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木雕
           
               
                    历史的脚步走过了无数风雨岁月,不知多少令人畅快或遗憾的印记随之泯灭。历史是无情的,但人类的智慧却灿烂永存。古人不仅以火与土的碰撞创造了陶瓷,还以金与木的斡旋创造了令人称赞的木雕艺术!时至今日,那些散落在乡野城镇的巧构砌筑、巧夺天工的木雕,依然在无声地讲述着先人们的生存故事。
住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之一。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曾说过:“人之不能无屋,犹体之不能无衣。“从天人洞穴、人工巢穴开始,经过数千年的努力,生活在华夏土地上的先人们,经过数千年的努力,生活在华夏土地上的先人们为自己创造了合理舒适、类型多样的生存居所,并且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林徽因曾经说:”中国建筑史东方醉显著地独立系统,渊源深远,而演进程序简纯,历代继承,线条不紊,而基本结构上又绝未因受外来影响致激起复杂变化者。“(林徽因著《林徽因讲建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页)尽管经历了各个朝代政
治、经济、信仰、风俗的变化以及民族的融合,但中国传统建筑始终保持着自己固有的营造布局模式与结构方法。从原始窝棚与原始阑干建筑开始,中国传统建筑始终没有完全脱离这种模式的技、艺之美。上述文化观念在中国建筑模式与结构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其中,建筑的”亲地“与”恋木“情节,是传统建筑较直接的物化表现。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选择农耕生存方式的民族之一,自古以来就注重与自然界的沟通与融合。相传,黄帝属土,土者,木之”母“也,土木相生不分。木材是有机的生命,这种”再生"的生命物质特性与人的生命特质相似,其形态不仅记录了宇宙生命发展的运动轨迹,木的温和、密度、柔韧、纹路、色泽、气味等性质特点还体现着某些生命的亲和力。漫长的生命时间,使人们对母的品质有了更深的认识,渐渐形成了对木的独特评价,或许传统建筑对木的选择就是这些特定的心理所致。由此也可以看出,传统建筑史理性与感性、技术与艺术、材料与结构之间的一种完美结合。
木对于建筑选材来说有许多优点,如:便于采集、可塑性强、利于加工、结构灵活、易于拼装、具有柔韧性、通透性等。当然,木也有缺陷,如:欠重实、缺刚硬、易碎坏、不长久、有吃寸的局限等。古人选择木材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未必不了解它的缺陷:但是偏偏选择了它,并且扬长避短,创造出了无数流传后世的建筑实体,创造了如飞檐、斗拱、隔
扇等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建筑构件,也为建筑雕刻提供了条件。建筑装饰木雕依附于建筑实体,紧紧结合木构架原则和各构件
           
               
                    的造型,根据建筑本身的特点来量才加工,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作为传统文化观念和民族心理的物化形式,木雕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念、审美趣味和风俗观念等,同时也成为体现民族文化心理和审美格调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国木雕在史前就已出现,在距今6000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曾出土过诸多木雕器物。如在龙盘城夏商古墓中就发现有木质的饕餮纹与云雷纹雕花。战国时期手工业发达,木雕工艺又有所发展。在战国墓葬中曾出土有守墓神与联尾兽木雕,人殉在当时被大量造型简练、形体概括的木俑所代替,喝多器物附件上也装饰有造型生动的动物木雕。秦汉时期所雕刻的人物、动物、造型简洁、粗朴浑厚、形神兼备,木雕已经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到唐宋时,木雕开始向写实方向发展,题材也日趋广泛,有人物、鸟兽、仙佛
等。明清时期,木雕又有广泛的发展,建筑木雕、观赏性木俑、民间实用器具上的木雕水平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并出现了江浙、两广、苏杭、徽州、晋中等众多木雕集中的地区。
考古挖掘表面,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木雕在建筑中就已出现。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现在见到的建筑装饰木雕主要集中在明清两代。明清时期不仅宫殿建筑重实木雕,寺庙、旅社、民居等也都盛行木雕装饰。雕刻题材以人物故事,花鸟图案为主祥禽瑞兽也十分多见。明代建筑木雕装饰有较突出的成就,如明永乐年间重建的福建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在殿檐斗拱上雕刻有飞天伎乐二十四身,工艺细致,气氛祥和,整个佛殿笙歌飞舞,光彩夺目。明正统九年建造的北京智化寺如来殿叠斗式藻井,以龙纹为中心,周边雕刻有细致的卷草纹图案,整个殿堂显得高贵华丽、辉煌灿烂。清代建筑装饰木雕更为普遍,居室、祠堂、会馆、门楼、戏台、寺庙等都是能工巧匠施展木雕技艺的场所。清代装饰木雕几乎遍及建筑的藻井、梁枋、斗拱、檐柱、门窗等各个构件,题材更为多样,工艺也更为精湛。现保存完好的山西中部、浙江东阳、广东潮州、古代徽州以及苏杭等地的传统荐椎中,都有明清时代大量精美的装饰木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经济、伦理、信仰以及风俗等因素的影响,传统建筑木雕到明清时代达到了鼎盛。
建筑装饰木雕一般分为大木雕刻和小木雕刻两类。大木雕刻主要是指梁、枋、斗拱等构件上的装饰雕刻:小木雕刻则是指包括家具在内的细木工装饰雕刻。传统建筑以木为材,强调构架的组合方式,使每一个部位都成为雕刻的场所。无论是梁、枋、柱等大构件还是天棚、栏杆、门窗等,甚
           
               
                    至门簪、牙子等小部件,都有雕刻装饰由于各木构件位置、功能、形状的差异,雕刻手法与题材内容也有所不同。一般说来,根据不同部位的形制和功能都有较常见的雕刻内柔和方法。梁是木构建筑中与立柱垂直相连的横跨构件,它承担着上架木结构及屋面的全部重量,是建筑构架中最重要的构件。柱是建筑中最主要的构件之一,它几乎垂直承受着上部所有的荷重,柱有圆柱和方柱等,都由原木加工而成。
考虑到这些构件承重的原因,装饰雕刻一般多采用浮雕或线雕工艺,枋则少量或小面积地使用镂空雕。常见的题材内容是仙花芝草、祥禽瑞兽、人物、如意纹、云头纹等。斗拱是
传统建筑结构的关键,它是建筑中位于屋檐下柱顶与枋之间,以卯结构交错叠加而成的上大下小的构件。在室内梁、枋之间也常用,具有分散梁架过于集中的重载和承挑外部屋檐荷重的功能。斗拱部位的雕刻多以半圆雕、镂雕为主,也常有彩绘装饰。
雀替与撑拱是檐下梁、枋、柱部位的构件。雀替有多种形式,如在跨度较小的两柱之间有对接起来的骑马雀替:园林、居民廊下有精美、玲珑的透空花牙子雀替:大式作法建筑中在梁与随梁枋之间有隔架斗拱雀替等。撑拱,在江浙一带俗称“牛腿”,它是在檐柱外侧倾向支撑挑檐的构架。
雕刻也颇为细致繁杂。雀替与撑拱的装饰雕刻主要以花鸟草虫、祥禽瑞兽、祥瑞宝器、人物以及吉祥符号等为题材,雕刻手法多样。隔扇是古代建筑应用较为广泛的细木作,也是最能体现南方园林建筑特色的部分。隔扇的装饰雕刻主要集中在格心、涤环板以及裙板部位。采用各种浮雕,浅雕、镂空雕工艺,题材包括人物故事、动物花卉、祥瑞宝器以及符号化的装饰纹样等。
木雕艺术对于木材的要求很高。古代遗留的木雕、如家具、陈设观赏用品、佛教用品以及规模性质较大的建筑木雕,材料的首选大都是质地较硬的名贵木材。包括紫檀、樟木、花
梨木、红木、楠木、黄杨木等。紫檀,也成“青龙木”,切面呈棕紫色,坚硬细致,深沉古雅,是木雕的珍贵木材。樟木,也叫香樟,分黄樟、红樟、灰白樟、乌肚樟四种。尤以黄樟最适合木雕,木质坚韧细腻,纹理清晰,不变形,不虫蛀,也是木雕的好材料。花梨木,俗称“黄花梨”,与紫檀相似,色似琥珀,现已不多见。红木,质地坚硬,纹理细密,适合做家具小件。楠木,分水楠木、香楠,金丝楠三种,尤以金丝楠最为名贵,木质坚硬、不虫蛀、不易腐蚀。黄杨木,也称“瓜子黄杨”,木质坚硬细密,色泽纯正。在古代建筑用料中,这些木材也能见到,如在镇江古城的
           
               
                    古建筑群就曾用过大量的紫檀。由于建筑中使用的木材体量较大,上述木材较为稀有,且生长缓慢,所以在建筑中并不普遍采用。建筑木材一般根据不同的位置用料,同时也考虑装饰雕刻的需要。当然,最为常见的传统建筑用材主要是影杂木以及木质略松的木材,如榆木,柞木、楸木、红松、椴木、杉木等,既符合建筑的力学要求,又易于做建筑中的木雕装饰。
传统木雕技术早在《周礼·考工记》中就有记载。宋人李诫的《营造法式》按雕刻技术把木雕分为混雕、线雕、隐雕、剔雕和透雕五种。混雕即圆雕,是一种完全立体的雕刻,一般无背景,有完整的体积,可以从各个角度欣赏,题材多取人物、动物等。浅雕是一种线刻技术,是“就地随刃雕压出花纹者”,接近于绘画的白描效果,清淡雅静,有时与彩绘结合使用。隐雕也剔雕相似,都属于浮雕,强调起伏感与层次感。透雕也称镂空雕,是将纹饰图案以外的部分去掉,塑造出空间穿透效果的雕刻手法:这种工艺雕刻具有通透性和空间多变的形象,所雕纹饰玲珑剔透。明清时代的雕刻比宋代更加细致繁琐,所采用的雕刻形式除了上述技法,还有“采地雕”和“透雕”,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贴雕和嵌雕工艺。采地雕、即“剔地起凸”雕法,又称落地雕刻,它所呈现出的花纹用薄板制出来,并进行细致的雕刻加工,然后用胶贴在平板上。贴雕比采地雕平整,并且可以使用不同的木材,体现不同的材料质感。嵌雕工艺有两种方式,一是在凸起的画面上另外镶嵌更加突出的雕饰,如在龙凤图案中,另外镶嵌龙头,风头以及凤翅等;二是先雕刻出花卉、人物等形象的凹槽,在凹槽内镶嵌如象牙、珊瑚、玉石等不同质地的材料,使雕刻显得富丽华贵。人们通常概括地将木雕分为圆雕、浮雕、镂空雕以及镶嵌雕等技法。浮雕又分浅浮雕(平雕)和深浮雕(高浮雕)两类。镂空雕有单位纹饰雕刻和双面纹饰雕刻两种。
随着雕刻技法的细致个熟练,木雕的工具也逐渐细致多样。艺人们制造了各种规格的刀具和辅助工具,因用途的不同,形状、名称也不同,有平凿、三角凿、正口凿、反口凿、雕刀等。传统建筑木雕有严格的工艺流程,首先是取材选料,这一步很关键,它受建筑结构的制约,决定了雕刻的风格和形式,这要由经验丰富的艺人根据建筑用料进行选择。选好的木材进行脱水处理后,要进行粗胚雕、细胚雕、修光等加工,进行雕刻时,先要放样、打轮廓线;随后进行脱地、分层次、分块面。最后进行细胚雕、打磨、细部雕刻等,雕刻完成后还要上色或上漆,整个过程多达十几道工序,时
           
               
                    间也因雕刻的精细程度而异。
传统建筑木雕因地理环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以及材料工艺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体系。从大的地域来看,北方主要集中在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山西中部、北京、天津,及陕西、河南、河北、山东的部分地区。
北方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木雕要数北京的皇家宫殿和山西的晋中大院。南方则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的江浙、皖南、两湖、以及东南沿海的福建、两广等地。江浙一带,有大量清新多变的园林庭院,是南方比较典型的宅居代表。古徽州地区居民也是具有影响和代表的建筑流派,其中的装饰木雕十分普遍。浙江东阳和广东潮州也是建筑装饰木雕较集中,成规模的地区。
晋中建筑木雕主要集中在山西中部地区的灵石、太古、平温等地。这些地方不仅有完整的村落宅院,也延续了独特的晋商文化和传统习俗,具有代表性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结构布局严谨,等级有序,装饰有丰富的木雕。另外,宗祠、戏台、庙宇、门楼等建筑的斗拱、雀替、桂落、梁枋、廊檐柱以及窗格等都有木雕装饰。晋中大院的建筑木雕因独特的文化与习俗,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晋中地区受儒家文化影响,主要以荣华富贵,一举及第、清高雅儒、五德俱全等内容作为装饰木雕的题材。常见的纹样有祥禽瑞兽、花鸟鱼虫、祥瑞宝器等。雕刻工艺采用圆雕、半圆雕、高浮雕、阴线雕、镂空雕等多种技法。山西建筑木雕整体浑厚朴实,但由于吸收了江南园林建筑的某些特色,又兼具“纤细繁密”的特征。晋中木雕与建筑结合,使木雕艺术有了更大的气魄,也使建筑更为艺术化。

更多推荐

建筑,木雕,雕刻,装饰,传统,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