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错觉:为什么我们从未独立思考》读书稿
简介:
       从集体狩猎到民主制度,从抽水马桶到智能技术,世界越来越复杂,人类越来越无知。认知科学家告诉你关于个体无知与集体智慧的真相,让你了解个体的无知与错觉,拥有获取知识的能力,让你认清集体的理性与非理性,实现与他人的和谐共处。
关键词:
       解释性深度错觉、知识共同体、群体智慧
内容亮点:
      1.什么是知识的错觉?
      2.为什么我们会产生知识的错觉呢?
      3.对于知识的错觉我们应该如何做?
       这是一个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主动或者被动的去接受新的知识,这些知识的获取也变得越来越容易。我们建立起了复杂的社会,掌握了一项又一项艰难的技术。但是有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真的对所学的知识了解吗?我们真的能运用这些知识来解释周围事物吗?古希腊德尔菲的阿波罗神庙的门楣上刻着一句话——认识你自己。这句话被人们当作神的训诫。在现实中我们也确实可以看到很多人认不清自己,总以为自己比其他人要高明,比别人懂得多。总想教训别人、指导别人,这便是孟子所说的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这种现象是有心理学基础的,现代心理学实验证明,人们不但习惯于自我感觉良好,高估自己、展示优点和隐瞒缺点,而且在团队中也倾向于高估自己的作用和贡献,往往自以为是、自命不凡。
       而今天我们要解读的《知识的错觉:为什么我们从未独立思考》这本书就对这种顽固心理和自以为是的人们狠狠地抽了一记耳光。本书的作者史蒂文·斯洛曼、菲利普·费恩巴赫认为,这种人们高估自己的智慧,认为自己了解世间万物通晓诸事根源的心理,其实正是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在经历的一种错觉,但实际情况却是世界越来越复杂,人类越来越无知,我们对任何东西都知之甚少,既没有自己以为的那样无所不知,也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无所不能,我们基本上就始终生活在各种各样知识的错觉之中。那么今天我将从什
么是知识的错觉、为什么会产生知识的错觉以及面对知识的错觉我们应该怎么做这三个部分为大家解读这本书。
第一部分:
       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知识的错觉,作者在书中提到,知识的错觉其实就是你以为你知道的知识,事实上你并不知道,或者准确来说是你并不清楚的知道的事物。书中举了一个抽水马桶的例子:作者在书中问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你了解抽水马桶吗?对于这个问题你可能会点点头,然后说:“这个谁不知道啊。”那还有一个问题:马桶的工作原理涉及到哪些学科呢?我猜估计你已经哑口无言了,它的工作原理涉及到了好多个领域,简单说几个吧——它暗含了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空气动力学等等。如果你不是专业人士,那可能很难用这些学科知识去诠释坐便器的工作原理。这些在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甚至每次使用都觉得原理显而易见的东西,对于它们,我们的理解其实非常的粗浅。即使是一件最常见简单的东西也需要复杂的知识体系。你可能会觉得我不是这个领域的人,没必要知道这些。那么有哪个领域是你深入的呢?政治?历史?还是经济政策?事实上我们对自己觉得了解的事物也并不是那么了如执掌。
       比如我们都知道日本在1941年 12月 7日袭击珍珠港。当日本与德国结盟,世界身陷战火之时,仍未参战的美国很显然是站在同盟国而非轴心国一边。上述众人皆知的事实已为我们如何理解珍珠港事件定下基调。但是,你真正了解日本为何发起攻击吗?具体而言,为什么日本选择攻击夏威夷群岛的海军基地呢?你能解释这其中的来龙去脉吗?事实证明,袭击珍珠港事件爆发之时,美日战争可谓一触即发。日本正陷入远征的泥淖,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1937年发动南京大屠杀,以及 1940年侵略法属中南半岛。夏威夷海军基地存在的原因即防范日本蠢蠢欲动的侵略企图。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于 1941年将原驻圣地亚哥基地的太平洋舰队移防夏威夷。由此而见,日本的攻击行动对美国而言并非意料之外。攻击发生前的盖洛普民意调查结果显示,52%的美国人预计美国将在一周内与日本开战。
       故此,袭击珍珠港事件与其说是欧洲战场的后续,倒不如说是东南亚矛盾长期胶着的结果。即使希特勒并未于 1939年发起闪电战入侵波兰,袭击珍珠港事件依然有可能发生。袭击珍珠港事件无疑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欧洲战事,但它并非由此而起。此类事件在历史中屡见不鲜,人们对看起来众所周知的事件形成了刻板印象,但其真正的历史脉络却与我们想象中的情况大相径庭。随着各利益集团简化故事、编造传言以为己服务,复
杂的细节也随着时间而消散。当然,如果你仔细研究过针对珍珠港的袭击事件,你会发现我们大错特错,其中有太多问题仍待讨论。但这种例子并不少见。但是因为没人有时间去一一理清这些多如牛毛的历史事件,就使得我们对这些事自以为很了解。
       书中还提到,知识的错觉其实就是解释性深度错觉,什么是解释性深度错觉呢?“解释性深度错觉”是指,不需要去详细解释事物的运行原理,所以就不会揭穿我们很了解的假象,也就会给我们制造一种“很懂”、“很了解”的错觉。其实很多事情只要要求你解释具体事务的运行原理就可以被打脸了。也就是说,一旦要求我们说清楚、讲明白某个事物的详细原理,我们自以为很了解的假象就会被揭穿。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不会打破砂锅问到底,所以这就会导致“解释性深度错觉”。比如说有这样的实验,我们对拉链很熟悉吧——比如衣服上的拉链、袋子上的拉链。一共1到10分,你觉得你对拉链的了解程度可以打多少分。想必很多人会打5分以上。的确,拉链作为日常事物,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了。既然如此熟悉,那么请问,拉链是怎样工作的呢?拉链的运作原理是怎样的?能否详细描述拉链的所有步骤,越详细越好。你是不是愣住了。是的,我们是很熟悉拉链,但也仅仅是熟悉,可对其工作原理毫无概念啊。 那好,现在请重新评估对拉链的了解程度。1到10分,你觉得你对拉链的了解程度可以打多少分。这次,恐怕大家都不好意思打5分以上了吧。所
以作者说,其实我们无时无刻不活在这种知识的错觉之中。
 
第二部分:
       那么在了解了知识的错觉之后,又有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我们会产生这种错觉呢?作者认为,我们的错觉其实来自于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就是大脑的存储。大脑的储存容量其实非常小。早期人们认为,人脑与计算机类似。思维被当作一种在人们脑中运行的程序。在此背景下,美国科普作家兰道尔用计算机内存相同的衡量标准来衡量人类的记忆容量。他尝试了多种方法测定人脑知识库容量,结果大多指向一个答案:1GB。这是一个平均年龄70的人一生记忆知识的总量。惊奇吗?如果你做过小抄就知道,一个科目整学期的重点就只有几十KB。如果要把人体比喻成计算机,看看我们发达的感官信息接口,就知道我们的大脑不是记忆体,而是一个高效的处理器,为解决问题而存在。一味强调记忆的重要性,不过是大脑的游戏。除了闭卷考试,解决现实中的问题,需要的是搜集知识的能力,整个外界都是我们记忆的媒介。所以
我们自己了解的知识其实并不是全都存储在你的大脑里,会有世界存储、他人存储、科学存储等多种方式,这些知识就存储在你的身边,眼睛可见、耳朵可听、触手可及,所以会造成存储在大脑之外的知识也会产生是自身知识的错觉。前面提到的例子,我们答不上来拉链的运作原理。然而在我们的认知里已经觉得这就是自己的知识,这是存储在世界里的知识,就在那里。有时候很多知识是从别人那里获得的,这是周边环境决定的,比如读书,听别人说到的知识,需要的时候会有人给你提供这方面的内容。他人存储的知识你可以拿过来用,继而认为这是你的知识。科学的存储相对来说是最简单的,有本书叫《跃迁》,副标题是”成为高手的技术“,这里面讲了5个练就高手的秘诀。里面提到,现阶段最重要的不是知识存储能力,而是检索的能力,而这种从计算机检索出来的知识就是科学的存储。这些触手可及的知识给了我们已有这些知识的错觉,仿佛我们都了解,被问到的时候却又回答不上来。

更多推荐

知识,错觉,拉链,日本,了解,原理,袭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