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坊七巷印象
作者:沈海滨
来源:《文化交流》2011年第11期
作者:沈海滨
来源:《文化交流》2011年第11期
趁着国庆放假七天,我第二次走进了“三坊七巷”。第一次是走马观花,第二次可是细细观赏,当然是受益匪浅、记忆深刻了。
三坊七巷是福州市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向西三片称“坊”,向东七条称“巷”,自北而南依次为: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此街区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三坊七巷-朱紫坊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总占地面积38.35公顷,它基本保留了唐宋的坊巷格局,保存较好的明清古建筑计159座,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
三坊中,衣锦坊与文儒坊的牌坊还在,光禄坊已扩建成了光禄路,旧迹不存。七巷中,杨桥巷在民国时修建成了马路,成了杨桥路,巷貌早已不在;郎官巷与塔巷还保留着石板路,靠南后街一端还保留着牌坊牌柱,塔巷的坊门上还有一小塔;黄巷、安民巷、宫巷都没有坊门,只是用牌子指明巷口;吉庇巷也在民国初期扩建成吉庇路,与光禄路相通,路两边
商店林立。三坊七巷虽然失去了它们原有的韵味,但观者还是可以充分感受到我国唐宋和明清时代的建筑格局和文化气息。
一到南后街,我就钻进了小巷和老坊中。清晨的巷坊,人迹稀少,小巷显得十分宁静。那些白色的土墙,墙顶的翘角,斗拱撑起的屋檐,展示出它们作为明清古建筑而遗留下的风格。因年代久远的缘故,小巷都显得有些破旧,脱漆陈旧的红木板门大多还重门紧闭。有时咿呀一声,门开了,出来一个耄耋老妇人,弯腰在门口洗刷盆盂,那情景,让人宛若置身远逝的朝代。小巷里名人故居很多,有文儒坊47号的陈承裘故居、衣锦坊冼银营2—3号的郑孝胥故居、杨桥路68号的林觉民故居、郎官巷的严复故居、宫巷26号的沈葆桢故居等等。但这些故居大多木门深锁,只在门口挂了面牌子,写着“某某故居”,使人不敢探头寻访。大多的小巷都已不单纯是古民居了,现代的店铺、住房夹杂其中。但是,当我从衣锦坊穿过到文儒坊时,一条叫闽山巷的小巷却让人感受到了这古建筑十足的韵味。
更多推荐
小巷,三坊七巷,保留,格局,建筑,文化,福州市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