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题测试您的孩子是否多动症
当患者测试后的平均值≤1或者总分≤18时,就可以说患者得到了缓解,达到了临床痊愈。
调皮、活泼、爱动是孩子的天性。面对整天上蹿下跳的淘气宝宝,不少家长疑虑:我家孩子是不是得了多动症?专家指出,多动症和爱动还是有区别的。如果真的是患有多动症,应该及时治疗,否则成年后可能发展成为其他更难治愈的精神障碍。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儿童精神病学研究室王玉凤教授介绍,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俗称儿童多动症,ADHD患儿普遍存在注意力缺陷、冲动、多动的症状。目前,儿童多动症的发病率大约在4%至6%,其中男孩的发病率约为女孩的三倍。根据调查,我国估计有1461万-1979万学龄多动症患儿。
不过,专家同时强调,爱动是儿童的天性,然而多动症和爱动还是有区别的。王玉凤建议在治疗过程中父母和老师可以使用SNAP-IV量表。通过对患者进行26个条目(详见上图)的逐条评估,可以更综合、客观地评价患者的症状是否最小化或者无症状。
王玉凤指出,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类似ADHD的症状表现,一定要尽早带孩子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如果不治疗ADHD的症状,可能对患者的学业、社会和情感功能、行为发展等产生影响,导致学习成绩差、职业地位低、药物滥用危险性增加和犯罪等不良后果。目前,ADHD的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社会干预,而心理社会干预则常采用行为治疗的方式。
儿童多动症可能是喂出来的
顽皮的孩子显得可爱,顽劣的孩子令人头疼,不知疲倦的孩子却让家长束手无策,如果你有一个多动的孩子,千万别以为这都是孩子的过错……
据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最新报告,儿童多动症影响3%~5%的儿童。在美国,约二百万名孩子无法集中注意力。
“平均在每个美国教室里,至少有一个多动症学生需要帮助。”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称,“多动症通常会跟人进入成年期,并造成终生情感伤害。”
■调整孩子的不良饮食结构
多动症患者无法集中精力做事情,所以,他们总有大量实现不了的梦想,这令他们失望、沮丧,同时也会在无意中伤害身边的亲朋好友。
很多家长注意到,孩子吃了某些食品之后会变得特别亢奋、难以入睡,尤其是摄入巧克力、苏打(碳酸水、“可乐”类饮品)或其他甜食后,会显得精力充沛、情绪高昂、跳来蹦去,显得极度活跃。多数儿科医生相信,糖和食品添加剂令儿童过度兴奋、注意力无法集中。
■儿童多动症可能跟饮食有关
《十二个办法帮助你的多动症孩子》的作者劳拉·J·史蒂文斯在儿童多动症领域做了25年研究。她说,最近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实,饮食结构是儿童多动症的一大重要因素。哪些饮食会让孩子多动要因人而异,让张三亢奋的也许对李四没有任何作用,这也是问题的复杂之处。
实验室研究结果显示,多动症儿童服用某些食品之后,脑电波图谱呈明显改变。多动症儿童当中,半数对高糖饮食敏感,半数弱对人工色素、小麦、乳制品和可可制品敏感。美国儿科专家威廉·西尔斯博士说:“尽管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不能肯定儿童行为异常的单纯致病变量是饮食,但某些饮食结构的确是儿童行为异常的罪魁之一。”
威廉·西尔斯说:“健康饮食和均衡营养对每个孩子都重要,对多动症儿童就更加重要。儿童大脑是十分精密、脆弱的;我们对孩子的餐饮越重视,孩子的大脑就会更正常地工作、运转。不健康饮食结构会损害大脑功能。”
密西西比儿科专家大卫·达戈尔博士专攻儿童多动症治疗。他说:高糖饮食跟儿童活动过度之间的联系目前还不明确,但可以肯定,饮食不良的确能导致行为异常。他说:“如果你光拿可乐、汉堡喂孩子,就别怪孩子玩儿到半夜死活不睡觉。别的先不说,单是咖啡因就足以让孩子的行为产生怪变。”
■“罪魁饮食”站出来
“黑名单”榜上有名的是:乳制品、巧克力、小麦、裸麦(黑麦)、玉米、柑橘类、豆类、鸡蛋……这些可都是儿童成长必不可少的营养源。但如果不摄入这些营养,孩子会不会营养不良?具体您家孩子要避免哪些饮食?不妨做个血液测试。检查结果能报告出饮食过敏原。史蒂文斯说,除过敏症专家意见之外,家长发现相关验血结果有助于调整孩子的整体饮食计划,同时,还能避免孩子遭受那些饮食的侵害。
一些孩子会出现脂肪酸不足现象。史蒂文斯所属的大学关于多动症儿童的研究发现,大约40%的多动症儿童有脂肪酸不足症状。另一项新近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发现。
■别做“马大哈”家长
有大量证据证实,环境污染可导致儿童的行为改变。“有毒化学物质污染我们的空气、土地、食品和水源。有毒化学物质威胁我们的健康。”史蒂文斯说,“汽油、洗涤液、甲醛、香精、空气清新剂和其他化学制剂都可让儿童易激动、易怒、暴躁、注意力飘忽不定、爱走神、有攻击性、沮丧、活动亢进。”
此外,生活中其他一些毒素可产生类多动症征兆。室内真菌、吸二手烟均可导致儿童行为模式的突变。一些专家建议,让儿童远离毒素源并适当增加儿童的维生素摄入量和矿物质摄入量。
《这是您的孩子么?》的作者朵莉丝·拉普博士演示了一些儿童是如何降低写作和绘画能力的。一些接
触了有毒化学品、某些食品、灰尘、真菌或者花粉。接触过洗涤剂、杀虫剂或常见过敏原的儿童,测试得分明显偏低。
拉普博士说:“这些孩子们普遍报告极度疲劳、头痛、消化道紊乱、肌肉疼痛、反复感染、尿床、花粉热、哮喘、麻疹、学习障碍、行动障碍等。”
拉普博士发现,一些“马大哈”家长给孩子用药时往往忽略药品副作用。她建议,家长事先务必搞清孩子摄入体内的饮食或药品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多动症”多由孩子家长定位>>
“我的孩子从早上一睁开眼睛就一刻也停不下来,做功课也不专心,老师说他上课时注意力也不集中。他是不是患了多动症啊?”“我女儿玩起来像男孩子一样疯,不像其他小姑娘文文静静的讨人喜欢。婆婆说她一定是多动症!”
上海新华医院儿保门诊副主任、心理学博士张劲松介绍说,在他每天诊断的二三十名所谓多动症儿童里,有大半在经过系列科学综合评价后被摘掉了多动症的帽子。但是,让张劲松感到不解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认为孩子患上多动症的往往不是医生,而是孩子的老师和家长。
一位业内权威专家认为,这种现象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是少数媒体夸大宣传;其次是老师的
误解;再次就是少数老师的功利心理作祟。班级里多一个“坐不定”的学生,会给教学带来很大麻烦,但如果该学生被确诊为“多
动症”,那他的成绩再差老师也不用负责了。
乱贴“多动”标签易致心理阴影
顽皮的孩子学习困难,难道完全是多动症在作怪?从医学角度看,这个因素被严重高估了,其实这类孩子的数量并不多。可是一旦这些疑似患上多动症的孩子被送进医院贴上“多动”标签,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危害很大。
杨先生读四年级的儿子很调皮,老师随口说他“多动症”,结果得了个“多动症”的绰号,同学的取笑甚至让孩子一度不愿去上学。尽管医生的诊断结论并不是多动症,只是注意力不集中,遗憾的是“多动症”绰号在孩子心中留下的阴影难以根除。
此外,很多孩子还会因此产生“标签效应”。上海众多儿保专家指出,大人的评价如同一个标签,孩子常常会证实大人的评价是有根据的,就朝着大人评价的方向发展。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标签效应”。也就是说,有些孩子出现类似多动症的表现,是大人不经意间的评价“培养”出来的。
孩子多动不全是多动症惹的祸
国际上多动症的发病率在6%-10%,中国学龄儿童多动症的患病率为4.31%-5.83%。张劲松指出,多动症的认定是种医疗行为,其实孩子的注意力因年龄不同而有差异,如幼儿园的儿童注意力只能集中5-10分钟,一年级小学生也只能集中10-15分钟,这些年龄段的孩子一节课上有几次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做些小动作都是正常的。
另外,喜欢多动的孩子并不一定是多动症惹的祸,心情焦虑等其他心理问题也可能表现为多动。专家发现,现在独生子女玩伴少,接受教育过早,干涉性管教过多,都可能让孩子的神经系统长时间处于警张状态,为转移紧张的情绪,有些孩子就通过不停地活动来转移注意力。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
有家长反映,孩子无法安静下来,对学习也缺乏兴趣。还有家长说,孩子做事三心二意的,常常半途而废。
儿童注意力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强,学龄前或低年级的孩子自制能力较差,容易被各种事物所吸引。但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自我控制力或注意集中时间一般会有明显改善。
造成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可能跟年龄、生活规律和环境、饮食、家长的预期和教养方式等有关,只有在伴随活动过度、一定的情绪和认知障碍时,才可能是由多动症造成的,多动症的诊断和训练应由专业机构进行。
若未及时关注孩子的注意力问题并加以训练,可能会影响其将来的学习和个性的培养。对于一般性质的问题,家长首先要寻找原因,并主动做一些改变和训练:
1.尽可能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
2.制定并遵守合理的作息制度,使孩子得到充分的休息和睡眠;
3.指导孩子从事某些活动,并积极培养他们的兴趣;
4.引导孩子积极动手动脑,积极的智力和操作活动有利于保持注意力,并消除疲劳;
5.各类活动可以灵活安排,避免孩子过于疲劳;
6.可以求助专业机构获得专业的测评、指导意见和成长训练计划。
<<2到4岁男孩九成以上需补钙>>
昨天,世界卫生组织上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合作中心公布了“中国儿童身高调研报告”。根据此次调研中采用的回归模型分析,在年龄、性别以及父母身高基本等同的条件下,钙质在某一阶段对儿童身高的影响甚或大于父母遗传。
专家解释说,孩子的身高虽然受父母亲身高的遗传影响比较大,但后天的营养,尤其是合理、规律的补充钙质会极大地改善儿童的身高。但是,目前很多家长的补钙观念都存在很大的误区,不少家长过分依赖牛奶补钙,但是由于乳糖不耐或者牛奶过敏等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孩子对钙的吸收。
调查显示,2岁左右的儿童钙的推荐摄入量在600毫克,而我国2岁儿童在正常饮食中普遍的钙摄入量仅有200毫克左右。据介绍,我国2-4岁的男孩只有3.7%达到了每日权威部门推荐的满足身体发育的钙摄入量。
<<;春季孩子如何补钙增高最快>>
儿童的生长速度在一年四季中并不相同,儿童在春季长得最快,儿童补钙春季正当时。因此,要想让孩子增高,应该抓住增高的黄金季节补钙。在补钙的问题上,你是否有以下一些困惑?
Question 1
要不要补钙?
家长:“因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缺钙,没有去做过分析,不想乱补并且他没有缺钙的症状,如腿抽筋,长得不好等,乱补还不如不补。”
解答:中国人的饮食以淀粉、蔬菜为主,占90%,动物类蛋白只占10%,蛋白质的钙是高质量、人体易吸收的钙。淀粉中含的植酸、蔬菜中含的草酸都会影响人体对食物中钙的吸收。这样的饮食习惯使国人一生都处于需要补钙的
情况下。婴幼儿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更需要补钙。研究显示,1岁以内的孩子每天至少需要补充300毫克的钙;1~4岁,每天需要400~500毫克的钙,7岁左右的学龄儿童需要600~800毫克的钙。宝宝3岁前,进食量有限,且消化道的消化吸收功能不成熟,食物中的钙吸收有限,除了食物补充也需要补充钙剂。
Question 2
缺钙症状
家长:“我儿子头发稀松,偏黄软,是不是缺钙呢?”
解答:人体钙90%存在于骨骼、牙齿当中,血液、组织器官、血液中仅存在10%(即血钙),钙充足的婴幼儿个子长得高,钙也对宝宝智力的发育很重要。宝宝缺钙夜晚后脑勺、颈部易出汗,爱哭闹、睡眠不安,食欲也不好,严重的还会出现肋骨外翻、鸡胸、O形腿等骨骼变形症状。
Question 3
如何补钙?
家长:“家里人都认为是药三分毒,所以我们给宝宝补钙只是让他多喝牛奶,多吃点海产品,吃点鱼。”解答:补钙应食补与药补相结合。食补可多吃含钙丰富的食物,如牛奶、海带、虾米、虾皮、牡蛎、鱼类、豆类、花生、芝麻及蔬菜(空心菜、白菜、菠菜)等。首推牛奶,牛奶含钙高,人体吸收好。但据统计,约四分之一的东方人,对牛奶中的乳糖不耐受,其表现是进食牛奶后出现腹胀、腹泻、呕吐、哭闹,而且越是新鲜的牛奶症状越明显。如若宝宝乳糖不耐受可以给他改吃不含乳糖的奶粉或豆类制品。
Question 4
选择哪种钙剂好?
家长:“现在市场上的钙片种类丰富,该选哪种呢?是不是越贵越好。”
解答:补钙应选择易于吸收的钙剂。葡萄糖酸钙、乳酸钙吸收率约25~30%;牡蛎钙较难吸收,且含钙量低,吸收率很低;碳酸钙,吸收率较高,可达35%以上;氨基酸钙是鳌合钙,价格高溶解度低,不易吸收,因此建议选择碳酸钙、葡萄糖酸钙或乳酸钙制剂。相对来说,液体钙比固体钙片更容易吸收。补钙时还需注意不同的年龄所需的量不同。
Question 5
吃鱼肝油、晒太阳=补钙?
解答:经常听到家长说“我就给孩子晒晒太阳就可以补钙了”、“补钙吃鱼肝油”,误以为这样就可以补钙了,其实这两者只能是促进钙的吸收,如果体内钙不足,怎么谈得上促进吸收。”太阳中的紫外线能使人体内的维生素D2转化为有活性的维生素D3,维生素D3可以促进人体对肠道中的钙吸收。鱼肝油中的主要成分是脂溶性维生素A和D,起到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代谢的作用。鱼肝油不宜长期吃,否则易中毒。动物肝脏、鱼肉、蛋黄中含有丰富的鱼肝油,每天饮食中应有这些物质,就不需要长期额外补充鱼肝油。
Question 6
一年四季都给孩子吃钙片吗?
解答:孩子补钙,每年的春秋两季各补一个月即可。对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来说,春季更是骨骼生长的黄金季节,春天补钙易吸收。打个比方,人体就像一家银行,而钙质就像钱,只有不断地提前存入,才不至于入不敷出。秋季海产品多,果蔬丰富,钙质来源多,正是补钙的好季节。另外,给孩子吃钙剂最好选择在清晨早餐后半小时或一小时补钙,人体更易吸收,下午宜在五六点或晚饭后。
<<;教孩子如何集中注意力>>
影响注意力集中的三大原因:活动太单一、父母言行、生理成熟。
孩子注意力跟父母的言行也有关系。如果爸爸妈妈做事集中精力,孩子无形中就会养成集中精力的好习惯。我们曾经采访过注意力很集中、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孩子,后来发现爸爸妈妈的影响很大。有一个孩子各门功课都很优秀,玩的时间很充裕。人家问他为什么学习那么好呢,他说关键是该做什么做什么,从来不分心。你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他说你看我爸。他爸爸是一个学者,经常写论文,非常专心,喊爸吃橘子他都不吭气。从小看爸爸这样,就跟着学,人家叫他去玩,他说我还没有写完作业,就这样形成习惯了。很多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跟家长有关系,孩子写作业,家长打麻将、看电视、看球,你的状态在运动之中,孩子就坐不住。
如果你想让孩子养成集中精力的习惯,我有两个建议:第一,最好在孩子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时候,爸爸妈妈在家安定一下,到晚上把大灯关掉,小灯打开,大家都在自己的桌前做自己的事情。孩子看到家里有学习的气氛,就养成了习惯。第二个建议,别总对孩子说你瞧你怎么就坐不住,你瞧你坐的什么样,坐不了几分钟就出去跑。这些话就是在塑造孩子,孩子脑子里就会形成我就是坐不住的孩子,我就是出去跑的孩子。我跟孩子接触的时候常常是另外一种方式,我老说,你瞧孩子,你做得多好多专心!你越说他就越专心,因为你给了他一个正面的形象。如果一个孩子玩电脑很专心,
他就知道专心是什么感觉,我们把正面的东西描述得具体一点儿,把负面的东西慢慢地在孩子字典中去掉,这样孩子就能走正道了,不要把他看成病人。看成病人之后,家长的焦虑使孩子有了负面情绪,本来不多动也多动了,人都是这样的。多接触正面信息,慢慢地孩子就会更阳光一点儿,而且更能够踏踏实实的。
人的注意力集中不集中,将决定他未来成就大小,其实人的智商差异不是很大,但是注意力差异就大了。晚上所有的灯都灭了的时候,打开家里的灯,你是不是觉得特别亮,为什么呢?因为电灯一下都灭了,你这个灯显得特别亮。一个人如果把自己的精力全部集中起来做一件事,叫聚精会神。为什么科学家成就高?因为他们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这一件事情上。
关注孩子注意力集中是非常重要的。怎么关注呢?我们应该把培养孩子注意力作为家庭教育的一个内容。怎么培养呢?可以让孩子把脑筋开动起来,凡是比较活泼的孩子,思想就比较活跃。老师上课、爸爸妈妈说事时,最好让我们孩子的脑子里出现一个图画,全部形象化,脑子不停地转,出现图画。记忆这个东西,死记硬背是记不下来的,一般变成图画就都记下来了,然后再用语言描述图画。
所以最好让孩子学会绘画,把想的、说的画下来,变成形象思维,利用形象思维注意力会集中在图画上,老师讲课的时候眼前会浮现图画,这算是一种训练的方法。
还有一种是注意力高度集中一段时间后,就要换点别的,长期做一件事情就会疲劳,永远都处于不集
中的状态。所以家长要控制一下时间,该集中的就集中,什么都不说,该玩的时候就不提学习的事,专门玩,孩子能控制自己,这叫好习惯。一般21天能养成一个习惯。
比如说孩子写作业,要专心写,不仅为了写作业,也是为了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这段时间不干别的,今天什么事都不干,就是在专心写作业上下工夫,每天督促一下,让他在几周之后养成这个习惯,慢慢来,一点一点来,看到孩子的进步。当孩子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老师反映给你的时候,家长千万别着急,不要原封不动地把老师的话告诉孩子。
有个清华大学的学生告诉我,他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就对他母亲说你的孩子跟人家差多了,坐不住,人家能够坐半小时,你的孩子才能坐十分钟,妈妈听了当然很伤心了。回来以后孩子问妈妈老师怎么说的,妈妈笑着说老师夸你了,说你过去只能坐十分钟,现在能坐半小时。孩子兴奋了,我能待的时间更长一点儿,下次坐的时间就比第一次坐的时间更长一点儿。妈妈从来不拿他跟别人比,她觉得孩子原来只能坐半小时,现在能坐40分钟真是了不起,在不断的进步下,孩子最终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听了这个故事挺受启发的。爸爸妈妈用耐心、专心来培养孩子专心致志的习惯,这可能对孩子一生是非常有益的。另外还有一点,孩子跟你说话的时候手里千万别拿东西,专心致志地听他说话,尤其是小孩子,从小形成这种印象,他做事就能专心。养成一个专心致志的好习惯,对孩子的一生都会有益。
<<;怎样培养幼儿的记忆力>>
(1)记忆能力是需要培养的。
家长可以利用孩子形象记忆的特点,有意识地利用新鲜生动的实体,培养他的记忆力。要坚持不懈地培养,才有可能让孩子的记忆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不要小看孩子的记忆能力,它是人们积累知识、经验最有效的武器。
(2)加强幼儿语言能力。
幼儿的记忆与语言能力的发展有密切关系。无论识记或回忆,语言都起着重要作用。记住记忆任务、理解记忆事物、复述记忆内容等各环节都离不开语言。因此,增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提高幼儿记忆能力的重要方法。
(3)以无意记忆为主,形象记忆占主导地位。
记忆力的一个特点是容易遗忘,因此一般人记不住3岁以前的事情,心理学称之为“人类幼年健忘”。这个时期的孩子,对鲜明、生动、有趣的事物非常感兴趣,这些事物能引起他的情绪反映,重复多次后使孩子能够不费力地记住,如喜爱的玩具、动物、道路、词汇等等。但这还是无意记忆、形象记亿,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家长可以给幼儿明确的记忆任务。幼儿的有意记忆较差,如果预先告诉孩子要记住什么,孩子明确了自己要记住些什么,记忆效果会更好。如在讲故事前,告诉孩子在讲完故事后你
要问的问题,孩子会特别国心听故事;在去动物园之前告诉孩子记住今天都看了什么动物,记忆效果会更好。平时要有意地给孩子布置一些任务让孩子完成,也可做训练记忆力的游戏:如把四五件常见的物品放在桌子上,让孩子闭上眼睛,然后调换物品的位置或宰走一件,让孩子说出顺序的变化或少了什么。
(4)学龄前期的记忆特点有所改变。
4岁以后,孩子的记忆力就有可能终生难忘,但是,由于思维的具体形象性,这时的记忆基本上还是属于形象记忆。在5-6岁时,孩子记忆的有意性就有了明显的发展、他不仅能识记和回忆需要的材料,还可以运用一些方法帮助自己加强记忆。这个时期,家长就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有意记忆,它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技巧纳基础。因为靠无意记忆所获得的知识是零碎片断的,是不完善的。
(5)要增进幼儿对事物纳理解。
由于幼儿理解能力有限,对很多事情难以理解,对记住的事情并非真正理解,如孩子会背诵古诗,但并不理解,而
更多推荐
孩子,儿童,多动症,注意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