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饮茶风俗
 
饮茶习俗是古老的巴蜀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茶馆、茶肆在蜀中历史悠久,谚语有说:天上青天少,地上茶馆多。成都城市内外,大街小巷,大、小茶馆随处可见,堪称“锦城一绝”,也有这样的说法:四川茶馆甲天下,成都茶馆甲四川。成都茶馆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1935,成都卖得最火的《新闻报》载,成都当时有60万人口,共有667条街道,大大小小的茶铺有上千家;其中,有名号的茶铺就有599家。也就是说,平均每条街都至少有一间茶铺。
那时的老茶铺大多是平民化茶铺,木桌,竹椅,盖碗茶,铜壶。成都人喝茶,讲究的就是休闲二字。不打麻将,不谈国事,老百姓管好自己就可以了。茶水一般维持在四分钱一碗,白开水则更便宜,两分钱一碗。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成都人流行喝三花”,6分钱1,这个价格一直维持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此外,茶客可自带茶叶,那就只收白开水钱。
尽管现在成都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旧城改造步伐加快,许多街边小茶馆不复存在,但成都现有的茶楼、茶馆也有3000多家,从装修豪华的高档茶楼到路边的小茶馆应有尽有,消费从上百元到几元不等,生意都很不错,这在全国可是绝无仅有的。
据说当年华阳镇有一家茶铺,不知何故,生意就是不好。茶铺老板于是请人写了一副对联,上联为:“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下联为:“劳心苦,劳力苦,苦
 
中作乐,再倒一碗酒来”。自从这副对联挂上茶铺大门两旁,立即引起许多人的共鸣,人们
纷纷慕名前来,生意从此就好了起来。
老成都人喝茶还非常讲究,“非河水茶不喝”。因为当时城区人口相对密集,井离阴沟、茅房较近,井水冲茶总有一股不舒服的味道,河水茶就没有这种怪味。 但据老茶客回忆,由于薛涛井当时地处偏远的郊区,离锦江又很近,所以薛涛井水冲的茶有一种特别清香,十分好喝。据说,重庆的茶楼都曾慕名前来挑薛涛井水回去冲茶。
成都人饮茶有其独特的盖碗茶具。一张竹子制的靠椅,一张低低矮矮的小方桌子。盖碗茶,是成都最先发明并独具特色。所谓盖碗茶,包括茶盖、茶碗、茶船子三部分。茶船子,又叫茶舟,即承受茶碗的茶托子。相传是唐代德宗建中年间(780783)由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女在成都发明的。因为原来的茶杯没有衬底,常常烫着手指,于是崔宁之女就巧思发明了木盘子来承托茶杯。为了防止喝茶时杯易倾倒,她又设法用蜡将木盘中央环上一圈,使杯子便于固定。这便是最早的茶船。后来茶船改用漆环来代替蜡环,人人称便。到后世环底做得越来越新颖,形状百态,有如环底杯。一种独特的茶船文化,也叫盖碗茶文化,就在成都地区诞生了。这种特有的饮茶方式逐步由巴蜀向四周地区浸润发展,后世就遍及于整个南方。川人使用茶盖还有其特殊的讲究:品茶之时,茶盖置于桌面,表示茶杯已空,茶博士会很快过来将水续满;茶客临时离去,将茶
盖扣置于竹椅之上,表示人未走远,少时即归,自然不会有人侵占座位,跑堂也会将茶具、小吃代为看管。精巧的盖碗茶具,既实用,又美观,构成了一组艺术品。成都人喝茶的桌子、椅子也都是很讲究的,不似北方的高方桌长条凳,正襟危坐,使人疲累;也不似南方茶馆装修豪华,还配上精美糕点,给人压抑。它可谓是几千年人体工程学的辉煌成果,竹制的扶手椅完全符合人的关节曲伸,不像沙发或躺椅那样使人昏昏欲睡,而是让你舒适地坐上一整天也不觉得疲倦,因此,这桌椅板凳也就成为成
 
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蜀中饮茶的独特方式,独特的盖碗茶具,引起了多少中外游客的兴趣。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体现了古老的巴蜀文化传统和恒久迷人的魅力,体现了巴蜀人一种特殊的生活情趣。
 
第二节        茶文化
 
茶与宗教的关系相当密切,最早将茶引入宗教的就是道教。道教徒炼丹服药,以求脱胎换骨、羽化成仙,于是茶成为道教徒的首选之药,道教徒的饮茶与服药是一致的。南朝著名道士陶弘景《杂录》记: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丹丘子、黄山君是传说中的神仙人物,饮茶可使人轻身换骨,可满足道教对长生不老、羽化登仙的追求。道教徒的宣扬,也提高了茶的地位。
成都是我国栽培茶树最早的地区,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初期,就以盛产茶而著称于世。作为成都茶的代表青城茶早在唐时已经是著名的茶叶产地,宋代著名的味江茶园就建在青城。而号称青城四绝之一的青城贡茶也与道教有关。道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茗养生,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讲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去腥除腻,涤烦解渴,享受人生。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动中取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畅适。成都的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它体现于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讲形式,不拘一格。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茶与道在四川的茶文化、茶风俗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成都各种各样的茶馆一年四季生意兴隆,这在全国绝无仅有。为什么成都会有这么多的茶馆呢?从气候来看,成都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这里终年温暖湿润,温润的气候使成都
人养成了喜吃麻辣的习惯。但麻辣食物吃多了会燥火,清淡的茶品正好可以调节,加之四川盛产茶叶,于是茶便顺理成章地成为百姓喜爱的饮品。“有行就有市”,铺天盖地的茶馆也就应运而生。不过,成都茶馆之所以十分引人注目,还不仅仅是因为数量多,服务周到、技巧娴熟、态度和气,还有它的丰富的社会功能。
成都山水秀丽,物产丰富,但位于四周环山,中间是一块贫地的四川中。巴山蜀水使四川多出文化人。特别是汉、三国时期,长江下游尚未充分开发,四川与当时的政治中心长安接近,又是秦汉时期重要的经济区,故古代文化相当发达。三国时期,诸葛亮帮助刘备入川建蜀国,对开发巴蜀文化起了重大作用,并给川民留下了关心国事的好传统。但四川天然闭塞,川民想了解全国形势实在不易,近代成都茶馆突出了“传播信息”的作用。成都人进茶馆,不仅为饮茶,也首先是为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自己的新闻告诉别人,又从他人那里获得更多的新闻与信息。成都茶馆的第一功能是
 
“摆龙门阵”,一个大茶馆便是个小社会。许多成都人,过去一起床便进茶馆。有的洗脸都在茶馆里。然后是品茶、早点,接下去便摆开了龙门阵。
四川茶馆陈设并不十分讲究,但舒适。茶馆有桌凳,有的还设一排竹躺椅。你可以坐着品,也可以躺着品。成都茶馆里的行茶师傅便都有一手绝活。客人进门,在竹椅上一躺,伙计便大声招呼,然后冲上茶来。若是集体饮茶,你便会看到一场如“杂技小品”一般的冲茶表演。茶博士顿时托一大堆茶碗放在桌上,茶碗都是有盖的。这时,茶师傅左手揭盖,右手提壶,一手翻,一手冲,左右配合,纹丝不乱,而速度又快的惊人,甚至数十只杯,转眼间翻盖冲水即举,桌上可以滴水不漏。这种行茶方法,既体现了我国茶文化中“精华均匀”的传统,又表现出一种优美韵律和高超的技艺。成都人爱饮浓茶,这是一种紧压茶,味浓烈,清香久。浓茶经泡,一盅茶可以喝半天,有的人清晨喝到中午,临走还吩咐“幺师”:“把茶碗给我搁好,吃罢饭晌午我还来。”成都人口才好,脑子快,能言善辩,不论老友新知,一进茶馆皆是谈友,大事小事都能说个天方地圆,如云如雾。所以,“信息交流站”,是成都茶馆的第一项重要作用。
成都茶馆还有一项极特殊的功能,那便是调节社会纠纷,因此有人叫它“民间法院”。凡上茶馆调解纠纷者,由双方当事人出面,请当地有势力的保长、乡绅或袍哥大爷来“断案”,双方参加辩论的对手经过一番唇枪舌战之后,由调解人仲裁。所谓“一张桌子四只脚,说得脱来走得脱”。如果双方各有不是,则各付一半茶钱;如是一方理亏,则要认输赔礼,包付茶钱。 至于公道不公道,自有天知道。但它却说明成都人看待茶馆,起码是有茶的“公平”、“廉洁”内容。
成都不少茶馆是文人活动场所。据说,有些成都作家写作专到茶馆里,“闹中取静”,没有茶馆便没有灵感。在近代一些茶馆里,学生们可以吟诗、作画、谈心,比一般茶馆多了些风雅气氛。在另外一些茶馆里,你可以观赏到川剧、四川清音、说唱,还有木偶戏。这是民间文化活动场所。

更多推荐

茶馆,成都,四川,文化,茶铺,饮茶,茶碗,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