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产品的市场定位分析
摘要:众所周知,宜家家居在家居业界独占鳌头,它1943年创建于瑞典,“为大多数人创造更加美好的日常生活”是宜家公司自创立以来一直努力的方向。宜家的产品定位于“低价格,精美,耐用”的家居用品,形式上为单一风格的家具用品。同时,宜家的目标客户群年龄主要集中在20~45岁之间。目标消费者锁定为即想要高格调又付不起高价格的年轻人——他们非常乐意牺牲服务来换取成本的降低。这是他们的总的定位,但是来到中国后,它的的市场定位是“想买高档货,而又付不清高价的白领”。
关键词:宜家家居 市场 定位
 
1998年宜家第一家中国店在北京马甸开业。在欧美市场一贯以向中低收入阶层提供“种类繁多、美观实用、老百姓买得起的家居用品”为口号,设计简洁、明快,风格简约、自然,带有浓郁北欧风情的宜家的到来自然吸引了人们的目光,人们怀着种种心态奔向宜家的自选式展览商场。一时间,观者如潮,昔日宽畅的北三环变得异常的热闹起来,常常因为停车位置不
足而造成交通拥堵,宜家家居的日平均人流量也达到1.3万人次。这样一来,宜家所在的商房大厦周边的北三环中路渐渐从清冷变成热闹,进而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商业圈,发展到今天,在北三环中路两边,百货、电子、电器、大卖场、购物中心、超市、餐饮、高档酒店、家居市场、花卉市场不但一应俱全,而且业态丰富。商业业态的极大丰富在方便消费购物的同时,必然会为经营者带来客源带来收获。而就在这一片繁荣与热闹的背后却有一个消息传来,消息称这个热闹商业世界的缔造者宜家将会关闭马甸店,搬离商房大厦。不确定的消息一个接一个的传来,周边商铺的老板们仍在猜测,终于,答案出来了,宜家在2005年公司财年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北京宜家将从寸土寸金的马甸搬到相对偏远和冷清的望京,第二年春季,北京望京店正式开张之日,马甸店将关闭。
  对于搬离马甸的原因,宜家(中国)的公关部经理许丽德表示:“马甸店的营业面积太小,停车等配套设施也达不到要求,不符合宜家标准店的要求,因此决定关闭这家店。”事实情况也许并不这么简单。
  1998年宜家进入中国市场时,在欧美市场上用相对低的价格来取胜的宜家,却由于欧美国家与中国在经济发展水平及消费水平方面的差异,宜家产品在欧美市场即使是非常便宜
的大众消费价格,在中国市场上往往也为普通消费者所难以接受。到了中国竟然摇身一变成了小资阶层借以标榜身份的象征。在别的家居店里可以买到一张小型沙发的价格,在宜家只能买到一张很简单的木凳子。而且这种情况甚至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这使宜家感到很尴尬,怎么办?继续降低价格?但降价并不简单,其背后往往意味着一个战略的根本调整,以及与战略相关的相应的战术调整。
    随着市场的发展,如今的中国已经不允许宜家用如此缓慢的速度经营自己的中国市场。百安居、欧倍德、家具货栈、乐华梅兰等外资品牌也已经在中国市场安营扎寨,他们的触角甚至已经开始向二、三级城市延伸以争夺市场份额。居然、集美、家和家美、爱家家居、东方家园等本土企业也奋起反击,丰富自身的经营业态,扩张网点数量,捍卫自己的领地,国内家居市场竞争日趋加剧。据业内人士分析,国内家居市场在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一场激战在所难免,家居行业将面临一次大的洗牌。面对一点点被切分和蚕食的蛋糕,宜家该怎么办?宜家到底还有那些路可走?我们来看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价格
  宜家向来以价格优势来攻城掠地,成功的把旗帜插遍了整个世界的家居市场,那么,宜家
的中国价格之旅又是怎么样的呢?
  在欧美国家,宜家通过大规模采购、建立自己的物流网络、在商店采用自选方式、减少商店的服务人员、把家具拆卸下来用平板包装节约运输费用等方法,成功地将自己的产品价格降到比同类产品低,这一低价策略让宜家取得了市场上的绝对优势。在中国,宜家依然采取了这种方式来试图降低自己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但一开始,宜家中国的产品大多在国外生产,运输成本和进口关税较高,七年中一直只有两家店的宜家也不可能形成规模优势,物流成本和管理成本较高。不仅如此,由于宜家在中国开设的店面都处在寸土寸金的黄金地段,而在欧美市场则选择在郊区。这也导致了宜家在成本方面一直很高,从而导致其价格缺乏竞争优势。
  价格优势在中国几乎已不复存在,因此就造成了上文已经提到的,在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在国外一贯靠低价策略谋取大众市场的宜家在中国给消费者留下了高档、时尚的印象,被国内消费者冠以高贵和小资的色彩,为了让中国的消费者真正相信“种类繁多、美观实用、老百姓买得起的家居用品”这句口号,尴尬的宜家从一开始就不断地降价。“几年来,宜家以平均每年下降10%的速度降价”许丽德说。从2000年到2005年,上海宜家的产品降价幅
度甚至平均达到46。按照由宜家中国区总裁升任为宜家亚太区总裁杜福延的说法:“近年来,我们不断调整价格策略和目标顾客。宜家的商品价格一直在下降中,部分商品的降价幅度甚至达到100%.希望人们对宜家的感觉能从1998年刚进入时的白领商品,变成普通老百姓买得起的东西”。 
  于是,为了降低成本,宜家不断加大在华采购力度。据宜家透露,宜家2001年在中国的采购量占其全球采购份额的14%2002年达到15%2003年上升至18%2004年超过20%,宜家现在在中国共有370多家供应商,中国已成为宜家最重要的原料和半成品供应国。
  现在,宜家在哈尔滨、青岛、厦门、蛇口、武汉、成都和上海设立了7个采购中心,进行全球集中采购。同时增加中国设计人员的数量,把在欧洲生产的产品拿到中国本地来生产。
  加上中国的进口关税大幅度下降,为产品的降价提供了可能的前提条件。而且宜家正在上海松江建立一处占地28万平方米的家居物流配送中心,预计今年10月完工。一旦建成之后,它将取代目前马来西亚的中央仓库成为宜家亚太区最大的物流中心,这也将促进宜家
降低中国地区的成本。
  第二、品牌
  如今在细分市场加剧的情况下,采取降价的宜家似乎将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许丽德说:“能降的都降了,我们现在在中国的价格在宜家全球体系中基本上已经是最低的价位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降价,一向重视自己品牌的宜家又该怎么办?
  对于绝大多数零售商而言,制造商品牌依旧是主流,中间商品牌只能是一个有益的补充部分,绝不可以“喧宾夺主”。无论是沃尔玛还是家乐福都是如此。这实际上就意味着仅仅控制了品牌的渠道,却无法控制品牌的权益。然而,宜家并不满足于仅仅控制哪怕是全球最大的家居产品渠道,它更希望自己的品牌以及自己的专利产品能够最终覆盖全球。基于此种理念,宜家一直坚持由自己亲自设计所有产品并拥有其专利,每年有100多名设计师在夜以继日地疯狂工作以保证“全部的产品、全部的专利”。所以对于宜家而言,绝不会存在所谓的“上游制造商”的压力,也没有任何一家制造商能对它进行所谓的“分销链管理”。
  而宜家的研发体制也非常独特,能够把低成本与高效率结为一体。宜家发明了“模块”式家
具设计方法,这样不仅设计的成本得以降低(因为基本每一种设计都是可制造的,不会因为大量的设计方案不具备可实施性而去莫明地浪费成本),而且产品的成本也能得到降低(模块化意味着可以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物流)。
  宜家的设计理念是“同样价格的产品谁的设计成本更低”,因而设计师在设计中竞争焦点常常集中在是否少用一个螺钉或能否更经济地利用一根铁棍上,这样不仅能有降低成本的好处,而且往往会产生杰出的创意。
  宜家正是通过这些方法开发自主品牌,进行品牌控制。
  第三、规模
  事实是,宜家的品牌是建立在事先定价再生产之上的,扩张或许是进入中国市场七年之后的宜家的必然选择。 
  宜家管理层表示,这是基于宜家对中国市场具有充分的信心。“我们认为,尽管中国市场竞争很激烈,但仍然是非常有前途的。宜家将加快在中国市场上的进军步伐,开更多的宜家商店,为更多的中国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和他们满意的家居用品。”宜家独特的经营理念与
产品设计为它在世界各地赢得了许多忠实消费者。一旦挣脱了价格羁绊,一个大众化的宜家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无疑是非常强大的。稳健的宜家开始加速扩张,也预示了家居市场残酷竞争的即将来临。
  外国品牌进入中国都经历了事实上的重定位,基本上都是把低端定位变为高端定位。例如,百威啤酒在美国是“销量第一”的大众品牌,但在中国显然不走低端路线;肯德基、麦当劳在美国就是快餐和汉堡,但在中国人的眼里,它们还带来了欢乐和情趣;星巴克在中国则成了身份识别的符号。这些国际品牌在中国,消费群体发生了“错位”,当然消费者对它们的态度和行为也随之而变化了,因而这些国际品牌与中国消费者之间产生了独特的情境式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有些是顺其自然、“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结果,有些是建立在战略判断基础上的休克式决策举措。不管如何,这些结果皆因国际品牌的原产国与尚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品牌消费历史和环境、品牌消费经验和需求上的巨大反差而致。这使得国际品牌在进入中国市场的一开始,凭借着这种“落差”势能驱动了市场效应。
  1998年,宜家进入中国时,也一改其在瑞典本土和北美市场上一贯的“家居便利店”形象,转而将重点放在中国高端家居市场,并逐步树立起了高档时尚的品牌形象。据有关报道,称其战略是成功的。
  但中国市场环境迅速发生了变化,同类的外资品牌不断增多,消费者的经验和知识日趋丰富,激烈的竞争使得宜家不得不进入降价的行列,它不断地调整价格,力图让更多的中国人买得起。但这种战术修补,似乎与原有的高端定位发生了冲突,给品牌资产带来了不利影响,根本上很难解决宜家的两难困境。
  因此,我所说的重建定位——在外资品牌和国际品牌征战中国市场的当前阶段,不再是简单地从低端变高端,高端变低端的问题了。这是由于中国市场性质和竞争结构迅速变化的缘故,促使那些国际品牌走过了靠粗放型定位取胜的初级阶段了。新的重定位战略应该建立在品牌与消费者独特关系的基础上。
  所以我的看法是,宜家当初进入中国时的“落差势能”已消耗怠尽,迫切需要发起一场新的品牌战役,借以重建品牌与中国消费者的关系,把品牌原有的国际概念和本土价值元素做适当调和,推出新意义的品牌定位。在营销战略上,重新评估并界定目标市场,开发本土化新产品。当然,市场定位需要以调研数据为基础,品牌内涵确定需要借助消费者洞察。就我个人的直觉而言,中国人对家居的消费价值不仅是时尚、品位等元素,还需要稳固、气派和实用等经典要素。这是中国人对家的概念决定的。

更多推荐

宜家,中国,市场,品牌,家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