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作家具,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中国传统红⽊家具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以地⽅风格为脉络,在明清时期形成了⼴作、京作和苏作三分天下的局⾯。
其中,以苏作家具最为历史深远,传统丰厚。苏作红⽊家具造型⽂雅端秀,⽤材⽆多,惜料如⾦,精雕细作,在家具上多装饰有⽵纹、梅花、⼏何纹、古⽟纹图案,具有典型的江南⽂⼈的特征。
⼀、苏作家具的历史渊源
苏作红⽊家具的历史渊源实在是久远,上溯到明清两代,⼀般认为宋元以前其发展历程是民族⼤融合的产物。在明代时,尚⽆流派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江苏省的苏州家具制作名望越来越⾼,这时候不论是皇宫⾥⽤的家具,还是官邸私宅⽤的家具,都从这⾥源源不断地流向四⾯⼋⽅,⼈们冠以“苏式”的称谓。换句话说,名扬中外的明式家具,即以苏式家具为主。形成了以苏州为中⼼的明式家具产区,主要是指以苏州、⽆锡、常熟、南通、杭州、南京等为中⼼的⼴⼤江南地区和制作的红⽊家具。
苏州地区由于依傍运河,⼜受太湖流域发达的乡镇经济和家庭⼿⼯业的影响,成为清代东南经济重镇。康熙年间,苏州城内有布商76家,⾦镇和⾦珠铺近80家,⽽⽊商达到了130多家,可见苏州红⽊家具⾏业的兴旺。
苏作家具形成较早,举世闻名的明式家具,即以苏作家具为主。苏作家具从⼗五世纪中叶开始产⽣,⼀直发展到⼗九世纪。从明代起,江苏省苏州、扬州和松江⼀带就以制作硬⽊家具著称,在清代时家具制作⼯艺⼤体保持明式家具特点,清代称为“苏作”,或“苏式”。在⽤料⽅⾯,苏作家具⽤料合理节俭,重在凿磨,⼯于⽤榫,善于将⼩料拼成⼤的部件。⼤件家具有硬⽊攒框,以⽩⽊髹漆为⾯⼼,装饰纹样以传统为主。
明清时期的苏州等地,专门从事⼩件制作的作坊很多,艺⼈辈出,《吴县志》记载:这些艺⼈的⼿艺
是“明朝⼀代的绝妙技”。做“⼩件”需要相当⾼的技艺,在做苏式家具的过程中,⼀些⼯匠便发挥了这⽅⾯的优势。他们巧妙地利⽤各种⼩料,精确计算,最后使之成型。在苏式家具中常见这种⼯艺⼿法制作有架格的栏杆和各种围⼦、椅背等。⽤这种⽅法制作的家具不仅科学美观,⽽且也是最经济的。
苏作家具历史悠久,名扬中外的明式家具即以苏作家具为主。苏式家具在⽤料⽅⾯以俊秀著称。由于硬质⽊材来之不易,在制作每⼀件家具前,要对每⼀块⽊料进⾏反复观察、衡量、精打细算,尽可能把⽊质纹理整洁美丽的部位⽤在表⾯上。不经过深思熟虑,绝不轻易动⼿。
苏作家具⾄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它以造型优美、线条流畅、⽤料结构合理、⽐例尺⼨适度等特点和朴素⼤⽅的风格博得了世⼈的赞赏。从古⾄今,⽆论是达官贵⼈,还是⽂⼈雅⼠,都毫不吝惜对苏作家具的喜爱。
⼆、苏作特点:惜⽊如⾦的“抠门”式精致
提及苏作红⽊,红⽊⾏业的⼈都善意地笑其“抠门”,⽽正是这种惜⽊如⾦的抠门,造就了苏作红⽊独特⽽精巧的制作⼯艺。
历史上,⽆论是黄花梨、紫檀还是红酸枝,⽆论是漂洋过海,还是从内陆跋涉⽽来,苏州都并⾮其第⼀归宿。这些珍贵的材料或进贡朝廷,或在⼴州被⼤量消耗,最后达到苏州的只是很⼩⼀部分。
通常所见苏作椅⼦,除主要承重构件外,多⽤碎料攒成。⼀些椅⾯下的⽛条也较窄较薄,座⾯边框也不宽,中间不⽤板⼼⽽⽤席,节省不少⽊料。椅⼦的靠背扶⼿,多采⽤拐⼦纹装饰。这种纹饰⽤不着⼤料,甚⾄连拇指⼤⼩的⽊块都可以派到⽤场,⾜见⽤料之节俭。
由于受到⽊材资源的限制,苏作家具制作历来惜⽊如⾦,注重精打细算,这也促进了苏作家具⼯艺的不断精进。中国古代绘画书法中有“惜墨如⾦”之说,苏作家具也可以说做到了“惜⽊如⾦”的境界。如⼤件器具往往采⽤包镶⼿法,杂⽊为⾻,外贴优质硬⽊薄板;⼩件器具更是精⼼琢磨,⼩块碎料拼接的构件常见,虽然技术要求较⾼,且费⼯费时,但都能保持美观,天⾐⽆缝,其近乎⿁斧神⼯的⼯艺技巧,令⼈叹为观⽌。
三、苏作的艺术魅⼒:清雅⼤⽅
苏作家具格调清雅⼤⽅、简练,造型优美,线条流畅,⽐例适度,精于⽤材。其造型和做⼯之所以成为众多家具中的佼佼者,⽆不取决于当年能⼯巧匠的精⼼设计,他们会⾮常耐⼼的选取出各种⼩料,然后使⽤榫卯连接,⽆须⽤胶并可以制造出各种线条优美,结构坚固的家具来。好的家具样式通常会流传⼏⼗年甚⾄上百年,苏作家具⼏乎处处渗透着明式家具的光芒,哪怕就是在解放初的民间传世品当中也会出现明式风格,这就是苏式古典家具的最⼤魅⼒所在。
接下来将从造型、装饰、⼯艺诸⽅⾯,来解读苏作家具与众不同的独到之处。
造型⽅⾯:清新秀雅
▲苏素红⽊明式家具⼁红⽊画案书画桌中式书桌紫光檀写字台办公桌书法桌
苏作家具的造型轻巧,是与京作和⼴作相对⽽⾔。因为苏州的⽊材来源,不如北京的宫廷富有,不如⼴州地处港⼝,进⼝⽊材充裕。所以苏作匠师对于⽊材的使⽤,极为⽤⼼。可以说是精打细算。对每⼀块硬⽊材料,必经反覆琢磨和精⼼设计之后,才能破料动⼯。这是资源⽅⾯的因素。
另⼀⽅⾯,江南的⼩桥流⽔等⼈⽂风光,造成了⽂化艺术上的清雅、委婉之风,也必然反映在家具审美和家具风格上。因此,苏作的家具,由于⽊材资源⽐较缺乏的因素,和历史⽂化的因素,形成了家具造型上的轻巧、俊秀的特征。⽐如,同是太师椅,⼴作则体⼤、雄伟、满⾝雕饰;⽽苏作则轻简、素雅。
清代苏作家具的特点为造型多样、雕刻图案⽂化⽓息较浓、制作精致、打磨到位、基本全部擦⽣漆。主要经典代表品种有博古架、太师椅、茶⼏,还有造型较秀美的⾹⼏、花架,古朴⼤⽓的罗汉床、⼩巧玲珑的盘景架、雕刻奢华的架⼦床等等。
苏作家具,在造型上的轻与⼩,造成了清新、秀雅的风韵,这是苏作的最⼤特点。
(京作、苏作、⼴作、晋作4种椅⼦的对⽐)
(京作、苏作、⼴作、晋作4种椅⼦的对⽐)
装饰⽅⾯:多彩多样
1、椅⼦脚式样多
苏作家具的椅⼦脚,式样⾮常多,有搭叶、虎⾖、灵珠、如意⼀根藤、线叶、擒线、活线卷珠等等⼏⼗种。椅脚上的线刻,也⼗分的细腻。
2、线脚多样
苏作家具⼯艺精良,在椅⼦、桌⼦、案和床等家具边框的边缘上,都有不同的线脚。在苏作家具中,线脚的形式⾮常多,有捏⾓线、阳线、活线、凹线、⽂武线、⽪条线、芝⿇梗线、⽵板温线等等。
3、装饰题材
苏作家具的装饰设计是苏作家具的亮点之⼀。合理的装饰,成为苏作家具中独特的点睛之笔,精⼯制作更是苏作家具中不可缺少的。且装饰题材⾮常⼴泛,动物⽅⾯喜⽤草龙,植物⽅⾯有灵芝、缠枝莲、⽵节梗、芝⿇梗等,其他纹样也有与众不同的⽅汉纹、博古纹等,也有通⽤的绳纹、拱壁、如意、鱼草、什锦等。局部装饰花纹多以缠枝莲和缠枝牡丹为主,西洋花纹极为少见。⼀般情况下,苏式的缠枝莲纹和⼴式的西番莲纹,是区别苏式和⼴式的⼀个特征。
4、装饰⼿法
苏作家具的线条流畅,⽐例适度,稳妥⼤⽅,不管是放置在江南园林的亭台楼阁还是普通居民家中,都显得⾮常协调,装饰部分体现了简朴⽆华的特点,往往点到为⽌,有⼤写意风格,就像⽂⼈学⼦寒素中暗藏着⼀股孤傲之⽓。
苏作家具雕刻重神似,⼑法圆润,细腻⽣动。雕刻⼝诀是:“雕刻要⽓韵,层次要分明,光滑要和顺,棱⾓要出清”,
这“四要”,充分说明了苏作家具的雕刻不仅要求圆润流畅,棱⾓分明,达到形似,⽽且还要神似,讲求⽓韵⽣动。
主要装饰⼿法有雕刻、镶嵌、髹漆装饰等。不作⼤⾯积雕镂,常⽤⼩⾯积的浮雕、线刻、嵌⽯、嵌⽊等⼿法。
⼯艺⽅⾯:独具特⾊
1、⽣漆⼯艺:苏作家具的⼯艺中许多因受到当地⾃然环境的影响⽽独具特⾊。例如⽣漆⼯艺,因为⽓候原因,这种⼯艺基本只有在南⽅才能得见。⽣漆⼯艺需要⼀定的适度,空⽓湿度⾜够,漆擦上去才能⼲得快;相反,如果空⽓⼲燥,漆就很难⼲透。因此,在北京基本⽆法做⽣漆⼯艺,除⾮将家具放在湿度很⾼的环境中,这样做出来的⽣漆家具放到正常环境时,⽊材容易收缩,所以北⽅家具多采⽤打蜡⼯艺。
2、榫卯⼯艺:另⼀个备受推崇的是苏作⼯艺的榫卯结构。同样的榫头,⼀雄⼀雌,榫头的做法也变化多端,其中⼀些做法是其他流派和地区所没有的。例如屏风上的冰纹,北⽅叫冰裂纹,采⽤榫卯结构制作,每⼀个冰纹的形状极有规律。这种纹饰江南地区做得⼗分精妙,依据形状的变化,每个榫头⾓度也有所不同;海棠形的图案则会⽤⼗字榫头连接起来。这些都是苏作独特的榫卯⼯艺。
▲苏素红⽊明式家具⼁紫光檀玫瑰椅新中式圈椅三件套休闲南官帽椅⼦
3、包镶⼯艺:苏作家具⽤材精打细算,⼤件器具往往采⽤包镶⼿法,杂⽊为⾻,外贴硬⽊薄板;⼩件更是精⼼琢磨,⼩件碎料拼接的构件很常见。这种技术费⼯费时,但都能做到天⾐⽆缝,保持美观。在⽊材不⾜的情况下,匠师们开动脑筋,创造出许多⼯艺⼿段。如包镶⼯艺,就是以杂⽊为⾻架,在上⾯粘贴硬⽊薄板,粘贴技术⾮常⾼超,边缘棱⾓不露破绽。
4、“掉五门”:“掉五门”是苏作匠师们对家具制作精细的赞美⾏话。⽐如椅⼦或凳,在作完之后,将同样的⼏只,于地⾯上顺序移动,其脚印的⼤⼩、腿与腿之间的间距,不差分毫。这种尺⼨⼤⼩相同、只只脚印相合的情形,就叫“掉五门”。这在⾮机械化⽣产的情况下,确实难能可贵。
四、苏作家具的传承特点

更多推荐

家具,苏作,制作,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