漫主义运动的许多作家开始将这种风格与童话体裁相结合,从语言和主题内涵方面对哥特式童话进行发展,使其更具文学性。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家有E ·T ·A ·霍夫曼、威廉·豪夫、奥斯卡·王尔德等。
19世纪末至今,随着科技发展、观念更新,现代化伴随的平等、人权等问题也开始成为哥特式童话创作的关注对象。这个时期的哥特式童话创作更具有现代性,代表人物有安吉拉·卡特、J ·K ·罗琳、约翰·康诺利、尼尔·盖曼等。
二、哥特式童话的特征及其积极作用
(一)冒险逃脱与爱欲的题材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
哥特式童话多以冒险呈现,故事中的弱者经过冒险或逃脱,摆脱黑暗的控制,获得个体自由,品质得以提高或人格得到升华。在尼尔·盖曼的《睡美人与魔纺锤》中,女王为了吻醒被陷入沉睡的公主,在矮人的陪同下向沉睡城堡进发,一路上克服了种种阻碍,如被大批梦游者追赶等。在此过程中,女王由“困”于王宫中的新娘变为拯救国民和公主的女英雄。惊险刺激的哥特式冒险极大地满足了儿童的游戏心理,为儿童提供一片超现实的、奇幻又充满刺激的天地,使儿童在其中得到满足。
哥特式童话中的爱情描写比传统童话要深刻得多。传统童话中王子对某一个姑娘一见钟情大部分是因为她的美貌,也一般不会认出别人假扮的爱人。而在哥特式童话中,爱情一般都有巨大的能量。而在《爱之宅的女主人》中,被诅咒而吸血的女伯爵爱上了军官,决定打破宿命,
基金项目:
“山东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710445166。作者简介:张琪(1997-),山东济南人,现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生;王喆,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生;马鑫娜,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生;胡珊,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生。

更多推荐

童话,儿童,具有,哥特,创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