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吆喝/喝彩 鲜腴/屡见不鲜 舐犊情深/穷兵黩武
B.踌躇/踟蹰 蹒跚/瞒天过海 重峦叠嶂/喋喋不休
C.斟酌/着色 顽强/强词夺理 摩肩接踵/德高望重
D.辟邪/辟谣 差事/差之毫厘 塞翁失马/敷衍塞责
3、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二项是 ( )
A.虽然敌人来势凶猛,简直锐不可当,但我军顽强战斗,终于击溃了敌人的疯狂进攻。
B.下岗后,她开了一个小饭馆,整日兢兢业业,惨淡经营,收入还算不错。
C.这一别具匠心的设计,赢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
D.最近几年,各种各样的电脑学习班越来越多,简直到了汗牛充栋的程度。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老年人发生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是由劳累、用脑过度、精神紧张、食盐过多等造成的。
B.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教育。
C.每天傍晚时分,身体瘦弱的张教授的父亲,总喜欢在这条幽静的小道上散步。
D.在信息时代,一个人是否具有快速阅读能力决定着一个人成就的大小。
5、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来访者一边与他握手,一边深感疑惑和惊讶。什么?就这么个侏儒。
B.我们在一种独特的专心景况中过日子,像是在梦里一样。
C.清国留学生头顶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D.着舰指挥员从容地走上甲板指挥平台。“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
6、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
正因如此,这一传播手段迅速被社会各界广泛运用。
微博之所以如此受公众关注和追逐,是因为“沉默得大多数”再微博上找到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任何受过教育的人,都能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表达自己的酸甜苦辣,展示自己的“名言警句”。
微博没有任何门槛,无需任何包装,只要想说,就可以通过微博说出来。
A.②④①③ B.④③ ②① C.③②④① D.①③④②
7、默写
①风声一何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桢《赠从弟(其二)》)
②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③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⑦《野望》中抒发作者孤独抑郁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甲)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出自《周亚夫军细柳》)
(乙)
魏征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征神色不移,上亦为之敛威。上尝得
佳鹞,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不已,鹞竟死怀中。
(选自《魏征与唐太宗》)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军霸上 ②上自劳军 ③已而之细柳军
④军士吏被甲 ⑤善回人主意 ⑥上尝得佳鹞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②征奏事不已,鹞竟死怀中。
3.(甲)文中的周亚夫和(乙)文中的魏征都深得皇帝器重。结合两文的内容看,周亚夫得到皇帝器重是因为_______;魏征得到皇帝器重是因为_______。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主要记叙汉文帝到周亚夫的细柳营慰问军士的事。
B.(甲)文文帝在慰问过程中,在棘门军那里,可以直驰入,而在细柳军那里却“不得驱驰”,两相对比,突出细柳军军纪严明,令人对其统帅顿生敬意。
C.(甲)文的周亚夫和(乙)文的魏征都能言善辩,深得皇帝器重。
D.(甲)(乙)两文中的皇帝都是深明大义、胸怀宽广的人。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1、丝路“糖史”
①中国人食用及制作蔗糖的历史十分悠久,其发展历程同陆上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②甘蔗原产热带,公元前传播、种植于印度及南洋地区。先秦时期中国南方就已开始种植及食用甘蔗,常见的食用方法为生啖或榨取“柘(zhè)浆”直接饮用。后来,人们也尝试对蔗浆粗加工,即以曝晒煎煮去掉蔗浆中的部分水分,制成浓度较高的“蔗饧(táng)”。“蔗饧”乃
是一种稠厚的糖浆,若是进一步冷凝,可以固结为赤褐色的糖块,因其形色似石,味甜如蜜,得名“石蜜”。不过,这种粗制糖块水分含量大,极易溶解,不易运输。而在不产甘蔗的北方,人们要想品尝石蜜的滋味,就得依靠沿丝绸之路远道而来的外国使团和西域胡商。他们带来的“西极石蜜”产于西域,因经过高超的脱水处理而呈干燥的饼块状,不但易携带,易储存,而且滋味品质都优于南方粗制的蔗饧。
③公元661年,唐高宗命人从印度请来10位制糖专家,利用印度的“竹甑(zèng)法”制出了颜色较浅亮的精沙粒糖“煞割令”。自此,天竺制糖法在中华神州落地生根,而印度的制糖技术也在新的环境、新的理念下获得富有想象力的改进与完善,为中国在世界蔗糖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④北宋时期,四川一带的匠人凭借“窨制法”,造出了一种异常细腻、净白、美味的结晶糖霜。苏轼有诗云“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黄庭坚也以“我舌犹能及鼻尖”的俏皮诗句,极言糖霜的美味。
⑤到了南宋绍兴年间,随着甘蔗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制作技术的推广,糖霜在满足南方本地用糖需求的同时尚有富余。于是,产于南方的糖霜不但乘船北上,而且也漂洋过海,向南
销往占城、真腊、三佛齐、单马令等南洋国家,甚至到达波斯、罗马等地。“中国糖”由此开始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
⑥元朝崛起后,中外文化交流达到新的高峰。一些阿拉伯制糖人来到中国,将他们较为先进的“树灰炼糖法”传授给了福州糖工,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白糖的质量。《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福州人能大量炼制“非常白的糖”。这种大规模、高效率的白糖生产,对于提升中国糖的国际竞争力、激发进一步技术革新,是很有帮助的。
⑦到了明清时期,中国人在以往制糖技术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发明出“黄泥水淋脱色法”,生产出洁白如雪、颗粒晶莹的精制蔗糖,其中最为雪白细腻的被称为“西洋糖”。此时中国人已凭借手工脱色技术,在世界蔗糖生产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角色是输出而非输入。“西洋糖”出口的目的地也较以往更多,航线距离更长,不仅包含占城、暹罗等“老主顾”,还覆盖了日本、波斯湾及欧洲多个国家。
⑧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制造的白糖与脱色技术在明代传入印度孟加拉,此后在印地语、孟加拉语等几种印度语言中,白糖均被称为“继尼(cī nī)”,意为“中国的”。“继尼”与唐代的“西极石蜜”“煞割令”遥相呼应,分别在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上,见证了千百年来中外各国因蔗
糖结下的缘分,以及彼此间互通有无、愿结友好的恒久心意;也见证了中国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中国古人于蔗糖制作历程中展现出的开阔胸怀与精进精神,在古老丝路重焕新生的今天,仍可成为烛照文化传承的一盏明灯。
更多推荐
中国,蔗糖,印度,技术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