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4日发(作者:)

茶具市场的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_范文大全

异彩纷呈的茶具种类

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要想喝好茶,器的作用尤其重要。茶具是茶产业的重要组成

部分,伴随着茶产业的发展而快速发展着。日前,记者对茶具市场进行了调查。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茶具市场可谓五花八门,琳琅满目。在任何一家茶具专卖店,消费

者都会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记者在马连道茶城昊阳茶具店与一位前来购买茶具的消

费者攀谈了起来。这位消费者说,她是第一次走进茶具店,对每一样东西都好奇,样样都想

买回去,结果走的时候各式各样的茶具买了一大堆回家。她说,真没想到每一件茶具都是一

件艺术品。

茶自古就供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专享,后虽入寻常百姓家,但品茶始终被认为是一件很

雅的事,而与之配套的茶具也是人们较为讲究的,这一点从历代出土的茶具可以看出,如唐

代的鎏金茶具、宋代的青花瓷茶具、明清时期的紫砂茶具。

茶具市场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广义上的茶具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一、茶桌、茶椅、茶车等。这类产品多用于茶艺馆,大部分的茶庄里也少不了茶桌、茶

椅。销售此类产品的地方并不多见,如在马连道茶叶一条街仅有二三家专业店销售,更多的

是购买者到家具厂订做。茶桌、茶椅、茶车要求造型精美、做工精细,还要有文化内涵,所

以往往在家具厂订做的不能满足茶馆和茶庄的要求。北京圣唐古驿设计事务所是一家专门从

事茶馆设计、施工的专业公司,在为茶馆的配货中发现了这个问题,专门成立了一家家具厂,

市场看好。

二、用来煮水的随手泡,又称电子茶壶。随手泡的用量非常大,茶艺馆的每一张茶桌都

要配备,任何一家茶叶店也不能缺了它,此外,随着家庭茶室的发展,随手泡还将走进百姓

家庭,其市场前景还将更加广阔。随手泡的生产企业主要是小家电生产企业,多集中在广东

省潮州市。目前,随手泡也涌现出了一批著名品牌,如“金灶”、“炜腾”等。

三、茶海、茶六宝等。茶海、茶六宝是茶具市场的主要内容,是茶艺表演的重要道具,

也是中华茶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茶海、茶六宝大多是木制,用黑檀、红檀、花梨等木材制

作。也有部分竹制品,但由于北方干燥的气候容易裂开,更多的适合在南方消费。茶海、茶

六宝的主要生产企业集中在浙江黄岩、江苏宜兴、福建福鼎等地。较受消费者喜欢的茶海品

牌有恒海、汉唐、郑源等。近年来,市场上还兴起了一种用石头制成的茶海,产于广东,价

格较高,但深受高端人士的偏爱。

四、茶器皿。狭义的茶具实际上就是指茶器皿,包括紫砂壶、公道杯、品茗杯等。中国

茶叶品种繁多,不同的茶类适合不同的用具,如玻璃杯适宜泡绿茶,紫砂壶适宜泡乌龙茶等。

紫砂壶是目前茶具市场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茶具,紫砂产于江苏省宜兴市。紫砂以手工制作为

主,也有机器生产的。记者在市场调查中发现,大部分茶具经销商以经销名家名壶为主,普

通紫砂壶在市场中销售的并不多见。瓷器茶具也是茶具市场中重要的一类,瓷器茶具往往成

套出现,适宜泡花茶。中国瓷器在世界上非常著名,尤以江西景德镇的瓷器质地最为出色。

但目前茶具市场中销售的茶具,景德镇出产的较少,更多的产自福建德化和广东潮州。据悉,

福建德化和广东潮州均被中国陶瓷协会命名为中国瓷都,是后起之秀,其生产的茶具在价格

方面比景德镇更具有竞争力。此外,近年来河北唐山销售的骨质瓷茶具也出现在市场上,但

由于其高昂的价格在茶具市场中问津者很少。随着近年来普洱茶的升温,玻璃制品的茶具在

市场上开始出现,并呈现热销,其可煮性、观赏性非常适宜普洱茶的冲泡。

五、茶漏、水洗等其他辅助茶具。茶漏多以不锈钢的金属为主,但近年来随着人们回归

自然的心态,葫芦类、竹子类的茶漏普遍受到欢迎。水洗过去多以瓷器为主,但随着近年来

人们卫生意识的增强,广东潮州的一些电子企业别出心裁,将随手泡和水洗设计成连体,两

个电磁炉连在一起,一边是随手泡,一边是玻璃锅式的水洗,非常利于品茗杯的消毒。

以上只是茶具市场的主要产品。此外,各种玲珑可爱的紫砂饰品、精美绝伦的瓷器饰品

等也都是茶具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茶叶市场的变化,茶具市场还将更加丰富多彩。

唐代茶具

由于唐时茶已成为国人的日常饮料,更加讲究饮茶情趣,因此,茶具不仅是饮茶过程中

不可缺少的器具,并有助于提高茶的色、香、味,具有实用性,而且,一件高雅精致的茶具,

本身又富含欣赏价值,且有很高的艺术性。所以,我国的茶具,自唐代开始发展很快。

中唐时,不但茶具门类齐全,而且讲究茶具质地,注意因茶择具,这在唐·陆羽《茶经·四

之器》中有详尽记述。本世纪80年代后期,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 成套唐代宫廷茶具,

与陆羽记述的民间茶具相映生辉,又使国人对唐代茶具有了更加完整的认识。但唐代的饮茶

方式与今人有很大的不同,以致有许多茶具是今人未曾见到过的。

唐人刘禹锡《浪淘沙》说:「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站在世纪之交的临界

点,仰望历史巨潮,每个人的历史观、世界观似乎又开阔不少。只是在叹为观止之余,蓦然

惊觉,大家都是站在冲浪板上的独行者,你以为乘风破浪,英姿飒爽,实则无依无靠,随波

逐流,任人摆布。时潮大浪当然也淘洗着紫砂、考验着人性,任你是浪里白条,也是半点不

由人。

偶读唐人郑云叟《伤时》:「帆力劈开沧海浪,马蹄踏破乱青山。浮名浮利过于酒,醉得

人心死不醒。」想想,此事古今皆然,五十步也不用笑百步了,倒是用此来形容紫砂现象,

竟是贴切地叫人心惊。

不是名位不重要,毕竟它曾在过去的四十年,规范了整个紫砂产业的产销秩序。也不是

利益不重要,毕竟捏泥塑砂、玩壶喝茶的,都是经济动物,尘缘未了,六根难断。连豁达的

宋人杨公远也要喟叹:「浮生六十度春秋,无辱无荣尽自由」,花一甲子功力堪破名利固不嫌

晚,只是,人生又有几个甲子?

最近因缘际会地主办了两岸紫砂交流以来,最具意义的「有壶同享,有难同当——两岸

紫砂茗壶赈灾义卖会」,对于紫砂界的众生相又有了较深层的观察与感触,人情冷暖,一一

领受。

一场天崩地裂的百年大震,让许许多多好的、坏的事物显露了出来——不管是暗藏在华

夏柱子里的色拉油桶,或者是隐埋在人性深处的爱心。

两岸紫砂交流约在二十年前开始热络,做为紫砂陶艺最丰盛的收藏园地,台湾与宜兴的

密切情谊,绝非中国其它城市所能比拟。二十个寒来暑往,两地的跨海陶缘让彼此都拥有许

多朋友——有些朋友甚至只是慕名神交十数年而缘悭一面。

在全台难以计数的茶桌旁,在促膝长谈的壶事春秋里,壶友们莫不对顾景舟、蒋蓉等紫

艺耆宿如数家珍,有趣的是,他们甚至叫不出自己副市长的名字!

1999年的一个秋夜,地动天摇的数十秒,多少台湾人的命运就此改变。遗憾的是,平

均每一万个台湾人,就有一人失去宝贵的生命。欣慰的是,每一个受难者,就有一万个人可

以帮助他的遗族。感念的是,与台湾情谊深厚的宜兴陶友们,纷纷响应本次的募款义举,在

宜兴紫砂工艺厂及陶艺专业委员会的发起下,共有百余位陶艺家们参与,他们不分厂派,不

计较名利,只想尽一己之力。同样的,在台湾亦有数十位紫砂业者及收藏家积极参与,他们

有的捐出高额藏品,有的协助联络运送展品,总计共募集了大小名家壶约240件,以及约

450件的商品壶、茶具、瓷杯、书籍,充分展现紫砂壶艺界特有的情义热忱。

相对于受创之剧,这笔义款当然只是棉薄之力。但重要的是,这份血浓于水的同胞之情,

骨肉之爱,让我们「有壶同享,有难同当」。

若干年后,未来的爱壶人将会在《宜兴紫砂发展史》如是写道:1949年被历史裂缝分

隔两岸的爱壶人,却因整整五十年后的世纪末强震而紧密团结在一起。这些爱壶人深信,从

紫砂壶里倾泻出的金黄茶汤,终能在裂缝中灌溉出希望的新芽,填补任何鸿沟……

朱泥与红泥

由于常有读者、网友询及朱泥、红泥、红土之分,兹简述浅识如下:

一、 朱泥,《阳羡茗壶系》、《阳羡名陶录》称「石黄泥」。产于宜兴川埠赵庄,矿层位

于嫩泥和矿层底部,含氧化铁极高,质坚如石。但其矿形琐碎,需经手工挑选。但因不利独

自成陶,成型工艺难度亦高,通常用作紫砂器表的化妆土。若要制成历史上的「朱泥壶」需

以80%的西山嫩泥(赵庄一带)和20%的东山甲泥,用水簸法淘洗而成。这是因为朱泥陶不

耐火,烧成温度低,添加东山甲泥,可不改变红色,但提高了耐火温度。而在西山嫩泥中拣

出原料,敲击碎后找到石黄泥,「陶之乃变朱砂色」。

二、 朱泥十分名贵,在昔时价值为紫砂泥之50倍以上,开矿采集以斤两计价出售。但

朱泥因矿源有限,且采掘困难。1973年原矿将近枯竭,红泥产品近乎停产。乃以新材质,

川埠红泥、涤东山红泥取代,色泽呈色,可塑性不可拟比。1980年间,终于试制成功沾浆

红泥。一度曾用沾浆红泥,替代生产的红泥水平壶,以供出口,但工序复杂,成品率低,不

久停产。到1982年运用科技配方,采用川埠土黄色的岩泥〈俗称川埠红泥〉嫩泥,加入适

量铁红粉作为红泥原料,从此大批量的应用,沿至今日。

三、 所以,朱泥、红泥只存在历史矿源的差异。今日朱泥已非明清朱泥,两者不宜混

为一谈。

四、 今日朱泥因不比昔日「石黄」,所以一定要加铁红粉,方能泛红,否则只是黄橙色

系,不受市场欢迎。此外,因为台湾人追求「铿锵」之声,所以陶土多会在泥土添加玻璃水,

藉此提高其结晶程度,产生较高的音频。但添加玻璃水过多,虽则色泽水亮,但其气孔几乎

已闭,不利养壶变化。(灌他个六斤茶,也永远就这么亮!)

五、 地摊廉价朱泥壶甚至采宜兴制作日用陶的白泥,添加大量的铁红粉、玻璃水,基

本上是合成泥,泥性已失,只能骗骗外行人。(拜托,一把壶连工带料,做好还运到台湾,

大盘再批下来,一把壶要养活几家人啊!三把500元,还挂保证书……想来真是…)

六、 今日朱泥、红土真要分,就是看其1含泥量2音频3色泽表现。不过因1有掺砂

干扰2有玻璃水帮忙3有氧化物调色,所以才会造成现在的乱象。所以真正要分别,只能看

其过筛的网目大小,传统澄泥是采水簸法,藉水力将泥冲分为由粗到细的等级,取其细者为

壶即是所谓的朱泥壶。(请注意,一壶中有泥亦有掺砂同存,如同水泥亦有掺细砂、细石)

七、 某些业者宣称其为清代泥,基本上并没有大语病,但我期望您是因为此壶的泥料

表现、做工水准而买它,而不是因为它有个极富传奇色彩的名称。因为「宜兴地区陶土矿床

是海退序列的成物。自下古生代志留纪末至今,经历了四次海退和三次海浸,它们大约在2–

4亿年前,宜兴陶土在泥盆纪和早石炭纪中期形成的。其中甲泥、紫砂泥属况积矿床,嫩泥、

红泥〈朱砂泥〉属沉积风化形矿床。」所以,若有人说他拥有时大彬时的明代泥料,又有何

不可?

近日看到一本名叫《紫瓯乾坤》的书,是说一个有志于紫砂壶艺的人,如何从拾荒人成

为陶艺大师的故事。应该说这是个颇有意味的内容,可是我未及展读,却不由先对本书怔忡

起来。

《紫瓯乾坤》,揣摩下来当是「紫砂春秋」的意思,紫瓯意味着紫砂壶。在林林总总的

有关紫砂壶艺的书中,叫什么《紫砂之光》、《壶中乾坤》、《紫砂方圆》、《紫砂珍赏》之类的

不可胜数,对于广大读者来说,「至今已觉不新鲜」,讲述有关紫砂茶壶的故事,起名《紫瓯

乾坤》可以说有点别出心裁。

可是用「紫瓯」来指代紫砂壶却不能不让扫兴。「紫瓯」难道不是紫砂壶吗?当然不是!

紫砂陶肇始于北宋年间,已是不争的事实,1976年宜兴丁山蠡墅村羊角山发现了一座北宋

年间的早期紫砂窑址,出土了大批紫砂陶碎片,就是一个明证。

但是紫砂陶不等于紫砂壶。最早的典籍《阳羡茗壶系》说紫砂壶的最早创始者,是明代

正德年间的供春的师傅金沙寺僧,1966年南京中华门外油坊桥发现的明嘉靖12年(公元

1533年)司礼太监吴经的墓中,曾出土了迄今为止已知的最早的紫砂提梁壶。

人员,希望紫砂壶的历史越悠久越好,年限越往上追溯,彷佛越有光彩。于是一些可能

与紫砂壶沾边的文字被找出来。北宋诗人、书画家米芾《满庭芳.绍圣甲戌暮春与周熟仁试

赐茶,书此乐章》︰「雅燕飞觞,清谭探坐,使君高会群贤。密云双凤,初破缕金团。窗外

炉烟自动,开瓶试一品香泉。轻涛起,香生玉尘,雪灭紫瓯圆。」词中的「紫瓯」,有人认为

是紫砂壶。

《紫瓯乾坤》一书的书名,怕也是据此而来。米芾的诗词中明显地提到了「双凤」,那

是龙凤饼茶的名称。宋代饮茶是用的冲点法,是把饼茶碾屑后,用开水冲点后饮用的,而不

是如今天一般用散茶来冲泡的,饮茶的工具理所当然地是盏而不是壶。诗词中的「紫瓯」是

紫色的盏,才能看得到「雪溅」。

其实这一点,只要读一读北宋茶专家蔡襄的诗《试茶》就可以完全明白︰「兔毫紫瓯新,

蟹眼轻泉煮。」清清楚楚地写着「紫瓯」是兔毫天目碗,是福建建窑出的,也叫鹧鸪斑的碗,

是北宋年间,品味、斗茶用的名品。

人们希望我们的紫砂茶壶的历史能往上追溯若干年为好,这个愿望是无可指摘的,但没

有足够的史实可以用来支撑,考证时凭自己的想当然生搬硬扯,则不仅无补于事,反而会贻

笑大方。

「紫瓯」被误认为是紫砂壶,至少示犯了望文生义和以讹传讹的错误,这对于洋洋洒洒

二十余万言的长篇传记文学作品来说,不能不说是令人遗憾的,连最基本的常识都没有搞清

楚,那还有什么严谨可言?

是说的有关兔毫天目碗的内容吗?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更多推荐

茶具,紫砂,市场,紫砂壶,红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