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彷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LT
下几种类型。第一类封建统治阶级的知识分子,是辛亥革命前封建教育制度下的产物。这类知识分子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处于这个阶级的底层,终生潦倒没着落的人。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等。另一种是身处上流社会,仇恨一切新事物,疯狂咒骂“五四”新文化,宣扬复古倒退,积极为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效劳的人。如:《肥皂》中的高老夫子,《兄弟》中的张沛君。鲁迅通过这些典型揭露了封建知识分子以“清高”的外衣掩盖着腐朽的资产阶级本性,揭露了封建复古派的反动本质,对于当时的文化革命和文化运动的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二类是从辛亥革命以前到五四运动后出现的带着明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在革命高潮中,这些是首先觉悟,有志气,有作为,有民主革命的思想,敢于斗争的民主革命战士。但在革命低潮时期,封建黑暗势力依然强大压迫着的时候,他们却软弱了,有的甚至妥协了。如:《在酒楼上》、《孤独者》和《伤逝》中的吕纬甫、魏连殳、涓生和子君,他们都是辛亥革命以后彷徨、颠簸以至没落的知识分子。第三类是接受了“五四”思想,有作者的影子在内的革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如:《一件小事》和《故乡》中的“我”,便是这样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小说中还塑造了对反封建争民主的重大主题起重要作用的民主主义革命者的形象。如:《狂人日记》、《药》和《长明灯》里的“狂人”、“夏瑜”、“疯子”。
通过对鲁迅所描写的几个方面的人物的考察,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的结论:作品歌颂了革命者的同时,批判他们脱离群众,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问题;对于农民,作品揭示出他们不能不革命
的被压迫的悲惨地位,可是封建阶级的思想和传统势力却把他们紧紧地束缚住,不解脱这些束缚,不启发他们的觉悟,中国革命不可能胜利的问题;而知识分子呢,除了封建教育下的知识分子外,他们中的许多人是革命运动中首先觉悟的分子,但他们带着个人主义的思想,行动往往是软弱动摇的,当他们没有和工农群众结合以前,他们是一事无成的。知识分子的自由,解放等问题,都不能离开社会解放而单独解决。这就是鲁迅从被压迫群众的角度,以革命民主主义的观点观察和研究中国革命、中国社会几个重要阶级、阶层的命运和动向以及所做出的艺术上的结论。它表现了鲁迅小说的思想和现实主义精神的高度成就。
同时,他也以革命的批判态度,在继承和借鉴中外古今的优秀文学传统的基础上,作了大胆的艺术创新,表现卓越的艺术创造力,形成了鲜明的风格。
一、这两部小说反映出的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更多推荐

革命,知识分子,中国,思想,阶级,艺术,资产阶级,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