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章 发达的区域经济
■经济实力
5-1.2005年全国百强县评比,发展活力为99.710,居第1位,综合实力列第11位。2010年名列“中国产业十强县(市、区)”第二位。
5-2.2012年9月,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成果发布暨第九届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高峰论坛首度推出了“2012年度中国市辖区综合实力百强”(全国百强区)名单,鄞州区位列全国百强区第二、浙江省第一、宁波市第一。
■经济规模
5-3.1978年,地区生产总值2.67亿元;1985年突破10亿,达到10.95亿元;1993年,突破50亿元,达到54.71亿元;1996年突破100亿元关口,达到107.88亿元;2007年突破500亿关口,达到532.82亿元;2012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到1038.1亿元。
■财政收入
5-4.1978年,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069万元;1985年破亿,达到1.13亿元;1999年突破10亿,达到1
0.01亿元;2007年,首次突破100亿大关,达到108.01亿元。2008年,全区财政收入133.7亿元,财政一般预
算收入首次跃居全省首位,至2010年,收入规模连续三年保持全省各县(市、区)首位。
5-5.2010年,全区财政收入185.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0亿元,增长32.2%,成为全省惟一一个地方财力破百亿的县(市、区)。
5-6.2012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37.4亿元,比上年增长11.1%,总量再次居全省各县(市、区)首位。地方财政收入136.2亿元,增长9.1%,总量继续位居全省第一。
■投资增长
5-7.197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8万元;1982年破亿,达到1.13亿元;1993年突破10亿,达到14.13亿元;2003年突破100亿元,达到131.45亿元。
5-8.2012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420.4亿元,增长24.2%,其中民间投资270.4亿元,增长14.8%。固定资产投资项目937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29个、新开工项目695个。
■产业结构
5-9.鄞县原来是个农业大县,以产粮为主。改革开放后,全区经济结构迅速改变,产业结构呈现出农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的趋势。1980年,工业经济总量超过农业。1990年,第三产业经济总量超过农业。2012年,三次产业比重依次为3.7%、
62.4%和33.9%。
■发展举措
5-10.1992年,省政府办公厅出台扩大鄞县等13个县(市)部分经济管理权限的政策。主要内容有扩大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审批权、扩大外商投资项目审批权、简化相应的审批手续等4项。2002年,省委、省政府实行新一轮的强县扩权政策,按照“能放都放”的总体原则,将313项原属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限下放给17个县(市)和萧山、余杭、鄞州3个区,主要涵盖计划、经贸、外经贸、国土资源、交通、建设等12大类。
5-11.2008年7月1日起,鄞州区采取“直接免收、财政补助、政府代缴”方式,免收166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包括122项行政性收费和44项事业性收费。其中,行政性收费项目免收率96%,事业性收费免收率67%。
■农业经济
5-12.改革开放后,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牧业、渔业发展加快,种植业比重逐年下降。近年来,区政府进一步调整了惠农政策,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有效地支持鼓励农村企业增强自主研发能力,提高科技装备水平,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基地。
5-13.2012年,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7亿元,增长2.4%。
5-14.境内耕地人均0.54亩,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经济作物有蔬菜、蔺草、浙贝和西瓜等。
5-15.境内古林草席、樟村浙贝、邱隘咸齑、姜山草籽种为四大传统特产。
5-16.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农村经济迅速发展。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化,促进效益农业的快速发展,形成粮油、蔺草、竹笋、生猪、茶叶、肉禽、水果、水产等10大农业主导产品,建成30万亩吨粮、10万亩蔺草、10万亩竹笋、万亩柑橘、万头猪场等100余个特色农业基地。
5-17.1988年,福泉山茶场生产的高档扁形茶,取名“东海龙舌”,翌年注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域内农产品第一个注册商标。
5-18.近年来,鄞州区着力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先后获得蔺草、雪菜、浙贝、竹笋、桂花五项
“中国特产之乡”称号和“中国竹笋之乡”、“浙江樱花之乡”称号,拥有雪菜、浙贝两个农产品地理标志。
5-19.林特产品丰富,有用材林、薪炭林、经济林、防护林、特用林,遍及东西两翼的山区、半山区。2007年改称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类。
5-20.家禽以鸡、鸭、鹅为多。1978年前多零星散养,1979年后发展专业户养殖,饲养量逐年递增,并向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循序渐进。
5-21.畜牧业是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养猪遍布全区千家万户。1990年后规模养猪场取代零星散养。1995年有万猪场13家。2005年起发展到区外兴办养猪场。区外养猪场在江西婺源县、湖北南樟县、衢州莲花镇、舟山岱山县等地已有8家规模猪场成功开办。
5-22.特种养殖发展迅速,20世纪80年代,域内先后引入獭兔、梅花鹿、猕猴及日本鹌鹑、美国大王鸽等珍稀动物,并形成一定养殖规模,满足市场需求和科研应用。
5-23. 境内有兼营养鱼的水库18座,其中以周公宅、皎口、三溪浦、横溪四座大中型水库商品鱼产量最高。
5-24.1992年咸祥镇毛蟹土池育苗成功,之后发展到梭子蟹育苗,成为华东地区最大蟹苗繁育基地。
5-25.境内江河中有各种鱼类83种,以鲤科鱼类为主,主要有青鱼、草鱼、白鲤、江扁、塘鱼等。象山港海域常见有大小黄鱼、梅鱼、鲳鱼、马鲛鱼、鳟鱼等31种和23种贝类、甲壳类动物。水产资源堪称丰富。
5-26.海洋滩涂养殖主要有蛏、蚶和牡蛎,浅海养殖有海带、紫菜和贻贝(又称淡菜),围塘养殖则有对虾和青蟹。
5-27.1993年成立的宁波市鄞州横街华业草制品厂,采用草、竹、藤、麻等天然植物为材料,编织凉席、
更多推荐
发展,农业,经济,养殖,中国,蔺草,规模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