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是中国南宋诗人,生于公元1125.陆游生活的时代,是战乱和动荡的时代.少年时代饱尝流离失所的痛苦.他从小受到父亲强烈爱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渴望国家重建的品格.抗敌将士的艰苦生活和爱国热情,极大地开拓了他的诗歌境界,豪迈而悲壮也成为他一生诗歌创作的基调.
  作为一名杰出的诗人,陆游一生创作诗歌保存至今的有9300余首.这些诗中大多数都是与抗击侵略者的有关的.
陆游的诗歌不仅始终贯注着炽烈的爱国热情,而且同情当时人民的疾苦.忧国和忧民的思想在他的作品里交织在一起.
除了诗歌作品,陆游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这些作品有的记生活琐事,有的议论国计民生,有的叙述友人事迹,但都贯穿以爱国情感,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介绍时代背景,导入课文.
(一)193410月,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后来中央苏区失陷,他便在赣粤区开展游击战.19364月,陈毅到梅山地区检查工作.由于叛徒出
卖,遇上险情,又转回梅山.回到梅山时遇到敌人搜山,便暂时隐蔽在一个山沟里.敌人前后围山搜查达20余日才解围”.我们今天学的这三首诗就是作者在虑不得脱的情况下写的.
(二)《示儿》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
三、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一)初读全诗,了解诗歌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梅岭三章》小序部分.正音:莽(mǎng
2、自由朗读,运用工具书,解决字词.
(jīng)  (yán)    (jié)  (dāng)纸钱      (_uè)
3、学生朗读全文.此处导入可配乐朗读.(或听朗读带)
4、朗读指导:指名朗读,学生评析.
教师总结:点明朗读节奏为二二三拍,指出韵脚.
1)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要读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凛然正气.“意如何艰难要重读,要读出痛快淋漓之感.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后二句要扬起,要读出语重心长的殷殷之情.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前两句要读出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坚定信念,后一句要读出向往、欣慰、豪迈之情.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要读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壮烈情怀.
(二)、再读全诗,深入理解.(四个学生分别朗读全诗)
1、《梅岭三章》三首诗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这三首诗,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然后依时间顺序,从追忆往昔”“面对当日”“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从眼前回顾过去,从现实写到理想,一气贯注.
分析第一章: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精神?
学生讨论,明确:这首诗着重写陈毅身在必死险境,回忆艰难创业的征战过程,申明此生不见革命胜利,死后必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有似李清照《乌江》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意.
2)诗中哪些关键词语能体现诗人生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血战到的革命精神精神?
学生讨论.明确:一个字,体现革命领袖的号召力和声势的浩大.
一个字,把百战将军、十万部属的断头之恨、未竟之志,沉着痛快、笔力千钧地表现出来了.
3)诗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借代是用与事物有一定关系的名称来替代该事物的修辞方法.本文中有两处:诗中旌旗是旗帜的通称,部队都有作标志的旗帜,这里用标志部队的旌旗借指部队.“阎罗,影射反动势力的头领.
分析第二章: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学生讨论,明确:这首诗着重写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来告慰死者,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盼望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2)诗中哪些关键词语能体现诗人关心国家命运、盼望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学生讨论,明确:头悬国门,引用春秋吴将伍子骨的头悬东门典故,表达了死不瞑目、
据城门高处以观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捷报飞来当纸钱一句中,飞来描绘了轻快、欢快、翩然而至的状况.纸钱祭死者,带有中华民族的民俗特点和时代色彩.捷报当纸钱,活脱突现出将军豪迈爽朗的口吻,妙语天成,壮而不悲.
3)诗中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明确:借代、用典.诗中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烽烟,指代战争.“国门悬运用春秋时的典故,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他先劝吴王乘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未被采纳;后又劝吴王攻越,要他警惕越王勾践复仇,吴王听信谗言,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把我的眼珠挖出来挂在吴国的东门上,我要亲眼看着越国灭吴.”后来吴国果真被越灭了.陈毅用这个典故,表现的是自己关心革命、死不瞑目,要亲眼看着同志们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失败.
分析第三章: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学生讨论,明确:这首诗主要写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
之花必将盛开.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2)诗中哪些关键词语体现诗人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学生讨论,明确:投身二字,洋溢着一种积极、热情、主动献身、心无贰志的高风亮节.“应有涯,是对反动派挑起事端、引发战争、置人民于水火之中的诅咒,同时又是革命的预言家在预言:革命必定成功,人民一定会过上和平、安定、幸福的日子.引用《论语》《孟子》杀身以成仁舍生而取义的典故,表达了愿为信仰献出生命的豪情壮志.
3)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借喻、用典.诗中以血雨腥风借喻战争,与首章百战多,次章烽烟正十年对应而遇异其趣;又以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大众解放的美好前景,不胜向往、欣慰、豪迈之至.引用《论语》《孟子》杀身以成仁舍生而取义的典故,表达了愿为信仰献出生命的豪情壮志.
2、引入陆游《示儿》诗:
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明确:,同元知,本来就知道;,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明确:王师,指南宋军队;,平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祀祖宗.“,同勿;,你的,,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3)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
学生互相讨论,明确: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4)现在我们知道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
明确: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一件大事,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希望.
四、全班再次有感情地自由大声朗读四首诗歌.
五、课外作业.
(一)思考阅读练习·探究第三题.
(二)阅读《伴你学语文》中的相关资料,深入了解陈毅、陆游.
第二课时
一、导入示例.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梅岭三章》《示儿》两篇课文,今天我们进行对比学习.
二、全班有感情齐声朗读四首诗歌(营造气氛,以便过渡到拓展分析).
三、研读与赏析.
(一)读了这两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呢?
学生自由发言.归纳总结:《梅岭三章》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无限忠于革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展示了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崇高理想.《示儿》中陆游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表现了深厚真挚的爱国情感!
(二)两位诗人在诗中都表现了崇高的爱国情感,大家再仔细分析,他们之间有没有区别?
学法指导:陈毅与陆游作一下比较,说说两位在生死关头,态度上有什么异同?
1、陈毅素有一代儒将元帅诗人之美誉,这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陈毅一身正气、无私无畏,是一个驰骋疆场、叱咤风云的骁将,一个敢爱敢恨、胸怀坦荡的热血男儿.他那革命者的正气、军人的血性、男子汉的情怀熔铸成一篇篇荡气回肠的诗篇,给人以心灵的震颤、精神的鼓舞和人格的熏陶.“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梅岭三章》三首诗中无一丝一毫悲切伤感的情调,而是一派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慷慨豪壮之气,令人热血沸腾,斗志倍增.慷慨激越,笔墨酣畅,惊天地,泣鬼神,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鞠躬
尽瘁,死而不已的革命斗志,令人拍案叫绝.郭沫若读了这三篇绝唱,推崇备至:陈老总的一辈子,只有在他艰难困苦、九死一生的时候,才写出了这样的诗.这是真正用鲜血、用生命写出来的诗!诗如其人.”壮哉!
2、陆游一生呼喊北定中原,直到临终之时他还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南宋统治者向金人求得了暂时的安定后就纵情享乐,花天酒地,这更促使他念念不忘收复中原,为报仇雪耻,不管个人遭遇多么不幸,他始终为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担忧.《示儿》就是诗人临终绝笔图,此时的诗人僵卧在病榻之上,已奄奄一息,无力再睁开双眼,面对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不能收复:壮志未酬,未能再披戎装,亲自杀敌;对南宋政权偏安一隅,不思收复中原故土这一系列的悲愤,诗人表现出更多的是无奈!所以他只能把希望寄托于死后的将来:儿啊,家祭无忘告乃翁!悲哉!
()陆游和陈毅对死后的打算和要求有什么不同 ?
陈毅同志死而不已,要在阴间继续战斗并寄希望胜利的未来于革命同志这个可靠的伟大力量上,其诚实在撼人心魄;而陆游则死后就停止战斗,知万事为,只能黄泉饮悲,系希望于摇摇欲坠的南宋小朝廷,使读者感到心境悲凉.诗人境界高下,不言自明.再阅读文天
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认为,为国捐躯,要在青史上留名,让世人颂扬,而取义成仁是为了死后无愧.陈毅不同,他的目的则是让全人类都得到解放.理想境界的高低,有天壤之别.根本原因是:处在封建时代,陆、文只能达到那样的思想高度,难免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而陈毅同志则是二十世纪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之间当然不可同日而语.

更多推荐

革命,诗人,朗读,陆游,中原,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