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市服务业发展的意见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漯河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07.12.21
【字 号】漯政[2007]104号
【施行日期】2007.12.21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服务贸易
正文
漯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市服务业发展的意见
(漯政[2007]104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直属及驻漯各单位: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调整我市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城市功能、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区域辐射能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为进一步深化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两个名城”、“推进三大建设”和“实现两个率先”的进程,促进我市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本意见。
  一、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战略机遇
  (一)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服务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快服务业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生活需求,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推动和服务于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缓解日益加大的资源环境约束、劳动力转移压力的重要举措;是我市推进“三大建设”、实现“两个率先”的战略选择。
  (二)我市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战略机遇。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从整体上看,我市服务业总量较小、比重偏低、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吸纳就业能力不足。2006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8.7%,分别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8、10.6个百分点,位居全省最后,与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总体态势不相适应,已成为制约我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21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服务业发展的关键时期。2006年我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59美元,经济社会进入了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加快经济转型、促进统筹协调发展的新阶段,加快服务业发展刻不容缓。
  二、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要求
  (三)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围绕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中国食品名城”,以建设豫南商贸物流中心为目标,以规划为先导,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现代物流业、商贸业、房地产、旅游业、会展业、金融业等服务业发展,体现漯河特色,建设大品牌、强带动、广辐射、多就业的产业体系,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综合竞争力。
  (四)发展目标。围绕总量快速膨胀,结构逐步优化、特色日益鲜明、竞争力明显提升的总体目标,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超过GDP增长速度,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有明显提高,服务业新增就业人员达到全社会新增就业人员的60%以上。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发展,逐步培育成特色支柱产业,初步建立品牌优势突出、集约化程度高、与“中国食品名城”建设相配套的服务业体系。到2010年,初步建成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中原地区生态宜居名城、豫中南会展中心城市。
  (五)发展原则。坚持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政府推动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服务业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突出非公有制经济在推动服务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信息服务、房地产、社区服务、科技研发、会展、中介等现代和新兴服务业,规范提升交通运输、商贸、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全面推进文化、教育、旅游、体育、医疗卫生等适应消费升级的公共服务业,形成我市服务业重点突出、全面发展的新格局。
  三、加快服务业重点领域的突破性发展
  (六)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以建设连接郑州、辐射豫南的重要物流园区为目标,依托豫
南陆路口岸,加快完善现代化仓储设施、配送中心、铁路专用线、物流信息平台等物流设施,发挥口岸物流优势,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引进物流企业入驻,至2010年建成豫南最大的综合物流园区,年货物吞吐量达到200万吨以上。
  以建设辐射全国的高水平专业冷藏物流中心为目标。支持双汇物流构筑集公路、铁路等多式联运、冷链储存、冷链运输、冷链销售、信息处理一体化的生鲜食品储运配送中心,至2010年,新建20家左右物流分公司,形成漯河在全国冷藏物流体系中的中心地位。
  培育新兴物流企业。引导舞阳金大地盐化工物流、临颍新瑞粮食物流等专业骨干流通企业引入现代物流业的规范化管理机制,拓展服务范围,逐步发展成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开源新区规划建设开源物流基地,争取2008年开工建设,2009年建成投运,充分利用毗邻众多工商企业、交通便利的优势,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抓住铁路快速客运专线、漯阜铁路扩建改造、京珠高速公路拓宽和沙河复航等重点工程建设的契机,争取始发列车,规划建设客运站、货运站及大型货场、仓储等基础设施,积极创造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条件。
  到2010年,培育2-3家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物流企业,初步建成豫南现代物流中心。
  (七)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县城为补充,按照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发展大贸易的思路,合理规划,新建和改造培育一批商贸市场,提升商贸业现代化水平和竞争力,建设豫南商贸中心。
  完善核心商业区。在人民路中段和交通路中段为轴的沿线区域,东以京广铁路为界,西至澧河岸,北到沙河,南至湘江路,构筑以零售商业为主的核心商业区。大力推广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引进8-10家国内外知名生产企业和连锁经营企业在漯设立直销分支机构。“十一五”期间,初步建成布局合理、业态先进的零售商业格局。建设培育大型专业市场区。以源汇区城乡结合部为腹地,以现有专业市场为基础,结合源汇区新城区建设,在京广铁路以东,107国道以西,银江路以南,漯平高速以北的区域内,集中规划建设新的大型专业市场,“十一五”期间,建成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资市场和小商品城,并以此为依托,形成以农产品、建材、家俱、机动车等专业市场相互依托、相互促进,辐射豫中南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区。
  配套发展餐饮业。以打造“中国食品名城”为切入点,在泰山路建设“中华名吃一条街”,至2010年,引进各类菜系名吃50种以上,建成我市的特色风情街。
  “十一五”期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要达到年均增长15%以上,初步建成豫南商贸中心。
  (八)精心构筑发展房地产业。结合新区建设、沿河开发和旧城改造,本着“美化城市景观、开发一片产业、整出美好家园”的要求,与构筑生态宜居名城相配套,按照“沿河为轴、点线结合、组团发展、房景互动”的思路,建设一批舒适优美、风格多样、布局合理、设施完备、特色鲜明、各档次相互搭配的现代化文明住宅小区,逐步形成多层次的商品房供应体系,实现居住小区化,吸引更多的高端人士来漯居住兴业。
  加大经济适用房建设开发力度,重视廉租住房制度的落实,努力解决困难家庭住房问题。建立房地产市场运作机制,合理引导市场,搞好规划,避免盲目开发。健全房地产市场运作机制,放开房产二级市场,培育房地产中介市场,规范房屋交易管理办法,提升物业管理水平。结合我市居民收入水平和房地产发展实际,逐步完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市场服务体系、政府调控体系,调整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满足不同收入居民家庭住房要求,全面改善居住条件。
  四、推进其他服务业全面发展
  (九)科技服务业。加快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步伐,支持我市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设立研发机构和技术中心,着力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深入开展“九漯合作”,搞好与中科大和江南大学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鼓励社会力量和个人兴办各类科技服务机构,构筑和完善工农业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争取到“十一五”末,全市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家以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5家以上。“十一五”期间,国家级“粮食肉类检测检疫中心”、河南省出入境检验检疫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
  (十)文化产业。充分发挥许慎文化、贾湖文化、三国文化和以小商桥等文化资源优势,加快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漯河新的增长点。按照“科学规划、整体设计、分步开发、全面推进”的原则,规划建设一批以许慎文化为主题的重点工程,继续办好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并逐步办成“汉字文化节”,使漯河成为国际性许慎文化研究中心、许学文献资料中心和汉字文化圣地旅游中心。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大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制力度,鼓励社会投资兴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文化精品生产,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加快广播电视、文化娱乐、新闻出版、广告信息等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文化资源信息化和传播网络化,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更多推荐

发展,服务业,建设,物流,文化,中心,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