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家乡扬州
瘦西湖位于江苏省扬州市西北部,因湖面瘦长,称“瘦西湖”。窈窕曲折的湖道,串以长堤春柳、四桥烟雨、徐园、小金山、吹台、五亭桥、白塔、二十四桥、玲珑花界、熙春台、望春楼、吟月茶楼、湖滨长廊、石壁流淙、静香书屋等两岸景点,俨然一幅天然秀美的国画长卷。湖面迂回曲折,迤逦伸展,仿佛神女的腰带,媚态动人。清朝时,康熙、乾隆二帝曾数次南巡扬州,当地的豪绅争相建园,遂得“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说。
瘦西湖全长4.3公里,游览面积30多公顷,有长堤、徐园、小金山、吹台、月观、五亭桥、凫庄、白塔等名胜。湖区利用桥、岛、堤、岸的划分,使狭长湖面形成层次分明、曲折多变的山水园林景观。
长堤在湖西岸,长数百米。堤边一株杨柳一棵桃,相间得宜,是赏春的好地方。“长堤春柳”是扬州二十四景之一。沿长堤走到尽头,便见一圆洞门,上书“徐园”二字。门内是一池清水,遍植荷花,池周点缀各种形态的山石,几株翠柳迎风飘舞,景色宜人。园内正厅叫“听鹂
馆”,构造精致,陈设古雅。正面有红木护墙板壁,屏风式样,每屏有清代山水瓷画5块,外复玻璃,工艺精美。小金山是湖中一小岛,原名长春岭,建于清代中叶。当时扬州豪绅为了打通瘦西湖至大明寺的水上通道,在瘦西湖之西北开挖了莲花埂新河,挖河的土堆成了一座小山,这就是今天的小金山。小金山四周环水,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山顶有“风亭”一座,是全园最高点。小金山西麓有一堤通入湖中,堤端为一方亭,名“吹台”。相传乾隆皇帝在这里钓过鱼,因而又叫钓鱼台。钓鱼台三面临水,各有圆门一孔。从钓鱼台前右侧看去,正中圆洞恰好收入“五亭桥”一景,左面圆洞正好收入“白塔”一景,俨然两张独幅画面,其借景手法之巧,令人钦佩。月观是临湖建筑的厅堂,四面皆为格扇,堂后是桂园。当8月桂花盛开之际,推窗赏月,清香四溢,天上水下两月同收眼底,此情此景,甚为动人。
五亭桥建造在瘦西湖上,好像湖的一根腰带。桥上建有五座亭子,故名五亭桥。这座很具特色的美丽的桥,已经成为扬州风景线的一个标志。五亭桥是清代扬州两淮盐运使为了迎接乾隆南巡,特雇请能工巧匠设计建造的。桥的造型典雅秀丽,黄瓦朱柱,配以白色栏杆,亭内彩绘藻井,富丽堂皇,具有南方建筑的特色。而桥下则是具有北方建筑特色的厚实桥墩,和谐地把南北方建筑艺术,把园林设计和桥梁工程结合起来。五亭桥有15个桥洞,
十五月圆之夜,每洞各衔一月,15个圆月倒悬水中,争相辉映,泛舟穿插洞间,别具情趣。凫庄在五亭桥东,是一深入湖中小岛,岛上有一临水建筑,远远看去,如浮在水上的鸭子。白塔距五亭桥不远,为砖石结构,共分三层,上置青铜鎏金塔顶,中层为完室,均作圆形;下层为台基,作正方形。整个造型是模仿北京北海公园喇嘛塔的形式构筑的。
在清秀婉曲的瘦西湖两岸,缀以熔南秀北雄于一炉的扬州古典园林群,形成移步换景、相互因借的山水长轴;名寺古刹和古城墙垣绵延相属,名胜古迹和历史遗存散布其间。风韵独具的自然风光和含蕴丰厚的人文景观相映生辉,是镶嵌在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篇二: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孟州市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它位于河南省的西北部,坐落在太行山南麓边上,南邻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东边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西边是蜿蜒起伏的丘陵。
我的家乡孟州市历史悠久,秦为河雍,汉置河阳,唐为孟州,明称孟县,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立孟州市。境内有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早在五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这里还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教育家韩愈的故里。
改革开放以来,我的家乡孟州市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城市建设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今天如果站在高处瞭望,你会看到那一座座高高矗立的楼房、一片片绿茵茵的绿化带,还有那一条条笔直的柏油马路。
这就是我的家乡孟州市,我爱这片养育我的沃土和让我幸福成长的家园。
篇三: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有一条沙河。那清清的河水日夜奔流不息,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
春天来了,河边的柳树突出嫩绿的新芽,小草从地里露出小脑袋。慢慢的,粉红的桃花也绽放在枝头。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在清澈的水面上自由的飞翔。小鸟站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好像在说:“春天美,春天好。"
炎日的夏天,小河的景色更美。两岸的河堤绿树成荫。休闲纳凉的人们三五成群的聚集在沙河两岸。傍晚的时候,爸爸还会带我到沙河里自由自在的畅游。那股高兴劲甭提了。
秋天,到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岸边的果子熟了,杨树脱下了绿装,一片片叶子落在沙河里,慢慢的向远处漂去。
秋去冬来,沙河并不寂寞。应这漫天飞舞的雪花,河里也不结冰,还是那样飞奔着,也不停息。像孩子在跑步一样。
更多推荐
亭桥,瘦西湖,扬州,建筑,湖面,孟州市,家乡,山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