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组建中国风格陶笛重奏乐团之问题探究
赖达富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人文艺术教育中心副教授,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陶笛艺术委员会会长。
本文来源:《人民音乐》杂志2018年第六期
作者:赖达富 责任编辑:荣英涛
洪啸乐器获原文作者授权转载
■ 重庆农村学校的陶笛重奏团
陶笛是具有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内涵,又融入了中西方艺术家们智慧的小型乐器。近几年这种“土”乐器变得越来越“洋气”了。在国内外舞台上,我们不但能欣赏到中国陶笛高手们绚丽的独奏,还能聆听到中国风格的陶笛重奏的天籁和谐共鸣,领略他们和谐、默契、整齐的表演。
中国风格的陶笛重奏是我国海峡两岸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多声部器乐演奏形式。这种重奏乐团通常使用亚洲地区流行的十二孔陶笛(区别于欧洲的十孔笛)或者复管陶 笛来吹奏具有中国风格的多声部音乐作品,并加入各种打 击乐器、弹拨乐器,有时还加入伴唱,使得其音乐表现更 加丰富。现代陶笛是一种携带方便、简单易学的“平民乐 器”。在我国的学校和社区里越来越多的陶笛重奏乐团涌 现出来,他们带着大小不同的精美陶笛,合作起来如痴如醉、潇洒自如,令许多人驻足。
但是,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凸显了一些问题。以下我们就组建陶笛重奏乐团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解决方案。
■ 北大百年讲堂举行的陶笛音乐会
1
音准问题:困惑已久的硬伤
音准问题是陶笛合奏的硬伤,几乎所有的乐团都有这个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影响陶笛音高的因素较多, 如气息量、指法、外界气温和陶笛本身的校音方法、标准不同,等等。
即便是同一型号和批次的陶笛,不同的人吹出来的音高也会有差别。在陶笛重奏中还必须使用不同大小的陶笛,要做到音准达标、统一将更加困难。1912年, 法国人伊克罗·马西提(Ercole Mezzetti)发明了可调音的音栓陶笛。
■ 马西提的音栓陶笛
这种陶笛在左边的顶部装有一个活塞,演奏者可以根据需要把活塞旋进去或拉出来,以调节陶笛的音高。这种陶笛由于制作成本较高,音栓又容易受损而没有得到推广。目前比较通用的陶笛还是没有音栓的,在完成烧制以后就不容易调整。所以,解决音准问题的办法有两个:
1)加强基本功练习
要加强基本功练习,多练长音、和声音程、音阶琶音等。
2)担任乐团各声部的乐器
担任乐团各声部的乐器,要尽可能选择相同品牌、音准达标、同一批次的陶笛。当然,归根结底的办法还是要用心聆听、学会自我调整和应变。
目前,我国很多陶笛企业都研发、生产了七件套陶笛和低音、倍低音陶笛(如BG/8G、BBC/10C),有的企业开始尝试超低音(13C)“巨无霸”陶笛的研发和制作。
■ 中国产的七件套彩虹陶笛
2
均衡问题:生搬硬套的弊端
声部均衡的问题在现有陶笛重奏乐团中也普遍存在。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陶笛合奏中,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如经费原因)或者缺乏常识,不少陶笛团存在高音、中音陶笛过多,而低音、倍低音陶笛过少的现象,这也直接导致了声部的不均衡;二是,生搬硬套意大利的传统陶笛七重奏,也会造成严重的声部均衡问题。1911年,意大利人根据陶笛工厂的七种产品(高音C、高音G、高音F、中音C、中音G、中音F、低音C)组建了一个七人陶笛乐队,并改编了大量陶笛七重奏音乐作品。
■ 意大利传统陶笛七重奏乐团
我们知道,3个高音、3个中音、1个低音陶笛(无倍低音声部),不论在音量、声部分配都是不均衡的, 所演奏出来的合奏基本上是 “头重脚轻”的音效。这样按照乐器品种来设置音乐声部方法显然是违背乐队的声部安排规律的。就目前常用的陶笛而言,高音C调(SC)陶笛的音量和穿透力,足以和30个以上的中音C 调(AC)陶笛抗衡;而1个低音(BC)陶笛的音量更不可能与1个高音(SC)陶笛相提并论。
参照常见的弦乐五重奏、木管五重奏的编制、我们不难发现,合理的重奏声部编排应该按照音乐的实际 需要来选用乐器,而不是根据产品来编排乐器声部。解 决声部均衡问题的办法其实不难,我们只要按照音乐表 现的实际需要来设置陶笛声部即可,完全不必照搬意大 利的“陶笛七重奏”模式。特别是高音C调陶笛(SC) 音区较高、偏刺耳,音色音量皆不容易控制。因此,除 了一些特殊色彩性需要以外,SC应该尽量少用。中音F 调(AF)和中音G调(AG)的两种陶笛,由于音色、音量、大小都非常接近,原则上只需根据作品的调性,选 择指法方便的一种即可。例如,在演奏一首F大调/d小 调的作品时,与其分别使用AF和AG两种陶笛,不如用两个AF的陶笛效果更好。陶笛重奏乐队中,除了低音C 调(BC)以外,最好能配上低音G调(BG)、倍低音C 调(BBC)的陶笛,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配上多个,以确保乐队低声部足够厚实。
也就是说,作品需要用到哪几种陶笛,完全是作曲者或改编者根据音乐的需要来定,不一定要用到七件套 里全部的陶笛。下表为九种目前比较通用的、不同调陶 笛的特点,设置陶笛声部时,只要按照音乐的实际需要 来设定即可。
3
个性问题:自成一体的局限
陶笛音乐是源自泥土,经过火炼的声音,所以“自成一体”的陶笛重奏乐团的声音效果总体上比较温和、 质朴、耐听,但也缺乏类似竖琴的华丽、铜管的辉煌。 音色的局限使陶笛重奏合奏的总体音效比较缺乏个性, 表现力也受到单一乐器品种的约束。陶笛重奏声音的个性问题有三个方面:
1)音色与音域局限的矛盾
单管陶笛音域比较窄(见表1),编曲者在很多时候不得不使用若干个不同调的陶笛,以“接力”的方式来完成一段音域稍宽的旋律。复管陶笛虽然突破了音域的限制,但是在换管后也可能出现音色不统一的问题。
表1 常用单管陶笛的特点和音域
乐器名称 | 缩写 | 指孔数 | 音域范围① | 乐器特点 |
高音C调 | SC | 12 | a1--f3 | 音区较高、声音透亮、穿透力强 |
高音G调 | SG | 12 | e1--c3 | 音区高、富有穿透力 |
高音F调 | SF | 12 | d1--b2 | 音区高、富有穿透力 |
中音C调 | AC | 12 | a--f2 | 中音区、富有歌唱性 |
中音G调 | AG | 12 | e--c2 | 中音区、柔和、有歌唱性 |
中音F调 | AF | 12 | d--b1 | 中音区、柔和、有歌唱性 |
低音C调 | BC | 12 | A--f1 | 低音区、深沉、有歌唱性 |
低音G调 | BG | 10 | G--c | 音区低、深沉、有震撼力 |
倍低音C调 | BBC | 10 | C--f | 音区较低、深沉、富有震撼力 |
2)合奏不容易实现华丽的效果
陶笛虽然有“高音如笛、中音如箫、低音如埙”的多样化、自成一体的特点,但是这种乐器整体的色彩还是偏朴实、暗淡,合奏不容易实现华丽的效果。
3)在控制音量音准之间使用气息大小的矛盾
例如,为了使陶笛音量增强,而把气息量增大,结果可能导致声音偏高;为了减弱音量而把气息量减小,则可能导致声音偏低而干涩发虚、苍白无力的效果。所以,处理陶笛的力度变化、音色统一方面也是演奏的难点所在。
更多推荐
重奏,声部,乐器,问题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