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产⽣恐惧幻想,你以为很正常?不,其实是童年焦虑在作祟
⼀、孩⼦臆想的恐惧背后是深深的焦虑在
作祟
⼤芳是我的⼀位朋友,那天她打电话和我说,某天晚上她正在熟睡,突然听到⼉⼦在⼩卧室⼤
喊“救命”,她⼤惊,急忙跑去⼉⼦卧室,只见5岁的⼉⼦紧紧搂着被⼦,只露了⼀双惊恐的眼睛
在外⾯,紧盯着对⾯的墙壁。
⼤⽅开了灯,⼉⼦跳起来钻进⼤芳怀⾥,浑⾝发抖,说有个戴⿊帽⼦的怪兽刚才从墙壁中钻出
来进,张⽛舞⽖要把他吃掉。
⼤芳⼀听就感觉⽆厘头得很,⼩孩⼦睡不着胡思乱想罢了,草草安慰孩⼦说:“世界上根本没有
怪兽,你看怪兽在哪呢,妈妈就不怕。”
说完把⼉⼦放回床上,帮他掖好被⼦转⾝准备离开,不料刚关灯出去,⼉⼦⼜叫起来,⼤芳返
回去才弄明⽩,原来是卧室⾥的⾐架在作祟,灯⼀关⾐架上挂着的⾐服⿊乎乎⼀⽚,⼉⼦就会
幻想出怪兽的形象吓唬⾃⼰。
不过这样的情形还只是个开始,之后⼀段⽇⼦,⼉⼦要么说⾐柜⾥有⿁,要么说马桶⾥会钻出
怪兽,总之恐惧的幻想层出不穷,⽆论⼤芳怎么劝说都不管⽤。
其实,⼉童成长中会出现各种恐惧情绪,如果偶尔为之,属于正常现象,⾃然不必担忧。但是
如果孩⼦长期处于恐惧状态,家长就要考虑,是不是童年焦虑导致了恐惧的阴影挥之不去。
所谓童年焦虑,指的是童年时的恐惧,愤怒和悲伤等负⾯感觉长期积累之后,演变成的孩⼦成
长中的隐形障碍。由美国作家劳伦斯.科恩在《游戏⼒》⼀书中提出。
朋友⼤芳的⼉⼦的各种可怕幻觉,可能对应着分离焦虑,孩⼦表达能⼒有限,不知如何诉说,
或者压根不知道恐惧源于什么。家长的及时排解尤为重要,不能把恐惧的表象视为⼉戏,任由
孩⼦长期忍受折磨。
⼆、焦虑是如何唆使恐惧幻觉去搅扰孩⼦⽣活的
(⼀)焦虑使得安全系统不能有效运⾏,恐惧感挥之不去
“安全系统”这个词,是劳伦斯.科恩在解释焦虑从产⽣到结束的全过程时⽤到的⼀个⽐
喻,包括从警觉危险、拉箱警报、理性评估再到解除警报四个环节。
每个⼈都有⾃⼰的“安全系统”,⽽且系统的每个环节是完整连贯,任何⼀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恐惧感不能被有效⾯对。
焦虑的孩⼦处于⾼度警觉的状态中,因此他们也更能臆想出各种让⾃⼰害怕的事物。⽐如5岁的⾖⾖看到⿊暗中的⾐架时,总是会幻化出许多让他害怕的物体。
并且他们对认为的危险因素不能做出准确判断,认为看到的就是真实存在的怪物本⾝,因此警报解除时
间也⽐普通孩⼦长很多,恐惧感也久久不能散去。
如果这种情形被不断叠加,孩⼦就会长期处于恐惧状态中不能⾃拔。
(⼆)焦虑让恐惧的“雷达”扩⼤了探测范围
焦虑的孩⼦有个最典型特征,就是对外界的紧张因素特别敏感,他们的⼤脑⾥像装了⼀个专门探测恐惧的⼩雷达,周围发⽣⼀丝风吹草动,他都能敏锐的捕捉到。相反,对能让⾃⼰镇静的因素却视⽽不见。
恐惧⼩雷达的探测范围太⼤,就会让恐惧的来源更多元。不仅如此,由于他们对恐惧太过敏感,任何意图掩盖或宣泄恐惧的⾏为本⾝,也会加重孩⼦的疑虑。
⽪⽪看到妈妈紧张,会第⼀时间感觉到危险要发⽣,即使有在场的第三者表现很镇定,他也丝毫不会察觉。
此时,如果妈妈为了保护⽪⽪,不让他了解⾃⼰为什么紧张,⽪⽪的雷达会马上察觉妈妈在隐瞒什么,这会让他更加紧张。如果妈妈在⽪⽪⾯前表现的太过激动,⼜很容易吓到他。
找不到合适的⽅式释放焦虑,孩⼦就容易陷⼊这种焦虑—捕捉恐惧—加剧焦虑—引发更多恐惧的漩涡中⽆法⾃拔。
(三)焦虑封堵了“情绪⾼压锅“的出⼝
焦虑的孩⼦会将情绪分为好和坏,这些好和坏的标准来⾃长期压⼒导致的错误认知。
举个例⼦,明明因感到恐惧⽽⼤喊⼤叫,妈妈却告诉他男孩⼦要勇敢,⼤喊⼤叫会让⼈笑话,为了不被嗤笑,明明压抑了⾃⼰的恐惧,并就此认为恐惧是坏情绪。
以后⼀旦当他发觉⾃⼰可能要表现出恐惧这种坏的情绪时,就会刻意压制,时间久了体内积攒了太多的压⼒,超过承受的阀值,恐惧就会在潜意识层⾯找出⼝释放。
三、给你三个重建安全系统的⼯具,让焦虑从此远离孩⼦内⼼
(⼀)⽗母要善⽤饱含共情的劝慰
劝慰他⼈的分⼨往往很难把握,恰到好处的劝慰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会让对⽅愈加烦恼。⽗母在劝慰孩⼦时,如果懂得共情思维,就会让劝慰变得容易被孩⼦接受。
共情是⼈本主义创始⼈罗杰斯提出的,指体验别⼈内⼼世界的能⼒,是⼀种站在别
⼈的⽴场,凭直觉感知他⼈的感受,⽤他⼈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以此来思考解决问
题的⽅法。
没有共情思维,我们很容易对孩⼦遭受的焦虑不以为然,⽆视孩⼦的恐惧。于是我们经常会
说“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我真是不明⽩你怎么会有这么荒唐的想法”,这样做⽆异于关上⼀扇解决问题的⼤门,孩⼦不会对我们敞开⼼扉。这种不信任感⼀旦产⽣,再怎么劝慰都是徒劳,孩⼦不会真⼼认可。
所以⽗母在劝慰孩⼦时,⼀定要设⾝处地想孩⼦之所想,顺着他们的思路,给他们提供真正需要的帮助。
1. 安慰孩⼦时,辅助⽽不是代替
何为辅助?当孩⼦感觉到危险时,⽗母不要代替孩⼦完成对危险的评估,⽽是让孩⼦知道,爸爸妈妈就在⾝边,他很安全,这样孩⼦就会顺着这个思路,对当前环境做出安全的评判,进⽽解除恐惧。
如果直接告诉孩⼦“危险根本存在”“世界上根本没有怪物”,就等于代替孩⼦对他们遇到的危险做出评判,忽略孩⼦的感受,并不能让孩⼦认可。
举个例⼦:
4岁的越宝总是说床底下有怪物,妈妈要耐着性⼦,想象⾃⼰如果是越宝的话,会怎么想?
果然,越宝执意想让妈妈陪她打着⼿电筒去床下照看,妈妈欣然答应,借着光线越宝发现床下其实空⽆⼀物,妈妈轻声地问越宝:宝贝⼉,床下是不是什么也没有啊?越宝肯定的应和着。妈妈⼜问:越宝要不要回床上睡觉呢?越宝觉得没有危险,就会继续回床上睡觉了。
2. 不可忽视的复述
很多家长在听到孩⼦⽆厘头的恐惧后,仍不住直接制⽌和否定,孩⼦的想法被否定后,会感觉更不安全,越发没⼼思听取⽗母之后的劝解。
如果家长能⽤⼼倾听之后将孩⼦所描述的情形进⾏复述,同时顺着孩⼦的思路说出他的想法,孩⼦感觉到想法被真⼼理解了,才会把⼼交给⽗母,和他们发联结,后续的缓解⼯作也会进展的容易些。
复述的另外⼀个好处,是帮助孩⼦梳理和查找那些真正困扰他们的点,帮助他们直⾯困难,⽽不是逃避。
⽐如,婷婷和妈妈说:“树棍会变成⼀条蛇”,妈妈可以在复述的过程中将情节具体化:你是不是觉得树棍的颜⾊灰灰的,弯弯曲曲的,样⼦很像⼀条蛇?这样的拆解过程会帮助婷婷理性分析恐惧的真谛,⼤脑的理性思考⼀旦被激活,离解除警报也就不远了。
3. 借⽤“15秒洗⼿建议“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发布过⼀个15秒洗⼿建议,即“洗⼿,15秒就够。”也就是说⽅法正确时,15秒⾜以让⼿洗⼲净,继续洗下去就是在做⽆⽤功。
其实劝解孩⼦也可以借⽤这个建议,过程不易太长,短时间内如果解释不起作⽤,说明孩⼦当时的情形不适合给予建议,听取意见的通道已关闭,与其⽩费唇⾆,不如暂时持抱持态度,将孩⼦与“危险”环境隔离为好。
如果强⾏延长劝解时间,会给孩⼦传达⼀个信息,⽗母不相信他说的话,⽗母并没有和⾃⼰真正站在⼀边,孩⼦会越发固执⼰见。多次尝试失败,⽗母的耐性也受到挑战,很可能由劝慰转为怒吼,增加孩⼦的焦虑,效果适得其反。
⽐如,媛媛和⽗母说马桶⾥会钻出怪物,在⽗母对媛媛进⾏多次劝解⽆效后,⽗母就要坚定地站在她旁边陪伴,让媛媛感觉到安全就好了。
(⼆)帮助孩⼦放松⾝体
紧张状态不利于孩⼦对周围环境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失真的评价结果也会反过来加剧孩⼦对外界的警戒⼼理。放松⾝体的过程,可以将孩⼦的注意⼒吸引到当下,⽽不是⽆休⽌的去回顾过去的痛苦和
将来可能发⽣的各种“万⼀”,让⾝体进⼊良性循环系统。
1. 和孩⼦⼀起设计他的“恐惧测量器”,给紧张⼀个出⼝
每个孩⼦应付恐惧的⽔平都不⼀样,家长可以和孩⼦⼀起去制造属于他们⾃⼰的恐惧测量器。测量器上从⾼到低标上数值,数值旁边可以是描述恐惧程度的语⾔,也可以是孩⼦熟悉的图⽚。
总之不同数值代表孩⼦的不同恐惧程度,⽬的是当孩⼦不能说清楚有多恐惧时,可以让恐惧测量器去代替表达,⼀旦表达开始,孩⼦的思维就会被带动思考,思考可以有助于重启理性评估系统,同时思考如何将恐惧值降下来的过程本⾝也会转移恐惧。
妈妈和冉冉⼀起设计了⾃⼰的恐惧测量器,他们将恐惧值从1到10设为⼗个等级,1代表根本不怕,2代表感觉有点不⼀样……5代表想要找妈妈…10代表怕到要尖叫。捉迷藏时,妈妈藏在窗帘后⾯,冉冉坚决不肯过去找,说窗帘后⾯有怕怕的东西。
为了解除恐惧,妈妈抱着冉冉⼀步步靠近窗帘,并不停问冉冉恐惧值到了多少,⽐如到了7(代表害怕到双腿发软),妈妈可以暂停脚步,⽤孩⼦喜欢的⽅式调整下状态,待恐惧值下降后在向前移,如此反复,直到掀开窗帘那⼀瞬,冉冉恐惧值瞬间爆表,妈妈赶紧启动应急预案,将尖叫的冉冉紧紧搂在怀⾥,蒙住双眼,待情绪平复后再慢慢观察,窗帘后⾯空空如也,冉冉如释重负。
2. 启动打闹游戏这只战舰
电影《龙猫》中有个⽚段让我印象深刻,两位⼩姐妹搬⼊新家后,有天晚上洗澡时,被⽼房⼦莫名其妙的响动吓得⽬瞪⼝呆,直往爸爸怀⾥钻,那位机智的爸爸体察到孩⼦的不安情绪后,⿎励孩⼦放⽣⼤笑,进⽽在浴缸⾥玩起了⽔战游戏,孩⼦的紧张情绪被瞬间解除。
在打闹的过程中,孩⼦全⾝活跃起来,得到充分的放松,从内⼼获得信⼼和⼒量,对外界的警觉性也会慢慢放松。更重要的是,打闹游戏加强了孩⼦和打⼈的⾝体接触,加固了他们之间的联系,这是安全感的重要来源。家长们不防效仿电影⾥的⽅法,帮助孩⼦放松,为他们脱敏。

更多推荐

妈妈,不能,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