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的春节》预习
一、看拼音写汉字。(15分)
chūxún áo zhōu là bá suàn niànɡ cù jiǎo zi fěi cuì zá bànér
初 旬 熬 粥 腊 八 蒜 酿 醋 饺 子 翡 翠 杂 拌 儿
zhēn zi lì zi fēnɡ zhenɡ biān pào mài yá tánɡ sì yuàn ɡuànɡ miào huì
榛 子 栗 子 风 筝 鞭 炮 麦 芽 糖 寺 院 逛 庙 会
二、形近字组词。(10分)
腊( )耍( )泛( )贬( )悯( )驼( )粘( )饯( )弼( )辣( )
蜡( )要( )眨( )乏( )娴( )驮( )黏( )栈( )粥( )棘( )
三、给加点字注音。(12分)
差不多 干果 蜜饯 又甜又黏 店铺 间断
通宵 一眨眼 娴熟 小贩 铺户 张灯结彩
四、课文理解。
1、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 正月十九春节结束)。(8分)
2、对句子的理解。(共26分)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 )。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4分)
②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 ”)。透过(“万不得已”“必定 ”)等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守岁)))”。它有两重意义:( 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 )。(10分)
③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此处元宵如同南方的(“汤圆 ”)。(“除夕真热闹 ”),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 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 ),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
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 ),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5分)
④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这句话在文中起( 承上启下)的作用。残灯: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 ;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初五又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少了、熄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 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7分)
3、想一想: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8分)
4、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课文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9分)
5、你们能说一说春节的内涵吗?(5分)
6、词语理解(7分)。 除夕 娴熟 初旬 元宵 春节 截然不同 万象更新
除夕 娴熟 初旬 元宵 春节 截然不同 万象更新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也兼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俗称“过年”。 腊月:农历十二月。
腊八粥:腊八即腊月初八。在腊八这一天,用米、豆等谷物和枣、栗、莲子等干果煮成的粥。
空竹:用竹木制作,中空,能发出响声的一种传统健身玩具。
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也称“上旬”。
小年:农历中的节日。在腊月二十三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泛指一年最后的一天。
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
娴熟:熟练。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夜晚。因为这一天叫上元节,故晚上叫元宵。课文中指元宵节(又称灯节)的一种应时食品,南方称“汤圆”。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正月初一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更:变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娴熟 初旬 元宵 春节 截然不同 万象更新
更多推荐
人们,结构,事物,北京,守岁,逛庙会,作者,课文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