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概论论文——
                          工业设计的发展与趋势
             
工业设计的发展与趋势
摘要:通过对设计概论这门课的学习,是我对工业设计这门学科的认识得以进一步加深。在本篇论文中重点涉及到以下几点内容:
1.工业设计的概念,即: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资格,叫做工业设计。
2.工业设计在世界范围的发展概况,如:二战后,为了追寻包豪斯早期的理想主义、德国建立了乌尔姆设计学院,重申“艺术与科学结合”的主张。这所学院最大的员献是系统设计和设
计院校同企业挂钩。
3.工业设计在中国的发展情况以及现象。如:20世纪80年代末期是中国工业设计的职业化发展的开始时期,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化工业设计公司于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在广州和深圳。
4.对传统经典设计理念的新认识和发展趋势。如:即在设计的风格上避免加入过多的装饰性细节,以整体简约化的设计风格进行对个人创意的展示,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留给人们。还要重视绿色设计。
关键词:工业设计概念;Bauhaus;理念;“less is more”;发展;山寨文化;风格;趋势;绿色设计。
1、工业设计的概念
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它包含于一切人造物品的形成过程当中。而工业设计是设计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类,渗透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工业设计的概念是: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 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
予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工 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资格,叫做工业设计。 ICSID1980 年的巴黎年会上为工业设计下的修正定义)
这并不难理解,只要我们抬头观察一下四周,在我们身边除了我们人类以及其他自然存在的事物以外,想要举出一样没有经过设计的物件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设计无处不在。
传统工业设计的核心是产品设计。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设计内涵的发展也趋于更加广泛和深入。
2、工业设计在世界范围的发展
工业设计在世界范围的发展 十九世纪后期开始至二十世纪初期, 欧洲大陆上先后发生了诸如工艺美术运 动、新艺术运动,它们力图阻止社会工业化的出现。然而这之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迫使社会工业化进程飞速前进,也使人类第一次对大规模的工业化产生的消极结果做出判断。一群建筑师提出“设计是为大众”的观点,这些人变成了当时现代设计的核心。
德国正式这一观点的发源地并以此为设计立场,它强调设计怎样为德意志民族创造更好的
生活,这也使得德国能够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设计强国。Bauhaus(包豪斯)的第一任校长著名建筑大师Walter Gropius 曾说:“我的设计要让德国公民的每个家庭都能享受6个小时的日照。”并且提出了“Less is More”的经典设计理念。
少即是多的设计不是对形式考虑的结果,而是解决问题、满足大众基本生活需要的形式的结果,它产生的原因是社会民主思想,目的则是创造廉价的、可以批量生产的产品。
二战后,为了追寻包豪斯早期的理想主义,德国建立了乌尔姆设计学院,重申“艺术与科学结合”的主张。这所学院最大的员献是系统设计和设计院校同企业挂钩。可以说,从德国开始现代设计以来,第一次有可能把理想的功能主义完令在工业生产上体现出来。乌尔姆 的教育体系对了战后的设计教育起了引导作用,创造了模式,奠定了基础。
德国的设计可以说是冷静的、高度理性的,甚至是不尽人情的,因为德国设计师更多考虑的是设计和人的物理关系(如尺寸、模数的合理性等),以致有时缺乏对设计和人的心理关系的考虑。
北欧的现代设计却十分注意这关系,它的地理位置是决定因素。斯堪的那纳维亚国家所
处的纬度偏高.冬天的日照时间只有两三个小时,人们更多的时间是在室内活动,使得人和室内陈设的关系极为密切,这就要求设计必须注意人的心理感受。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等人提出要走德国人的理性主义道路,而不用德国人的简单的几何外形。他们的设计采用某些有机形态(如弯曲线)和原始材料(如木材),被称为“有机功能主义”。
意大利把设计当作一种文化来看待,不单纯把它看为赚钱的工具,于是小批量和高品位成了意大利设计的优势,这体现在那些别具一格的家具、汽车、鞋等设计上。
美国的设计体系与欧洲设计体系是泾渭分明的。
欧洲的设计先由理念切入,然后有明确的设计目标。美国则是做完设计之后才加以总结。美国的设计起源于商业,加之没有社会意识形态为依据,曾经一度深受市场导向的影响。美国虽然缺乏社会思辨,却是非常注重实用并且十分强大的经济机器,它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兼收并蓄、容纳各种积极因素,令自己在设计方面很快就取得了领先的地位。
1933年,包豪斯关闭之后,包括格罗佩斯、汉斯迈耶、米斯凡德洛在内的5OO多人移居美国。他们的到来使以往没有理论基础的美国设计有了主心骨——设计的伦理、思想意识、
教学体系。在中产阶级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的社会环境中,包豪斯主张的为大众设计的理念 被湮没了。但美国为他们提供的广袤土地和强大的经济支持再次燃起了建筑师们的热情,一座座建筑拔地而起,国际主义风格诞生了,它是美国的商潮同德国的理念结合的产物。
国际主义风格逐渐波及世界各地,产生了广泛影响。
日本人把设计作为民族生存的手段。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自然资源相对贫乏,出口加工产品和生产电子轻工业便成了它的重要经济来源。此时,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以致日本设计受到政府的关注。日本的设计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以其特有的民族性格使自己的设计变得十分强大。
日本人是世界上最好的学生,他们能对国外有益的知识进行广泛的学习,并融汇贯通,最终成为己用。同时,日本民族的团体精神很强,使企业内部的力量比较容易得以完全集中。日本的传统中有两个因素使它的设计没走弯路:一个是少而精的简约风格,另一个是在生活中他们形成了以榻榻米为标准的模 数体系,这令他们很快就接受了从德国引入的模数概念。空间狭小使日本民族喜爱小型化、标准化、多功能化的产品,这恰恰符合国际市场的需求,导致出现日本的电器产品引导世界潮流、横扫世界市场的态势。
时间推至90年代,设计又面临新的形势。在此之前,各行业的界限相对比较清晰,分工明确。进入90年代后,各行业之间的界限产生模糊。这个现象所受到的最大刺激是设计师遇到问题不能按照产品的类别进行硬性分割。在设计时,他们必须注意设计对象与其它产品之间的关系,必须要跨出设计对象的设计范围来考虑问题。
3.工业设计在中国的发展情况以及现象
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是中国工业设计的职业化发展的开始时期,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化工业设计公司于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在广州和深圳。
由此我们必然性的在这一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产生了较大的历史性差距。
目前中国工业设计行业已具有一定规模。中国工业设计行业从业人员约30万人,工业设计年产值约为300亿人民币,占2005年世界创意产业产值的1.27‰,相当于200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19‰。设计人员从业者年龄结构呈年轻化,从业人员集中分布在发达经济地区
根据调查显示,中国创意设计行业的从业者主要属于年龄段在20-30岁之间,所占比例达到
93%。且创意设计人群集中分布在华北、华东、华南等较发达经济区域,从业者比例分别是24%22%20%,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所占比分别占总量的8%8%,而西北地区的从业者最少,占总数的4%。这与我国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相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化水平飞速进步,但是在飞速发展的背后大量充斥着外来资本对自主知识产权发展的冲击。大量的OEM(代工生产)使企业不断丧失设计能力。在引进外资中大量OEM 生产虽然使我国产品出口总量大幅度上升,GDP迅速增长,但同时也使我国企业在产品设计中形成对国外的依赖。在一些产品中,即便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但核心设计仍然是从国外购买的,这在汽车、机械以及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业很普遍。许多大企业对设计缺乏专 门的资金投入,更缺乏自己的设计师队伍。这也是我国制造业一直没有走出引进模仿生产再引进再模仿的怪圈的原因。
一时间“Made in China”充斥全球,但是“Invented in China”却是难以在世界独挡一面。
飞速的工业化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诸多发展过程中的衍生物,甚至说是怪胎。不久前诞生的“山寨文化”便是十分典型的代表。
什么是山寨文化?“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是一种由民间IT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其主要表现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主要表现形式为通过小作坊起步,快速模仿成名品牌,涉及手机、数码产品、游戏机等不同领域。这种文化的另一方面则是善打擦边球,经常行走在行业政策的边缘,引起争议。
  山寨文化是以极低的成本模仿主流品牌产品的外观或功能,并加以创新,最终在外观、功能、价格等方面全面超越这个产品的一种现象。它的衍生物,将打破手机的束缚,而扩展到数码相机、鼠标、键盘等等方面,它的副产品同样可以在相关行业引发结构性震荡。这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炮火,这是学比赶超的来福枪,山寨文化在抄袭与超越的羊肠小道上一路狂奔,尤其是挣脱了牌 照的束缚,握紧了低成本高回报的福祉之后,它摧枯拉朽的震撼力与病毒营销的感染力,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行业潜规则,建立了以山寨文化为基础的价值序列。而且,山寨文化深深地打上了草根创新、群众智慧的烙印,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式山寨。
我个人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原因正是我国工业设计产业的重大缺失造成。一方面我国拥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生产加工业和令全世界垂涎的廉价劳动力,但是生产力本身是不具备创
造力的。产品中缺乏自主的设计,使得产品利润的绝对比例被国外设计者占有。撇开历史黑暗的背景有时日本其实是我们值得借鉴的国家,在同样起步较晚条件下,甚至是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设计,坚持从发展初期的无助中独立的走出来。
4.对传统经典设计理念的新认识和发展趋势
  1)“Less is more”新的阐释及新的设计趋势
Less is more”这一经典的设计理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理应有所变化的新内涵。传统定义的 less(更少)是指在设计形式上的简化得以满足更多人的需要,使得产品生产更为廉价,进而在产量上达到 more(更多)的目的。这在当时的社会需求下是顺应时代的设计理念。在今天高度发达的经济形式下人们对产品的要求早已不是使用价值可以满足的了。因此我对“Less is more”提出以下新的认识。

更多推荐

设计,工业,发展,产品,日本,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