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薄今人爱古人——浅析梅清山水画的艺术风格及形成的因素
文◎唐德普
(安徽省宣城市博物馆)
摘要:梅清是我国清代著名的画家和诗人,是宣城画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对中国山水画的创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师古而不复古,学百家之长为我所用,独辟蹊径,在师法传统、师法自然的基础上,由“有法”进入“我法”再升华到无法的自我境界。他“爱古人”完全不同于“四王”那样机械地重复古人,而是借古开今,他虚怀若谷“不薄今人”,孜孜以求“今人”之长,突破传统,逐渐地形成了他自己豪放、奇特、秀润的山水画艺术风格,在清初画坛上独树一帜,成为了卓有成就和巨大影响力的一代艺术大师。
关键词
清代、梅清、山水画、艺术风格
正文
一、清梅生平
梅清(1623—1696)原名士羲,字渊公,号瞿山,安徽宣城人。出身于闻名于世的宣城梅氏家族,自幼起便受到浓厚的家族文化熏陶。7岁便在黄池旧第家塾中读书、学诗、习画、嬉戏,自称“余髫时嬉戏,妄弄笔墨,见壁间溪山云树,辄彷佛得之”。16岁时成为了一名秀才,20岁时就编辑整理出了他的第一本诗词集《休夏草》。同年,梅清曾到芜湖拜见了萧云从,并一起探讨了一些绘画技法,提出一些自己对艺术创作的想法,深得其赞赏。
梅清《黄山图册·其一》
崇祯十七年,梅清22岁,甲申国变,明朝亡,梅清家族遭受到极大打击,家道中落,开始了他屏迹稼园,窜身岩谷,过着郁郁无所处,穷甘独适的生活。在梅清27岁时移居处于青龙山麓的山水胜地新田,和柏枧山相望。此时的梅清是“一庐数亩,寝食于斯,虽维时家益穷,但读书之兴未倦,与族里数子定为文会……制艺之余,酒酣兴发,泼墨挥毫,分题拈韵”。从这里可以看出梅清家境虽清贫,但他始终没有放松对学业仕途的追求。
梅清32岁时被推为“宣城孝廉”考取了举人,后举家迁移至宛东“平缘阁”,并将“平缘阁”改为
了“天延阁”,寓居此处长达30余年,开始了他三年一次的举子之路。他渴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清朝统治阶级的赏识和重用,以期展示个人才华,走上仕途,光宗耀祖,但不幸的是连续4次北上京试都以不第而归,此时梅清已到中年,功名事业上的落寞与精神心灵上的打击已使他疲惫不堪。
科举屡屡失利,他不得不沉下心来反思自己因追逐功名的失败所承受的痛苦经历并使他认识到功名利禄也只不过是暂时的,如同天上的浮云,转瞬即逝,不如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写:“瞿山老风尘,三年一行役,浮名走天下,纷纷复何益,誓归南山南,吾自适吾适。”此后他不再把走入仕途作为人生的唯一目标,决定遍游祖国的名山大川,交友访道,饮酒唱和,吟诗作画,寄情于山水,在绘画上寻找发泄心中的郁闷,把山水画当作表现自我主观心境意绪的一种手段,借助大自然来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操守,寻找心灵的寄托。
在此后的岁月里,除了例行参加三年一度京试春考,大部分时间都在写诗作画交友,饱览祖国的壮丽山河。他先到了泰山,他被泰山的壮观优美而倾倒,后又两次登临黄山,为黄山奇绝之景所陶醉,为自然界的鬼斧神工所折服,这些都给了梅清以无尽的创作灵感和创
作之源。康熙二十五年,六十四岁的梅清移住到茶峡草堂,并在以后的数年里在编辑诗书文辑;同时,除集会访友外,他进行了大量的书画创作,达到了他艺术生涯的顶峰。康熙三十五年,一代诗、书、画集一身的艺术大师走完了他那坎坷失意而又才华横溢的一生,留下的是不朽的艺术珍品。
梅清《炼丹台图》
二、梅清山水画的艺术风格
梅清山水画的艺术风格基本上可归纳为早期的豪放,中年的清冷秀远,晚年再转为豪放、奇秀并兼有萧散简率的风格。
(一)早期阶段
纵览梅清的创作历程和对其作品及创作时间的分析,1653年至1668年可为梅清绘画的早期阶段。梅清的书画创作开始于明末清初寓居宛东稼园时期,据有典可查最早的是崇祯十六年,梅清廿十岁时为邑人俞绶作《父书楼图》,自题“涧翁索画父书楼,积逋三年不敢酬”。同年又为邑人倪正作《瞿树图》,为梅超中作《寒山图》,这三幅均没能流传,不知
所藏。
顺治六年,27岁的梅清所画《曳杖过溪图》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作品(现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立轴、绢本、并由梅清题诗“谷里云烟常隐约,门前松石喜平安。歌完曳杖过溪去,图得青山自在看。”落款为己丑秋日呈闰翁老师教之,瞿山道人梅清。全幅以三段式构图,近、中、远布局均衡兼顾,笔墨虚实浓淡相生,运用小山石元素层层台积为大山体,从中均可以看出梅清早年学李营丘、黄公望笔意,其个人特征表现尚不明显,但用线用墨爽劲利索,个性张扬已见端倪。
从那时起至40岁由于求画者甚多,使梅清开始了早期的绘画创作生涯,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为宛陵知府培翁画的《宛陵十景图》。该画描绘的是宣城十处胜景。此十页图册根据每个景致的不同特点,采用了多种传统技法,构图沉稳,笔墨厚重放逸,或淋漓纷披,或秀润淡妍,挥洒自如。
从画面上可以看出较多北宋大师的影子和元人风格,也可以看出梅清有学习古代大家“爱古人”的风范,但是他并不刻意摹古,不拘泥于古,他有他自己强烈的主观意趣,每幅画都能自出新意,初露出自己的干炼、豪放的绘画风格。正如他本人所写:“宛陵十景,旧多粉本,
画家泥于成迹,有形似无笔墨矣,寒窗无事,偶图数幅,请教培翁老祖台大辞宗博览。”从这一题跋中可以看出梅清早期对自己打破陈规大胆创新充满着自信和自我肯定。据《天延阁赠言集》记载,韩魏赞誉梅清早期绘画称:“君不见敬亭陵阳一片石,宛溪句溪水声疾,麻姑横绝五湖寒,都入君腕底之妙笔。”
梅清《溪山闲适图卷》局部
(二)中期阶段
早年梅清主要精力用于科举,绘画数量不是很多,后来他屡试不第,心灰意冷,残酷的现实使他的思想转入了沉寂,萧散,淡泊的境地。康熙六年即1667年梅清第四次春试落举,使得他对考取功名的幻想有了清醒的认识,挣破了功名和利欲的世俗枷锁,也消除了豪气的冲动,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从此以后他的艺术感受和艺术风格为之一变,从45岁左右开始,他的画进入了以秀远萧疏、苍凉润淡的风格为主的境界。这种消极遁世的想法其实早在他《南归林屋图》中就有很好的体现,这也是他第三次落第后的作品。从“南归”二字透露出画家希冀在山石林泉之间寻求心灵的平静,画风清淡简约,超逸而文雅,传达出了一个古朴宁静的空间。
此时梅清诗画声名鹊起,面对各方索求,创作量大增,这一时期梅清存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憺园图》《双松交茂图》《峭壁帆影图》《宣城胜览图》等,其中《憺园图》是梅清作为贺礼送给徐乾学的,纸本,鸟瞰式全景构图。描绘的是一处景色宜人清旷静谧的归隐居所。以两层亭阁为中心,前景画庭院设置景物,后景画昆山作为憺园的衬景。园中叠石用浓淡不同的干笔勾勒,用折带皴略加擦染,笔墨朦胧轻巧,用不同的点叶法表现园中的树木,以焦墨点苔,淡墨晕染,笔意和倪云林、萧云从、渐江略有关联。画风秀润淡雅中透出清冷,和他早、晚期淋漓奔放、曲倔的奇特风格显然很不相同。
同年为著名画家高简而作的《江亭送别图》和《憺园图》笔法差不多,有董源、倪赞二家笔意,淡远中有一种静谧之感。《宣城胜揽园》是梅清在这个时期最为精心之作,堪称中年巨制,描绘的是宣城内外诸名胜24景,是梅清57岁时为即将离任的宣城知县邓性所作。二十四景图针对每个实景采取了不同的构图和不同的笔墨表现方法,其特点是在经营位置布局上多采用平远、高远、深远法,有的是三法合用。在描写江水与两岸景致时,皆采取以高制下全景式的角度来表现画面开阔的空间感。
梅清面对不同的景致借助古代不同名家笔意,再加入自己的真挚情感,使得整个册页笔法
变化丰富,简繁得当疏密得体,表现手法各异,但在韵致上又整体统一,总体体现出的是淡雅、秀远格调。这段时期的梅清作品大部分都是这样。据梅清朋友陈世祥访梅清后赞叹说:“烛下出其所书,书益奇以健;出其画,画盖秀以远;其诗歌故词益丽,以而尽诸度。为之一酌一唱、叹而惊绝不已。”
梅清《黄山图册·其一》
(三)后期阶段
梅清从60岁(1683年)开始直到他去世前是他后期风格逐渐形成的时期。这个阶段的绘画艺术风格和以前有了显著的变化,尤其是他68岁重游黄山后,从黄山雄伟奇丽景色中受到了启发,激发了梅清的创作灵感和创新思路。正如他所说“余游黄山后,凡有笔墨大半皆黄山矣”。
梅清现今传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他重游黄山后所作。正是这一阶段,以黄山为师,从自然界找到了山水技法的自我突破口和转换的切入口,强调自己的理解和创造,形成了自己特有地表现方法和艺术特色,从中期清冷秀远变化为豪放雄奇兼飘逸的画风。
这一时期梅清的创作几乎全是黄山图以及仿古山水图,总量超过早期、中期总和,代表作品有《黄山图》《黄山十九景册》《黄山十六景册》《天都峰图轴》《炼丹台图轴》《西海门图轴》等等。从这些图册中可以看出其作品奇特多姿的构图、变换莫测的笔墨、清新秀润的渲染及情景交融抒情遣怀的艺术境界。特别是对天都峰、炼丹台、光明顶等景象的描绘,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形成了他后期鲜明的奇特、豪放、新颖的艺术风格。

更多推荐

绘画,作品,宣城,黄山,创作,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