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见!史上最全的古琴知识,建议收藏
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雅⼠修⾝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乐品格寄寓了⽂⼈凌风傲⾻、超凡脱俗的处世⼼态,⽽在⾳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位。
古琴造型优美,常见的为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灵机式、蕉叶式、神农式等。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有所区分。
结构
琴⼀般长约三尺六⼨五(约120—125公分左右),象征⼀年三百六⼗五天(⼀说象周天365度)。⼀般宽约六⼨(20公分左右)。⼀般厚约⼆⼨(6公分左右)。琴体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别像征天地。整体形状依凤⾝形⽽制成,其全⾝与凤⾝相应(也可说与⼈⾝相应),有头、颈、肩、腰、尾、⾜。
琴⾯
为能充分振动,⾯板⼀般多⽤桐⽊、杉⽊等松质⽊料制成。向内外侧呈⽡弧形,与底板胶合⽽成琴。古琴的周⾝髹以⽣漆与⿅⾓霜粉屑(或⽡灰)调和的底胎,⼲透磨平后多次擦拭⽣漆⽽成。琴⾯⽊材须选料精良,纹理梳直匀称。若能觅得古桐⽊、古庙⼤梁悬钟之⽊,或古代棺廓⽼⽊更佳。琴⾯内腹斫成膛腔,在龙池、风沼处留有微微隆起的纳⾳。⼀般常见设有两根⾳柱(天柱、地柱)连接着⾯板底板,传导振动。
琴弦
琴⾯从外向内由粗及细缚弦七根,古时琴弦⽤丝质制成,今多⽤钢弦。如果弦绕⾄雁⾜时圈数不多,就需要使⽤其它牢固的线接续增加弦的稳定。
⼀弦外侧的⾯板上嵌有⼗三个圆点的标志,称为徽。徽多⽤螺钿制成,考究者也有⽤⾦、银、⽟、⽯等质地的材料精制⽽成。徽的点位实为弦的泛⾳振动节点,⾃然⽽成,其⾳律为纯律。在按⾳弹奏时则作为按⾳⾳准的参考。
岳⼭
在琴⾯右侧头部8-10厘⽶处横嵌的⼀条硬⽊,称为岳⼭。⽤硬制⽊制成。蝇头及蝇头的打结
⽤弦头的⼀端绕结⽽成,并位于岳⼭顶端系连绒扣的弦结,称为蝇头。因两⼩圈形如蝇头⽽得名。打
结时不宜过⼤过⼩以求美观。
绒扣及绒扣的搓捻系结
连接蝇头与轸⼦的丝绞称为绒扣,绒⼝⼀般⽤稍粗的真丝丝线搓绞⽽成,具体⽅法法:择12-14根50
厘⽶左右或更长的单股丝线,固定⼀端(在⽆任何帮助的情况下,可⽤⽛齿咬住⼀端),双⼿掌⼼相对,左⼿向上、右⼿向下搓捻丝线的另⼀端。待丝绳起疙瘩后,⼀⼿捏紧搓捻的⼀端,另⼀⼿将疙瘩揉匀,再将丝绳对折合拢,顺势搓紧丝绳,形成⾃然的绳绞,尾部打结以防松散。
绒扣与轸⼦的系结有两种⽅法,⼀种为传统穿结法:绒扣头从轸⼦尾孔穿⼊,从侧孔穿出绕颈项⼀圈,再从露于颈部的绒扣底下穿⼈侧孔,由顶孔穿出。此法便于在轸⼦的尾端绒扣上续系琴穗等挂件饰品。因此,单绒扣长度不得短于50厘⽶(单根丝线则须长于100厘⽶以上)。另⼀种⽅法较为简便,称为简易穿结法:即当绒扣头从侧孔穿⼈并穿出顶孔后,绒扣尾端绕轸⼦颈部⼀圃,再从颈部露出的绒扣底下拽出。其长度不得
短于20厘⽶(单根丝线则须长于40厘⽶以上)。
在蝇头打结和绒扣系结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琴弦打结蝇头的⼀端约有6-7厘⽶长、由丝包缠的部分,这部分切忌漏出结外,以免影响琴弦的充分振动(剩余的端头部分待打好蝇头结后剪去)。上好弦的蝇头应置于岳⼭顶上的中部,不可向左超出岳⼭,否则⾳⾊必然⽊讷。也不可过于向右低垂,以免影响弦⾳的升⾼。其关键在于轸颈部绒扣的调节,绒扣头部的长短适度,及对绒扣绳绞伸缩弹性的估计。
常见多⽤梓⽊、塞⽊等硬质⽊料制成,起反射⾳响的作⽤。基本上呈平⾯形(也有与⾯板胶合的⼀⾯斫成向上微凹状)
龙池、风沼
底板的中部和尾部,各有⼀个⼤⼩不⼀的长⽅形或圆形的洞孔,中部⼤的称龙池,尾部⼩的称风沼。
雁⾜
在龙池与凤沼之间近风沼(约琴⾯的九徽)处,有两只⽀撑琴体和系缚琴弦的脚,称为雁⾜。因须承重
⼒,雁⾜都⽤坚实⽊料制成,因系琴弦故与底板的锲缝必须严密牢固。
轸⼦、轸池、护轸。
轸⼦系绒扣调节琴弦松紧长度、改变⾳⾼之⽤。多⽤红⽊紫檀等坚韧耐磨的⽊料制成。中⼼头尾穿通,
颈部旁侧有⼀斜孔与中⼼孔相通,侧孔斜向顶端。考究者孔⼝呈钝状,顶部孔端微微向中⼼凹陷。底板上储放轸⼦的浅平凹巢,称为轸池。底板琴头两侧向下垂凸的部位称为护轸,保护轸⼦免受外⼒碰击。
断纹
指琴表⾯上因长年风化和弹奏时的震动所形成的各种断痕。断纹的种类很多,主要有梅花断、⽜⽑断、蛇腹断、冰纹断、流⽔断、龙鳞断等。⼀般来说,琴不过百年不出断纹,⽽随年代久远程度不同,断纹也不尽相同,是鉴藏古琴的主要依据之⼀。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外合五⾳,宫、商、⾓、徵、⽻。后来⽂王囚于羑⾥,思念其⼦伯⾢考,加弦⼀根,是为⽂弦;武王伐纣,加弦⼀根,是为武弦。合称⽂武七弦琴。《琴当序》中记载:”伏羲之琴,⼀弦,长七尺⼆⼨。”桓谭《新论》中记载:“神农之琴以纯丝为弦,刻桐⽊为琴.传说舜定琴为5弦,⽂王增⼀弦,武王伐纣⼜增⼀弦为七弦。曾侯⼄墓出⼟的据说是10弦琴。听说古时还有32弦琴。
“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以架弦的硬⽊,称为“岳⼭”,⼜称“临岳”,是琴的最⾼部分。琴底部有⼤⼩两个⾳槽,位于中部较⼤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的称为“凤沼”。这叫上⼭下泽,⼜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岳⼭边靠额⼀侧镶有⼀条硬⽊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个⽤以调弦的“琴轸”。琴头的侧端,⼜有“凤眼”和“护轸”。⾃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龙龈”,⽤以架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称“焦尾”。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龙龈,转向琴底的⼀对“雁⾜”,象征七星。琴腹内,头部⼜有两个暗槽,⼀名“⾆⽳”,⼀名“⾳池”,⼀名“纳⾳”尾部⼀般也有⼀个暗槽,称为“韵沼”。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个“纳⾳”。龙池纳⾳靠头⼀侧有“天柱”,靠尾⼀侧有“地柱”。使发声之时,“声欲出⽽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由于琴有“品”(柱)
或“码⼦”,⾮常便于灵活弹奏,⼜具有有效琴弦特别长,琴弦震幅⼤,余⾳绵长不绝等特点,所以才有其独特的⾛⼿⾳。
就构造⽽⾳,琴的各部分结构⼗分合理。其体积不⼤不⼩,既便于携带,⼜⽅正雅致。有⼼品琴,其形已⾜以使⼈⼼怡。从琴各部分的命名亦可著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琴前⼴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宫、商、⾓、徵、⽻五根弦象征君、⾂、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后来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称为⽂、武⼆弦象征君⾂之合恩。⼗⼆徽分别象征⼗⼆⽉,⽽居中最⼤之徽代表君象征闰⽉。古琴有泛⾳、散⾳和按⾳三种⾳⾊,泛⾳法天,散⾳法地,按⾳法⼈,分别象征天、地、⼈之和合。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实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所重视的和合性。因为礼的作⽤是为了保障个体,使个性有所发挥,乐以同和,其作⽤是与群体谐协。礼乐之同时并⽤可使个体和群体之间能互相调剂,形成⼈与⼈之间平和⽽合理的⽣活。所以礼乐这两套表⾯相反的技艺的推⾏,实为求达到相辅相成的和合性的⽬的。⽽从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的社会秩序、等级的名称来著,可见其制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伦的深意。
定弦
古琴调式有35种,按五声⾳阶定弦,⾳域有四个⼋度零⼀个⼤⼆度。在弹弦乐器中,古琴是⼀种较独特的乐器,琴⾯为指板,没有柱和品。演奏时,将琴横置于桌上,右⼿投弹琴弦,左⼿按弦取⾳,完全依靠琴徽标记(不限定在13个徽位上,很多的⾳是在徽与徽之间),⾳准上要求极为严格。
空弦的⾳⾼不固定,要根据演奏的乐曲⽽定,古琴定调复杂,调式有35种之多。琴弦最低的⼀条空弦⾳为⼤字组C⾳,定弦由第⼀弦⾄第七弦依次按五声⾳阶排列,分别为C、D、F、G、A、c、d。古琴⾳域宽⼴,由C—d3,共有四个⼋度零⼀个⼤⼆度。
古琴表现⼒特别丰富,运⽤不同的弹奏⼿法,可以发挥出很多艺术表现的特⾊,它的散
⾳(空弦⾳)嘹亮、浑厚,宏如铜钟;泛⾳透明如珠,丰富多采,由于⾳区不同⽽有异。⾼⾳区轻清松脆,有如风中铃铎;中⾳区明亮铿锵,犹如敲击⽟磬。按⾳发⾳坚实,也叫“实⾳”,各⾳区的⾳⾊也不同,低⾳区浑厚有⼒,中⾳区宏实宽润,⾼⾳区尖脆纤细。按⾳中的各种滑⾳,柔和如歌,也具有深刻细致的表现⼒。
七弦论考
⼀弦属⼟为宫。⼟星分旺四季。弦最⼤。⽤⼋⼗⼀丝。声沉重⽽尊。故⽈为君。
⼆弦属⾦为商。⾦星应秋之节。次于宫。弦⽤七⼗⼆丝。能决断。故⽈为⾂。
三弦属⽊为⾓。⽊星应春之节。弦⽤六⼗四丝。为之触地出。故⽈为民。居在君⾂之下为卑。
故三弦下⼋为此也。
四弦属⽕为徵。⽕星应夏之节。弦⽤五⼗四丝。万物成美。故⽈为之事。
五弦属⽔为⽻。⽔星应冬之节。弦⽤四⼗⼋丝。聚集清物之相。故⽈为之物。
六弦⽂声主少宫。⽂星柔以应刚。乃⽂王之所加也。

更多推荐

琴弦,绒扣,称为,蝇头,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