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66——中东铁路南满支线(二)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66——中东铁路&南满支线(二)
2010-05-01 11:38阅读:
哈尔滨的中东铁路建筑群:
1898年6月28日,中东铁路工程局从海参崴迁到哈尔滨,设在今香坊一带,很多学者都把这一天作为哈尔滨市的创建日期。最初在选择中东铁路与南满支线的交汇点时,今天的呼兰河扶余都是备选地,之所以选中哈尔滨也是看中了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因此,哈尔滨是一座因铁路而生的城市。今天哈尔滨的道里、道外这些行政区划的名称都是与铁路有关。
香坊火车站:
X
香坊火车站位于今哈尔滨市香坊区香站街4号,建于1898年,1925年重建。站房建筑为单层,砖木结构,平面呈“山”字对称布局,立面分成五段式。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墙面黄白两
色搭配,入口设在正中,屋面上有三个独立的孟莎式绿色屋顶,窗户两两一组,顶部有弧形装饰线,之间有壁柱装饰。车站现为哈尔滨铁路局下属客货一等车站。
哈尔滨站:
1899年10月,哈尔滨火车站站址的位置上建起了临时的小房子,作为站长室、电报室和行车人员休息室。1903年,中东铁路通车时,一座新的哈尔滨车站建成。1904年,旅客候车室也迁入这座新站房内。火车站位于车站街(今红军街)、铁路街(今曲线街)、松花江街及医院街(今颐园街)相交而成半圆形的广场,交通便捷。充分体现了俄国人城市规划的理念,广场周边的建筑视距合理,而且互不遮挡。
作为这个广场中心位置的哈尔滨火车站是一座美丽的新艺术风格的建筑。这种风格起源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在1890年至1910年之间达到顶峰,这种风格中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充满活力、流畅、波浪形和流动的线条。从外观上看使传统的装饰充满了活力,表现形式象是从植物生长出来。哈尔滨正是成长于新艺术运动蓬勃发展的时期,加上这里国际化的特色,各国移民纷至沓来,因此城市的建筑融汇了俄国及其他国家在此时期的新艺术运动成果,成为中国新艺术风格建筑的代表城市。
车站共有三个入口,以主入口构成平面构图的中心,入口处的柱式、山墙、窗户、线脚都呈柔美的曲线形,甚至连俄文版的车站名称也是曲线形的排列在扁圆形的窗户上。两个次要入口的设计相对简洁,但同样以曲线的门窗、装饰来诠释新艺术风格的内涵,与主入口一道渲染出适宜的空间氛围。入口门厅高9.07米,宽敞明亮,站内有三个不同等级的候车室,通过门厅相互连接,每个候车室均有独立的检票口。车站内部装饰豪华,售票室、行李房、站长室、员工室、小卖部等一应俱全,此外还有旅馆和餐厅,功能齐全。
这座老站在1959年的广场扩建中被拆除。1909年10月26日,哈尔滨站的一声枪响震撼了世界。朝鲜青年安重根携带布朗宁手枪化妆进入火车站,刺杀了刚刚抵达哈尔滨的伊藤博文。伊藤博文是日本首届内阁总理大臣兼宫内大臣,被誉为“明治宪法之父”。1894年参与策划了中日战争,主导了《马关条约》的谈判。1905年,他被任命为第一任韩国统监,将朝鲜变成日本的保护国。伊藤博文是亚洲政坛的重量级人物,也是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憎恨的对象。他来到哈尔滨本来是与俄国官员解决日俄战争的善后问题,没想到却命丧中国。一个朝鲜人在中国刺杀了民族的敌人,这种民族气节和把生死置之度外的英雄气概让很多麻木的中国人无地自容。
中东铁路管理局旧址:
中东铁路管理局大楼建于1902年,是早期哈尔滨规模最大、设施最齐全的公共办公楼。建筑为新艺术运动风格,由于遍及哈尔滨俄新艺术运动之风几乎与西方同步发展,因而这座建筑堪为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一座新艺术运动的建筑,也是20世纪初中国规模最大的行政办公楼。
建筑190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中东铁路高等设计师德尼索夫设计作品在彼得堡举办的设计竞赛中胜出。大楼建成后遭遇大火,在1906年按照原样进行了修复。建筑共由六座独立的大楼组成了一个俄文“Ж”字型,主楼高三层,附楼高两层,采用对称式的立面布局,强调主从关系,突出轴线。临街立面的中段通过四个凸出体而划分为七个部分,使立面呈现出明显的竖向划分,墙面凹凸有致,营造出丰富的光影变幻,这种设计使建筑不因沿街一字排列而显得呆板。建筑通体由精致青石板饰面,外观十分坚固,像一座军事堡垒,被哈尔滨市民形象的称为“大石头房子”。不过建筑细部配以墨绿色的窗棂和点缀的挑檐,入口处大门的扁圆形门棂,阳台外侧模仿植物浇铸的铁质栏杆,都体现了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影响。
这座办公大楼总建筑面积16580平米,一层设有管理部、修理部、机务处、资料室、商业部、运营统计部以及电报局七个部分,二层空间由办公区、管理部、机务处、修路处、调
查部、会计室、商贸部门、资料科和统计部等九个部分,三层是会计处和气象局两个部分,地下一层由备品室、资料档案室、印刷厂以及一个石板印刷间组成。
大楼在历史上数次修建,现为哈尔滨铁路局办公大楼,旧址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51号,是黑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哈尔滨市I类保护建筑。
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官邸:
这座官邸建于1920年,是时任局长沃斯特罗乌莫夫的官邸,砖木结构,新艺术风格建筑。小楼主体高二层,楼梯间位于主立面正中,顶部设阁楼,上方是绿色方锥屋顶。窗户的形态变化丰富,周边做圆滑曲线,二层设敞开式阳台,呈亭状,曲线顶,动感十足。建筑为哈尔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旧址位于今红军街38号。
中东铁路管理局副局长官邸:
位于今哈尔滨市南岗区联发街64号的建筑,是原中东铁路局副局长兼民政帮办阿法纳西耶夫中将的官邸。建筑为砖木结构,地上二层,地下一层,楼梯间局部三层。平面布置灵活,高低错落,主入口沿街而设,用雨棚、门斗加以充实,入口右侧是楼梯间,内有盘旋
而上的木制楼梯,长条状的窗户间次排列在楼体上,顶端设塔楼。楼梯间右侧有一座阳台,阳台用外露的木架装饰,和塔楼顶部的木架装饰相映成趣,以木材取代铁质材料,更加增添了建筑的柔和。细部多用曲线装饰边角,为新艺术风格建筑。
日占时期,建筑由日本特务机关使用。1950年后,苏联援建专家曾在此居住。现为黑龙江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所在地。
滨洲段(中东铁路西段)车站:
满洲里站:
19世纪末,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西侧有一个水草丰沛的地方,这里有霍勒金山发源而来的地下泉水灌溉,蒙语中泉水称为布拉格,这个地方也得名霍勒金布拉。1900年,中东铁路打破了这个地方的宁静,也将这个地方从游牧时代带入了近代的工业文明。1901年,这里建成了一座火车站,因为这里是进入中国的首站,俄国筑路队故将其定名为满洲站。俄语中“满洲”发音为“满洲里亚”,再转译成汉语时,便成了“满洲里”,一座新兴的边境城市诞生了。

更多推荐

建筑,铁路,中东,哈尔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