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作者:王鹄
来源:《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8年第12
        教学风格是教师教学艺术进入一种高境界的标志,是教师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执着追求,并将教学艺术的独特性磨炼成熟而形成的,是教师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技巧,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教学作风和精神面貌。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呢?
        经验的积累和理论的储备是形成教学风格的基础
        教学风格是教师大胆实践、勇于探索、长期教学经验积累的结果。教学风格的形成离不开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学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门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科学。斯坦福大学教授盖奇认为,教学的最高境界可进入艺术之境,但必须有坚实的科学基础,而想真正了解教學或成功地从事教学的人,必须精通教学的理论和规律。因此,要形成教学风格,教师必须掌握教育科学理论,辩证灵活地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
        饱满的激情和无私的关爱是形成教学风格的关键
        激情是一切艺术风格之母,因为艺术最本质的东西是以情感人。一个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人,如果对教学不感兴趣,也难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任何一种兴趣都是对某种事物有所认识或参与其中,体验到情绪上的愉悦后产生的。所以,兴趣可以使人满腔热情地从事各种实践活动;可以丰富人的知识,开发人的智力。精湛高超的教学艺术是优秀教师用生命的热情和对事业的执着创造出来的。
        教学艺术是一种塑造人的艺术,从事教育者与其他艺术家一样,要有一种感动人心的魅力,使受教育者如沐浴在春风中学习。要达到这种境界,需要教学工作者以极大的热情钻研教学艺术,孜孜不倦,精益求精。虽然教师的教学风格特点各有不同,但各种风格所体现出来的教师的敬业精神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只有热爱自己的学生,才能从内心深处迸发出一种强大的力量。对学生诚挚深厚的爱,是教师出于一种对祖国负责,对人民负责,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高尚无私的理性之爱,也是教学风格形成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只有把教学作为一种艺术性的事业来认识和追求,才能享受到教书育人的乐趣,而这种乐趣又会强化教师对教学艺术的追求,这就形成了乐教过程中的良
性循环。可以这样说,一个教师如果没有乐教爱生的精神,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更多推荐

教学,教师,教学风格,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