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家具分类及名称⼤全
中国古典家具按使⽤功能的不同,原则上可分成“五⼤类”:床榻类、桌案类、椅凳类、柜架类、杂项类。
中国古典家具的价值不仅仅是服务于⼈的使⽤价值,同时还凝集着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各个时期不同的艺术风格,综合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的⽣产发展、⽣活习俗、观念意识、审美情趣以及科学技术和物质的发展⽔平。
⼀、床榻类
床榻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按材质⼤致可分为两类:⼀类为珍贵硬质⽊材所制,如黄花梨、紫檀;另⼀类为⽩⽊材质,此类床榻或髹漆、或贴⾦、或镶嵌。
床榻的历史可追溯⾄神农⽒时代,那时还只是专供休息与待客所⽤的坐具,直到六朝以后才出现⾼⾜坐卧具。
“床”与“榻”在席地⽽坐的时代,是有分⼯的。床体较⼤,可为坐具,也为卧具;榻体较⼩,只⽤于坐具。魏晋南北朝以后,榻体增⼤,床与榻同样担负着坐卧两种功能,因⽽也就难以截然分清了。习惯上认为:床不仅长,⽽且宽,主要为卧具。榻⾝窄⽽长,可坐可卧。
随着社会的发展,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古典家具中的拔步床、架⼦床、罗汉床、贵妃榻,都是明清甚⾄是民国时期的遗存,其中尤以清代的居多。主要有:拔步床、架⼦床、罗汉榻、罗汉床、贵妃榻。
1、拔步床
拔步床是⼀种传统的⼤型古床,或称“⼋步床”、“踏步床”,是⼀种功能齐全的床。床下有⼀⽊制平台,正⾯伸出床沿,平台四⾓⽴柱,并镶以⽊制围栏,使床前形成⼀个浅廊,中间为床的门户,两侧可放置⼩型家具及杂物。它造型奇特,体积庞⼤,结构复杂,好像把架⼦床安放在⼀个⽊制平台上,平台前沿长出床的前沿⼆三尺。平台四⾓⽴柱,镶以⽊制围栏。还有的在两边安上窗户,使床前形成⼀个回廊,回廊中间置⼀脚踏,两侧可以放置⼩桌凳、灯盏等。
通常,拔步床被安置于⼀个类似建筑物的庞然⼤物中。在床与前围栏之间形成⼀个不⼩的廊⼦,廊⼦两头可置放箱柜之类的⼩家具,廊下有踏板,围栏有门有窗格平顶板挑出,下饰吉祥雕刻物。拔步床虽在室内使⽤,却很像⼀幢独⽴的⼩屋⼦,就像古代建筑⼀样,拔步床的⼯艺通常都采⽤⽊质髹漆彩绘,因⽽显得⾦碧辉煌。
2、架⼦床
架⼦床也叫棚架床,因床顶有架,故名架⼦床。这种床⼀般四根⽴柱,床⾯两侧和后⾯半⽉有围栏。
基本式样是三⾯设矮围⼦,正中⽆围,便于上下,四⾓有⽴柱,上承床顶,顶盖四周装楣板,床⾯两侧和后备装有围栏。围栏常⽤⼩⽊块作榫拼接成各式⼏何图样,也有的在正⾯床沿上多安两根⽴柱,两边各装⽅形栏板⼀块。正中是上床的门户。床屉分两层,⽤棕绳和藤⽪编织⽽成,下层为棕屉,上层为藤席,棕屉起保护藤度和辅助藤席承重的作⽤。
3、罗汉床(塌)
罗汉床是由汉代的榻逐渐演变⽽来的。榻,本是专门的坐具,经过五代和宋元时期的发展,形体由⼩变⼤,成为可供数⼈同坐⼤榻。这类床形制有⼤有⼩,通常把较⼤的叫“罗汉床”,较⼩的仍沿俗叫“榻”,⼜称“弥勒榻”。罗汉床不仅可以做卧具,也可以⽤为坐具,左右和后⾯装有围栏,但不带床架,围栏多⽤⼩⽊做榫攒接⽽成,最简单的⽤三块整⽊板做成。围栏两端做出阶梯型软圆⾓,既朴实⼜典雅。
罗汉床在明代⽐较常见,⼀般都陈设在王宫贵族的厅堂中,给⼈⼀种庄严肃穆的感觉。这种床可以分为五围屏带踏板罗汉床、五围屏罗汉床、三围屏罗汉床。早期罗汉床的特点是五屏围⼦,前置踏板,有托泥,三弯腿宽厚,截⾯成矩尺形。到了中期,前踏板消失,三弯腿⼀改其臃肿之态,腿⾜出现兽形状。发展到晚期,罗汉床仅三屏,床⾯的三边没有矮围⼦,围⼦的做法有繁有简,最简洁质朴的做法是三块光素的整板,正中较⾼两侧较低,有的在整板上加⼀些浮雕的图案。复杂的做法是透空做法,四边加框中间做各种⼏何图案。
4、贵妃榻
⼜称“美⼈榻”,古时专供妇⼥憩息,榻⾯较狭⼩,制作精美,形态优美,是榻中极为秀美的⼀种,其⽤料也极为讲究,床上彩绘雕刻显得雍容华贵。
明清时期的贵妃榻,展现出精细打磨的技法,体现在对围栏、扶⼿、榻腿的雕花⼉上,龙纹透雕最为流⾏,⼤概是源⾃中华民族对龙图腾的膜拜上;贵妃榻对于榻腿、⽛板的细节设计更是精益求精,⽆论是直腿、弯腿都少不了细琢的花草图案,榻体多为平板和按摩板,体型较之欧美贵妃榻更硕⼤,展现着皇室的风范和皇权的威严。
有的贵妃榻为单翘头、尾部上卷设计,瑞草卷珠外翻球式直腿,透雕⽛条采⽤拐⼦纹卷草图案,围栏的⼆龙戏珠穿云喷⽔透雕图案最为醒⽬,它鲜明体现了清式家具的恢宏⽓派。
还有的贵妃榻则为双翘头设计,头部稍⾼,插肩直腿,侧⾯有管脚帐,中部⽛条是透雕拐纹、⽛头以浮雕相称,围栏为屏风式透雕拐纹,榻⾯纹理介于按摩⾯和平⾯之间,制作⼯艺明⽰了它的珍贵。
床榻,作为家具中的⼤器、重器和家具⽂化的集⼤成者,最能体现家具的风格特征。床榻,以其精致古朴、凝重华贵的艺术成就,给我们后⼈留下许多宝贵的艺术财富,具有很⾼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桌案类
桌案在中国古代⽂化中地位较⾼,是中国礼仪⽂化之邦传承的产物,也是礼仪接待不可缺少的重要⼯具。在中国的古代,对桌案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制度。⽐如,供桌供案主要应⽤于敬念仙逝长辈和敬供先⼈;⼋仙⽅桌主要应⽤于接待重要宾客,例如“请上坐”指的是⼋仙⽅桌朝南的左边位⼦;圆桌主要应⽤于家⼈共餐,⼀家团圆之意……
[1] 供桌、供案
案是⽤于放⾷物的⽊盘,多以矮⾜,长⽅形⽊制的⿊漆上饰纹彩或者雕刻。
桌,有两种写法:古⼈⽤“卓”和“槟”代⽤“桌”字。桌⽐⼏、案要晚出现。“卓”字有两种意思:第⼀,⾼⽽直;第⼆,不平凡。从这两个意思来讲,都是对桌的外形描写和功能。
伴随着宗教的兴起,在很长的⼀段时间⾥,供桌、供案多陈设在寺庙、宗祠、家祠、客厅正堂等处,是⽤于供奉、祭祀先⼈、先烈的专⽤家具。
随着家具发展和使⽤功能的多元化,以前⽤来祭祀的专⽤家具也逐渐融⼊现代家居之中。供桌、供案在形制上没有⼤的区别,以有、⽆吊头来区分:即⽆吊头者为供桌,有吊头者为供案。现代供桌⼀般陈设在厅堂呈长⽅形,主要⽤于供奉祖宗或福禄寿三星,以祈求保佑家庭吉利和睦、幸福安康。这种
长⽅形的供桌、供案,既有陈设的作⽤,⼜有祭祀的功能。
在祭祀时,供案⼀般都是摆放被供奉的对象,⽽供桌则是摆放供奉品,如酒、⽔果以及其它⾷品等。供桌⽐供案矮,不使⽤时⼀般都放置在供案下⾯,供奉时再拉出来,等供奉完毕,再移回供案下⽅。
供案⼜称⾹案,祭案,多⽤于寺庙和祠堂中,⼀般陈设于⼤殿正迎门佛像前的居中位置,案上置放⾹⽕、鲜花、果品和⾹炉、烛台等供具和祭祀品,⼀般来说,造型都⽐较夸张,形体较⼤,且多在桌边上起“拦⽔线”,防⽌酒⽔碰翻后流在地上。
现代的房屋结构主要以平层套房为主体,所以现在供桌、供案的家庭主要应⽤功能,就是放位置于⽞关或厅堂之处。
[2] ⽅桌、圆桌、⽉⽛桌
1、⼋仙桌
⼋仙桌⽅桌古时主要摆放在客厅正堂朝南位置,桌后配供案或供桌。
四边长度相等的桌⼦称为⽅桌,⽅桌有⼤、⼩之分,⼤的称“⼋仙桌”,可坐⼋⼈;⼩的称为“四仙桌”可坐四⼈。前者约
四边长度相等的桌⼦称为⽅桌,⽅桌有⼤、⼩之分,⼤的称“⼋仙桌”,可坐⼋⼈;⼩的称为“四仙桌”可坐四⼈。前者约95-98厘⽶之间,后者约85-94⽶之间。
⼋仙桌⽅桌在制度上尤其是对桌⼦边长有严格的等级制度,除皇帝以外,所有家庭使⽤的⼋仙桌⽅桌尺⼨不能应⽤2.95尺和2.99尺两种规格,⼀旦使⽤,会被控告反叛之罪。
2、圆桌
圆桌是厅堂中常⽤的家具,⼀张圆桌和 5个圆凳间组成⼀套,陈设在厅堂正中,颇显雅观。圆桌⼀般情况下属于活动性家具,常⽤以临时待客、家宴宴饮(但不⽤于重要的礼遇接待)。因此,这种圆桌⼤多为组合式,使⽤时组装起来,⽤毕再拆开加以保存。圆桌主要有圆桌和⽉⽛桌(半⽉台)两种类型。
3、⽉⽛桌
⽉⽛桌(简称半圆桌),由两⽚拼合,两⽚拼合的圆桌通常被⼈称为⽉⽛桌。因为它合起来似圆⽉⼀轮,分开来却像⽉⽛两半⼉。⽽由于它是由两个半圆拼成的,所以也叫半圆桌。⽉⽛桌灵活、秀⽓,平时可分开对称摆放,多在寝室和较⼩的场合使⽤。可靠墙或临窗,上置花瓶、古董等陈设品,别有⼀番风味。⽉⽛桌设计合理,不占⽤地⽅,在家具搬动时尤为⽅便。
[3] 书桌、书案、画桌、画案、琴桌
该类桌案主要有书案、画案、平头案、翘头案、条案、琴桌等等。其⽤途⼤都与⽂⼈雅⼠有关,相⽐供桌案和⽅桌要⽂雅得多。这类家具与以摆放物品为主的桌案类家具有⼀定的区别,和椅类家具搭配摆放的多些,是供⼈作画、看书、写字与办公的家具。
[4] ⾹⼏、炕桌、炕⼏、炕案条桌、条⼏、条案
这类家具主要有⾹⼏、炕桌、炕⼏、炕案条桌、条⼏、条案等,它属于配属家具。主要应⽤于桌案、供奉的配属,有时也可当作放置花草盆景的承放类家具使⽤。由于这⼏类家具的配属装饰性强,其外形样式颇为繁多。
[5] 其他桌案
凡不归以上四类的家具均属于该类,种类名⽬较多。主要有花园桌、摆桌等。
三、椅凳类
汉代之前,⼈们是没有坐具,通常采⽤的以茅草、树叶、兽⽪等制成的席⼦,席地⽽坐。直到⼀种被称为胡床的坐具从域外传⼊中原,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椅凳。后进唐朝的全⼒发展,椅⼦才从胡床的名称中分离出来,直呼为椅⼦。
其中椅⼦演化为三⼤种类:凳、椅⼦、宝座,并⼜细分成多种名称和造型,下⾯列出部分说明:
(1)凳主要有:⽅凳、圆凳、条凳、马札、脚凳、坐墩、杌凳、交杌、长凳。
(2)椅⼦主要有:交椅、太师椅、四出头官帽椅、南官帽椅、圈椅、玫瑰椅、灯挂椅、皇宫椅等。
(3)宝座
以上⼏类都有各⾃的分类和进化规律,但总体进化规律是由矮变⾼,由简⼊繁。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古代的椅凳类家具风格和特⾊也有所不同。宋代的椅凳类家具造型纯朴纤秀、结构合理精细,垂⾜⽽坐的椅、凳、墩等⾼型家具在⼈们⽇常⽣活中⼗分普及。明代在继承宋代⼯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在造型上讲究简洁朴实,符合⼈体功能需要。清代椅凳类家具则逐渐脱离明代风格,⼀味追求富丽华贵。
[⼀] 凳
[⼀] 凳
凳,最早并不是我们今天坐的凳⼦,它是专指蹬具,相当于脚踏。它成为坐具,也是汉代以后的事。凳的形式有⽅圆两种,凳⾯的板⼼,也有许多花样,有影⽊⼼者,有各种硬⽊⼼者,有⽊框漆⼼者,
还有藤⼼,⼤理⽯⼼者。宋代以后,⽤材及⼯艺都很讲究。凳主要有:⽅凳、圆凳、条凳、马札、脚凳、坐墩、杌凳、交杌、长凳等造型。
[⼆] 椅
中国古代椅⼦,主要从唐以后出现,⽽椅⼦主要也从胡床的名称中分离出来,后直呼为椅⼦。其中椅⼦主要种类:交椅、太师椅、官帽椅(四出头官帽椅、南官帽椅)、圈椅、玫瑰椅、灯挂椅、皇宫椅等。
1、交椅
交椅是⼀种很古⽼的椅⼦,因椅⼦腿呈交叉状,故名“交椅”,是可以折叠的交⾜椅⼦。交椅出⽣于唐代,流⾏于宋代。交椅可分为直后背和圆后背两种,其交接部位⼀般都⽤⾦属饰件钉裹。明代的交椅以圆后背为多。
交椅可以折合,便于携带,其座⾯有⽪制与绳编两种。据悉,皇帝出⾏打猎的时候,侍从随⾝替他扛着的椅⼦就是交椅,皇帝累了,就命侍从打开交椅坐上歇息。久⽽久之,交椅成了权⼒的象征。中国⼈在形容⼀个⼈的地位时常说坐第⼏把交椅,“坐第⼀把交椅”代表着⾄⾼⽆上的地位。⽐如,在历史名著《⽔浒传》中,宋江就坐了第⼀把交椅。
2、太师椅
太师椅产⽣于宋代,是唯⼀⼀个以官职来命名的椅⼦。过去,我们常说“稳坐太师椅”,指的就是这种椅⼦。关于太师椅的诞⽣有些传奇,相传有两种说法。
第⼀种说法:据宋代张瑞义的《贵⽿集》记载,当时任太师的不是别⼈,正是后来害死岳飞的奸⾂秦桧。⼀次,他坐在圈椅上休息时不慎头⼱坠落,他周围的“马屁精”见状便命⼯匠制作了⼀种荷叶托⾸安在椅圈上。秦桧很⾼兴,“太师椅”也由此得名。
第⼆种说法:由“⽂太史椅”演化⽽来的太师椅。“⽂太史”指明代才⼦⽂征明,“⽂太史椅”是他⽇⽤的⼀把交椅。他死后此椅归⽂征明的曾孙⽂震孟所有。⽂震孟明末曾⼊内阁为相,系崇祯朝的太师。因“太史”与“太师”偕⾳,加上⽂震孟⼜官居太师,所以就把这种椅⼦叫作“太师椅”了。
3、官帽椅
官帽椅,因椅⼦造型酷似古代官员的官帽⽽得名,此种形式的椅具始于宋元明三个时期。官帽椅有“四出头”官帽椅和南官帽椅两种:
四出头官帽椅:是⼀种搭脑和扶⼿都探出头的椅⼦,这种搭脑出头的样式,模仿宋代所戴的帽翅形态⽽得名,故称“官帽椅”。现在称为“四出头官帽椅”。
南官帽椅:搭脑及扶⼿不出头的是南官帽椅。它除了搭脑和扶⼿都不出头外,余者与四出头官帽椅相同。南官帽椅出⽣于明朝,是依据明朝官帽样式⽽出现的⼀种家具椅。
4、圈椅
圈椅⾃五代《宫中图》和宋⼈画《会昌九⽼图》以后,见者不多,到了明代圈椅始⼜兴起。圈椅,俗称罗圈椅,就是⾔其后背搭脑与扶⼿,是由⼀条流畅的曲线组成。这条曲线圆滑、流畅似罗圈,它的椅背搭脑,与元代的圈交椅很相似,⼀条曲线顺势滑⾄前⽅,形成两只扶⼿。扶⼿两端或出头向外翻卷,或者不出头、直接与鹅脖相接⽽下,成为⼀个整体。
5、玫瑰椅
玫瑰椅⼜称“⼩姐椅”,是古代⼩姐闺房的御⽤座具。古代⼥⼦坐在此种椅⼦上,必须坐姿端正、腰背挺直,坐椅⾯三分之⼀的位置,以体现⼤家闺秀的教养。
玫瑰椅在宋代名画中曾有所见,明代更为常见,是⼀种造型别致的椅⼦。玫瑰椅的基本造型是:椅背较低、背⾼度与扶⼿⾼度,相差⽆⼏。扶⼿、靠背与腿⼦,圆棍形居多。靠背⽆侧脚,直⽴于座⾯。玫瑰椅的座部以上部分,独⾃特⾊,以秀美著称。靠背上,⼤都有装饰,或⽤券⼝⽛⼦,或⽤雕花板。在座⾯之上,⼤都设横枨,横枨中间或取矮⽼⽀撑、或取卡⼦花⽀撑、起到打破低矮靠背的沉闷感。明代玫瑰椅,多为圆腿。⽅腿圆棱的玫瑰椅,多为清代作品。
6、灯挂椅
灯挂椅,因其造型好似南⽅挂在灶壁上⽤以承托油灯灯盏的⽵制灯挂⽽得名。灯挂椅是明代最为普及的椅⼦样式。也可以说是⾃五代和宋以来的普及样式。我们看《韩熙载夜宴图》中的灯挂椅,⽩沙宋墓中赵⼤翁夫妇所坐的灯挂椅,河北钜⿅出⼟的灯挂椅,其造型⼤同⼩异。灯挂椅的⽊质,民间多⽤据⽊和榆⽊,⾼级家具多⽤黄花梨、紫檀、鸡翅⽊等。
7、皇宫椅
“皇宫椅”产于清朝皇宫,是皇帝专⽤御制。古时的皇宫椅以雕龙画凤为主,是社会等级制度的象征。随着封建制度的消灭和社会的发展,今天的皇宫椅已经进⼊寻常百姓家。⼯艺制作上进⾏了⼤胆的创新和发展。现在的皇宫椅不单单雕龙画凤,还雕花鸟、⼈物和⼭⽔等题材。也由固定的两张发展到六件套、⼗件套等⼗⼏种规格,⽤材⽅⾯有黄花梨、紫檀、酸枝、楠⽊等材质。
[三] 宝座
宝座产于唐朝皇宫,后于宋、元两朝完善并定型,由明朝进⼊顶盛,古代为皇帝专⽤御制,是中国封建社会制度下的产物。
宝座⼤都形体较⼤,座⾯以下的做法采⽤床塌做法,多⽤弧腿膨⽛、内翻马蹄的形式,突出其稳重⼤
⽅的特点。宝椅多在宫廷中皇帝和后妃寝宫的正殿明间使⽤。后⾯摆⼀较⼤的带座屏风,两边放置⾹⼏、宫扇、⾹筒之类器物,显得格外庄重、威严。即使是摆在配殿或客厅,也要放在室内中⼼或重要位置,为皇帝和后妃专⽤。这类椅⼦很少成对,⼤都单独陈设。
宝椅⼤多以紫檀制作,取材厚重,造型庄重,雕饰精巧,为使⽤者增添威严之感。清式宝椅的特点是尺⼨⼤,结构复杂,⽤料规范,做⼯精细,装饰瑰丽。宝椅上下内外,雕琢各种吉祥纹饰,显现出皇家的尊贵和豪华⽓派。
四、柜架类
柜⼦的使⽤⼤约始于夏商时期,古时的“柜”,并⾮我们今天所见之柜,倒很像我们现在所见的箱⼦,⽽古代的“箱”,则是专指室内存放东西的地⽅。
出⼟⽂物中,截⾄⽬前年代最早的柜⼦,应该是河南信阳长台关战国楚墓的⼩箱和湖北随县曾侯⼄墓的漆⽊⾐箱。我们这⾥说它是箱⼦,是按现代⼈的说法,如果按战国时的称呼,则应称为“柜”。到了汉代,才有了区别于现今所谓“箱”的⼩柜⼦,柜呈长⽅形,下有四⾜,柜顶中部有可以开启的柜盖,并装有暗锁,柜⾝以乳钉作装饰。到了唐代,就有了较⼤的柜,能放置多件物品。宋代开始,已有专⽤的书柜,柜⾝呈⽅形,正⾯对开两门,内装两屉分为三格物。⼀直到明代之后,才创造出许多柜架类的新品种来。
从功能上区分,中国古典柜架家具⼤致可分为四类:
卧室类:顶箱柜、官帽柜等;

更多推荐

家具,造型,官帽,围栏,中国,供案,交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