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7
2012 · 02
设计学
ART EDUCATION 风,冬天放下来保暖。建造蒙古包有一定的步骤,最先是将地盘铺好,然后是安装蒙古包的门,再把哈那展开,用带子将其连接好,架起木圆顶、安椽子。之后就是铺毡子,先是铺内毡子,而后围哈那毡,最后是包顶衬毡,覆盖包顶毡。然后系腰带,哈那底部围毡,最后用绳索围紧加固,这样一座蒙古包就建完了。蒙古包上的民族图案较多,主要装饰在陶脑、额入、围毡和门帘上,选用犄纹、回纹、卷字及其他醒目的民族图案(图3)。蒙古包是东南向而设的。这与古代北方草原民族崇尚太阳有关,但更多的是为抵御严寒和风雪,因为他们居住在高寒地带,冬季又多西北风。蒙古包色调洁白,圆状形体,陶脑与乌尼连成日月射光状,反映出蒙古族崇尚日、月、圆、白的审美习惯。内部陈设物品都有固定位置,正中央为炉灶,西北侧供奉神像、佛龛、祖先,西南边摆放男人们放牧、狩猎用具,北面置床桌,东面置竖柜,东南侧置放炊具、奶具等。蒙古包可分为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不可拆卸的是载于车上可以移动的蒙古包,这种蒙古包大小不一,小的载在车上,1头牛或1匹马就能拉走,而大的则需多头牲畜拉载。可拆卸的蒙古包则可以
直接搭在草地上。蒙古包搬迁时,冬营地设包房常选择山弯或洼地,寒气不易侵入;夏营地设在高坡通风处,尽管在无风的天气,坐在蒙古包里只要撩起包房的毡脚,包房里立即就会凉风习习。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牧民在夏天住有芦苇顶盖、柳条墙围子的蒙古包,在天气炎热时有很好的避暑效果。这种用柳条子做墙体、芦苇做穹顶的外罩,既环保又能有效防蚊虫。大多数蒙古包
的覆盖物多用上等的毛毡制作,还要根据季节的变化调整厚度,在春、秋两季会用两层围毡,寒冬三层围毡,里挂帘子,现在为了避免风沙雨水对毛毡的侵蚀还会给蒙古包罩上一层白色防水布。蒙古包的哈那能够调节蒙古包的高矮,在雨季把包盖得高一些能使雨水顺着坡度较大的包顶迅速往下流,减轻包的负担。在风大的时候把包盖得矮一些能增强包的稳定性,以免被刮跑。蒙古包的毡制门帘的厚度因季节不同会有所增减,冬天会挂四层毡子做的厚门帘,既保暖又不易被风吹开。
蒙古包外观造型为圆形,且包顶为拱形,这样的结构很适于北方干旱少雨、风沙大的高原气候。同时,建蒙古包时不需要土坯和砖瓦,只要少量的木材、毡子和皮条,无需打地基,只要选好位置架起蒙古包木制结构,覆以围毡拴系牢固即可,拆卸时也不会留下废墟,蒙古包是世界上最为环保的建筑之一,它是依靠草场维系生产生活的游牧民族的最佳居住方式。鄂温克人在寻找适合自己生活居室的过程中,经过千百年的摸索,终于在窝棚的基础上形成了适用于四季游牧搬迁和抵御北方高原寒冷气候的住宅,找到了蒙古包这种能够经受大自然考验的居住形式。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索伦鄂温克“蒙古包”的建筑艺术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0E035)
参考文献:
[1]陈志华.外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唐戈.从“仙人柱”到“蒙古包”[C]. 黑龙江民族丛刊,1994.
[3]单琳琳.黑龙江满族民居及内部空间艺术研究[J].装饰,2008(10).[4]戴晓旭.呼伦贝尔市建筑风格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曹宁)
■ 汤新星
谈美国芝加哥橡树园的建筑风格
文章以作者在美国芝加哥郊外橡树园的亲身观察和体验为线,介绍了橡树园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几种主要建筑风格,重点讲述了弗
兰克·赖特的草原风格建筑,意在揭示其建筑设计亲近自然、适宜居住的人本主义风格,以期对国内的建筑设计有所启示。
橡树园 建筑风格 弗兰克·赖特
内容摘要:关键词:芝加哥被誉为“世界建筑之都”,为美国第三大城市。橡树园,这座质朴幽静的小镇,以精美的建筑和优良的教育资源闻名,芝加哥文化中心每周都有到橡树园的建筑之旅,这里因为曾经居住了两位美国巨匠而更具魅力,一位是文学泰斗海明威(Hemingway),另外一位就是很多人慕名前来朝圣的建筑大师——弗兰克・赖特(Frank Lloyd Wright)。
Oak Park(橡树园)虽以Oak tree (橡树)为名,但根本看不到什么橡树,说是park(公园),其实却是一个小镇,芝加哥郊外的小镇都是以与自然有关的名字来命名。这个小镇的建筑,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那个年代,以英国为首的一些国家出现了一种对各种
建筑式样复兴的风潮。新兴的资产阶级渴望与贵族有同等的生活,他们经常使用几种风格的元素:哥特式、文艺复兴式、罗马式、意大利式等,他们对这些风格的重新演绎并非只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运用新的建筑材料和建造方法,更加适合现代人的居住需要。而这种风潮很自然地流行到了美国,他们也采用了地方性的可利用材料和制作工艺,并按当地不同的气候条件来适时改造住宅的样式,所以在这个时期,美国也至少形成了8种不同的建筑风格。
Oak Park作为当时上层中产与资产阶级的高档居住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产生了一批经典样式的建筑。直到今天,我们依然能透过这个小镇欣赏到盛行
于那个年代的8种风格的建筑。用William Halley(威廉・哈利)在《Halley’s Pictorial Oak Park(1898)》(哈利的橡树园画报)一书中的一段话来描述Oak Park:“我们没有给予这个世界英雄和伟大的天才,也没有培养出特殊的物种。但是我们唯一值得声称的是在我们的意志与坚持下建造了一个拥有优越家园的美丽小镇。”
哥特式复兴风格(Gothic Revival)。19世纪的哥特式建筑的复兴不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被建筑师赋予了新的时代气息。它借用了中世纪哥特式的形式,而实质上要求个性自由,提倡自然天性,因此它从喧闹的城市转移到了宽阔而宁静的乡村田园。虽然已经没有了原初的哥特式教
更多推荐
建筑,美国,橡树,居住,芝加哥,包顶,可拆卸,生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