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传统民居建筑与地理环境的综合思维
1. 气候(气温、降水、采光、昼夜温差、风、空气湿度等)
2. 地形、地质(岩石、土壤、冻土、黄土等)
3. 水文 河流
4. 材料获取(就地取材、价格低廉)
5. 蚊虫鼠蚁(湿热)
6. 当地的文化传统
总结一些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建筑特点与地理环境
屋顶选择平屋顶还是斜屋顶?
平屋顶:降水较少的地区,不需要坡顶排水,例如:热带沙漠气候区、我国西北地区等
斜屋顶:降水较多的地区,需要坡顶排水;降雪较多的地区,坡顶利于积雪滑落。例如:热带雨林气候区、我国东北地区、俄罗斯地区等
房屋墙体选择厚墙体还是薄墙体?
厚墙体:炎热、寒冷、昼夜温差大的地区,防止和外界交换热量,起到保温的作用,使室内的温度不易散失。例如:热带沙漠气候区、我国东北地区、俄罗斯地区、我国西北地区等
墙体薄:气候湿热的地区,有利于散热,减少室内潮湿,例如:热带雨林气候区、东南亚地区、我国云南地区等
窗户选择大窗户还是小窗户?
大窗户:气候湿热的地区,增加室内空气流通,防止室内潮湿闷热,例如:热带雨林地区、东南亚地区、我国云南地区等
小窗户:沙漠地区,减少强烈阳光的照射,降低空气流动,减少水分蒸发;寒冷地区,冬天气温低,雪大风猛,减少室内热量向室外传递。
气候特征与建筑风格
传统建筑可以说是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一个缩影。气候要素中的气温、降水、光照、风等在一定程度上的建筑物的风格。
一、光照对建筑的影响
采光是建筑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要考虑建筑的朝向,如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房屋多坐北朝南;其次,要根据当地的日照时间长短及强度决定采光面积,气温高的地方,往往窗户较小或出檐较远,以避免阳光直射;气温低的地方,窗户一般较大,以充分接收太阳光照,提高室内温度,但其窗户往往是双层的,以避免寒气侵袭,保持室温。
二、温度对建筑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墙体的厚度和房间大小上。气温高的地方,往往墙壁较薄,房间较大,这样有利于加速房屋内空气流通,降低室内温度;反之则墙壁较厚,房间较小,以起到保温作用。有些区域为了抵御寒冷或炎热,将房子埋在土里,如中国陕北窑洞。
三、降水对建筑的影响
建筑材料选择与屋顶的不同处理。降雨多和降雪量大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排水和减少屋顶积雪。降水多的地方森林较多,建筑材料主要用木材;降水少的地方则主要用砂石作材料。
四、风对建筑的影响
风对建筑存在着突发性的破坏,对环境中的水分平衡、气体交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南方炎热地区,争取良好的自然通风是选择建筑物朝向的重要因素之一,应考虑建筑物与主导风向的关系。台风或飓风等灾害天气频繁的地区,建筑物低矮,外观简单,少有尖顶等突出部分,以减少强风对建筑的影响。
五、气候特征与建筑
1.湿热地区的民居:墙薄,窗大有利于通风,房顶尖,有助于快速排水
表1
图1-1  &  图1-2
图1-3
图1-4 & 图1-5
表2
2.热带沙漠地区的民居:墙厚、窗小、多石材和土,防止交换热量,阻挡风沙
图1-6 & 图1-7
4.寒冷地区的民居:墙厚、窗小,防止和外界交换热量
寒带气温低,传统民居的建筑上需要具备较强的保温作用,往往采取很厚的墙体。同时,因为风力较大,房屋规模较小,省略或缩小了窗户。表为北极地区冰屋和格陵兰岛彩色房屋的建筑特点的汇总。
图4-1 & 图4-2
5.亚热带地区的传统民居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传统民居以我国湖南凤凰古城的土家吊脚楼、福建的土楼和安徽宏村的徽派建筑为典型代表。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虽然都处在相同的气候类型下,气候特征差异不大,但是由于收到地形或文化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建筑风格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如表4所述。
图2-1 & 图2-3
图2-2
表4
地中海气候区
表5
图2-4 & 图2-5
6.温带的传统民居
可能是温带气候适宜人的居住,传统民居风格与气候的关联性并没有其他气候区那么突出,而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因素的关联性表现得更突出一点。
亚洲温带季风气候区的传统民居
表6
图3-1 & 图3-2
图3-3-1 & 图3-3-2
欧美温带偏湿润气候下的传统民居
温带大陆性偏湿润气候下的美国东北部乡村别墅与温带海洋性气候下的新西兰民居的建筑风格具有很强的共性(表7所述)。
表7
图3-4 & 图3-5
欧美人口迁移带来的民居
阿根廷博卡区彩色民居与美国得州牧场式民居都是因为人口迁入而形成的民居,具有强烈的原迁出地的特点。
图3-6 & 图3-7
地形、水文与建筑风格
地貌与水文的影响在建筑选址和地面处理方面反映突出,影响建筑景观,这种影响在山丘地带或水网地区较为典型。
利用山丘的坡度, 或分层建筑使屋顶逐层升高;或出挑楼层和廊檐,前后加撑柱做吊脚,下存物上住人; 或利用坡度就地砌石筑台,使不同高度坡台上的建筑高低错落,相互衔接。
江南水乡的传统民居多夹河而建, 面街背河,顺河展开。河谷平原地区为避免洪涝灾害,多建在低阶地或岗地上。
其它因素与建筑
1、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是营建民居的重要原则。
2、宗族、防御、文化传统
地理试题中的传统民居
中国某地居民就地取材,用竹木扎制屋架,茅草覆顶,建造的传统民居远看像船底,因而被称为船形屋(见下图)。据此回答1~2题。
1.该传统民居最可能位于
A. 青藏高原             B. 黄海沿岸         
C. 海南岛山区        D. 东北平原
2.该传统民居能够反映当地的环境特点是
A. 高寒缺氧           B. 潮湿、多虫鼠           
C. 多火山、地震   D. 干旱缺水
【答案】1.C    2.B
【解析】
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地理图文信息和运用所学区域地理、自然地理等知识的能力。
1.结合材料“居民就地取材,用竹木扎制屋架”可知竹子为当地生长的植物,而竹子的生长区域主要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北方温带地区有少量竹子分布但普遍矮小不能用作建筑材料。青藏高原为高寒区,黄海沿岸北部和东北平原为温带地区,热量条件较差,竹子难以生长,而海南岛属热带地区热量条件好,故选C。
2.观察图中信息,竹片地板下有30-40厘米的中空区域,将房子架高有利于减轻室内湿气和减少地面虫鼠危害,说明当地潮湿、多虫鼠,B对,房屋的这一设计不能起到减轻寒冷的作用,也不能防地震、干旱,A、C、D错。

更多推荐

地区,民居,建筑,传统,减少,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