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9日发(作者:章学诚)

梁书范缜传阅读答案

篇一:梁书范缜传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范缜,字子真,南乡舞阴人也。缜少孤贫,事母孝谨。年未弱冠,闻沛国刘瓛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卓越不群而勤学,瓛甚奇之,亲为之冠。在瓛门下积年,去来归家,恒芒矰布衣,徒行于路。瓛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既长,博通经术,尤精《三礼》。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唯与外弟萧琛相善,琛名曰口辩,每服缜简诣。

起家齐宁蛮主簿,累迁尚书殿中郎。永明年中,与魏氏和亲,岁通聘好,特简才学之士,以为行人。缜及从弟云、萧琛、琅邪颜幼明、河东裴昭明相继将命,皆著名邻国。于时竟陵王子良盛招宾客,缜亦预焉。建武中,迁领军长史。出为宜都太守,母忧去职,归居于南州。义军至,缜墨绖来迎。高祖与缜有西邸之旧,见之甚悦。及建康城平,以缜为晋安太守,在郡清约,资公禄而已。视事四年,征为尚书左丞。缜去还,虽亲戚无所遗,唯饷前尚书令王亮。缜仕齐时,与亮同台为郎,旧相友,至是亮被摒弃在家。缜自迎王师,志在权轴,既而所怀未满,亦常怏怏,故私相亲结,以矫时云。后竟坐亮徙广州,语在亮传。

初,缜在齐世,尝恃竟陵王子良。子良精信释教,而缜盛称无佛。子良问曰:“君不信因果,世间何得有富贵,何得有贫贱?”缜答曰:“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子良不能屈,深怪之。缜退论其理,著《神灭论》。

(节选自《梁书·范缜传》)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缜少孤贫,事母孝谨 孤:年少丧父

b.

特简才学之士 简:选拔

c.

缜及从弟云、萧琛 从:跟随

d.

后竟坐亮徙广州 坐:因为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文言文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蒂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于溷粪之侧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

a.

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蒂/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溷粪之侧/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

b.

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蒂/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溷粪之侧/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

c.

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蒂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溷粪之侧/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

d.

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蒂/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溷粪之侧/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缜去还,虽亲戚无所遗,唯饷前尚书令王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良不能屈,深怪之。缜退论其理,著《神灭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答案:(1)范缜品格优秀突出、不同一般并且勤奋好学。刘瓛认为他很奇特,亲自为他举行冠礼。(“不群”1分,“奇”1分,“亲”1分,“冠”1分。)

(2)范缜离任回京时,即使是亲戚也没有给财物。唯独接济前尚书令王亮。(“去还”1分,“虽”1分,“遗”1分,“饷”1分。)

(3)萧子良不能使范缜屈从于他的观点,但是又深深地责怪范缜。范缜就回到家里论证自己的理论,写成了《神灭论》。(“屈”1分,“怪”1分,“退”1分,“论其理”1分。)

文言文译文:

范缜,字子真,是南乡舞阴人。范缜小的时候,没有父亲,家中贫困,他对母亲很孝顺。他不满二十岁时,听说沛国刘瓛招集徒众讲授学问,于是前去跟随他学习。品格优秀突出、不同一般并且勤奋好学。刘瓛特别赏识他,并亲自为他举行冠礼。在刘瓛门下多年,无论是上学还是回家,始终穿布衣、草鞋,步行走路。刘瓛的学生中很多是大乘坐车马的子弟。范缜在他们中间根本不感到耻辱羞愧。成年后,范缜通晓经学,尤其精通《周礼》《仪礼》和《礼记》。范缜生性诚实正直,喜欢说些令人害怕的话,发表别人听不懂的议论,使一些读书朋友感到不自在。唯独和表弟萧琛相处得很好。萧琛很有口才,擅长辩论,对范缜简短而意思明了的说话常常信服。

范缜做官从担任齐朝宁蛮主簿开始,后提升尚书殿中郎。永明年间,齐朝与北魏通婚,每年给北魏钱财等聘礼,专门选拔有才学的读书人作为送行的使者。范缜和从弟范云、萧琛、琅琊的颜幼明、河东的裴照明先后奉命出使,在邻国中很有名气。当时竟陵王萧子良广泛招集文人学士,范缜也参与其中。建武年间,任领军长史。后来出任宜郡守,母亲去世时辞去郡守职位,回老家南州守丧。义军到南州时,范缜带着目孝迎接,梁武帝与范缜在四邸时有交情,看到他手很高兴,攻占健康城后,任命范缜为晋安郡太守。在任期间清廉节约,仅享用国家的俸禄。任太守四年后,被征召为尚书左丞。范缜离任回京时,即使是亲戚也没有给财物。唯独接济前尚书令王亮。范缜在齐朝做官时,和王亮一起在意见书台担任郎官,过去互相间很友好,到现在王亮被闲置在家。范缜自己去迎接梁武帝的义军,目的是想做有权有势的官,后来由于自己的愿望没有实现,也经常闷闷不乐,所以私下里结交亲信,想矫正当时的风气。后来竟然受王亮的株连而迁徙广州。这件事记在《王亮传》中。

当初,范缜在齐朝做官时,曾依附过竟陵王萧子良。萧子良精通信奉佛教,而范缜坚持说没有佛。

萧子良问他说:“你不信因果报应,世上为什么会出现富贵、贫贱的现象呢?”范缜回答说:“人的一生好像一树花一样,本来是同一条树枝长出来的,都开放一朵花,随着风吹而掉落下来,自然会有的沿着竹帘旗帜落到茵席上,也有沿着篱笆土墙掉进粪池里。落到茵席上的,就像殿下您,掉进粪池里的就像我。高贵和低贱产生的途径虽然不一样,原因和后果又在哪里呢?”萧子良不能使范缜屈从于他的观点,但是又深深地责怪范缜。范缜就回到家里论证自己的理论,写成了《神灭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空桑生李 南顿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意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殖种.以余浆灌溉.后游人见桑中反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①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 目痛小疾.亦行自愈.众犬吠声.因盲者得视.远近翕赫②.其下车马常数千百.酒肉滂沱③.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曰:“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 因就斫④之. (选自东汉·应劭) [注释] ①阴:通“荫 .②翕赫:显耀而乱纷纷的样子.③滂沱:下

大雨的样子.此处形容多.④斫:砍. 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顾见空桑中有土 (2)因殖种.以余浆灌溉 (3)以为神.转相告语 (4)有病目痛者息阴下 (5)间一岁余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 (2)众犬吠声.因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马常数千百.酒肉滂沱. 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观鸭说??(明)吴廷翰 ①家僮取鸭卵伏之.得雏鸭数拾枚.始育.则饲之盆中.少与之水.其声呴呴然.其毛羽滈滈然.予甚爱.戏之. ②不数日.僮以告曰:“雏鸭有毙者矣. 既而听其声.啾啾然哀鸣,视其毛羽.苏苏然以散落.予让僮不善畜也.僮曰:“是非不善畜也.畜不以水也. ③次日.予适憩亭中.时雨初歇.池水方强.顾而乐之.凭栏而语曰:“曷不以畜鸭雏? 僮趋而去.不移时筐而至.稍出之水涯.皇皇然惊愕不已.其目睢睢然睨.其足逡逡然前而却.竿之.则遂群奔水中.或扬足而驰.或拍翅而飞.不定者良久.既乃狎水.或仰而饮.或俯而啄.三五而阵.各适其所.则又或沉或浮.或没或出.盘旋戏跃于萍藻间.既休而理羽.交口扇翅.或曳而行.或拳而立.或屈而睡.消摇相羊[1].容与如也[2].既晡.僮将筐而归.则相与复嬉于渚.或逐于堤.或蔽于丛.不可得.遂纵之. ④明日至.亦如之.其声嗈嗈然以和.其毛羽濯濯然以光泽.其去畜池之前仅三日.充长已倍三之一矣. ⑤余乃叹曰:大哉造物之育万物乎!大而龙蛇之于渊泽.虎豹之于山林.细而蠛曚[3]鼋龟醯鸡[4]之于瓮.于坎.于蹄涔[5].各遂其性而已.鸭之不育于陆而育于水.亦一理也.夫反其性.造化不能以育物.圣人岂能以育民乎?君子为政.当斯民沦丧之后.烦之以法令.胁之以刑罚.诱之以智巧.荡之以淫华.本性日耗.生理日促.相与骈死而不知.一旦欲其改途易辙.驱之以道德.荡之以礼义.纳之以忠信.囿之以淳朴.靡不相顾骇愕.不信不安.及其久也.教成而化行.行安而俗美.追视昔日之所为与今日之所趋.安危利害相去什佰而千万.则虽械之使为恶.日挞之而欲其蹈刑.亦不可得矣.然则民之初生.鸭之育于盆者也.狃于习而不悟.毙于陆者也.视其毙而不知所以救.僮之让者也.反其自然之性而犹疑.试于水者也.得其所以为性而安且乐.水之狎而不归者也.生养蕃息.既富且昌.水之畜而充长也. [注] [1] 消摇:同“逍遥 .安闲自得.相羊:徜徉.漫游之意.屈原:“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2] 容与:安逸自得的样子.[3] 蠛蠓:也称“蠓 .一种小飞虫.

[4] 醯(xī)鸡:小飞虫.[5] 蹄涔:蹄迹中的积水.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让僮不善畜也 让:责备 b.竿之.则遂群奔水中 竿:用竹竿驱赶 c.囿之以淳朴 囿:约束.规范 d.反其自然之性而犹疑.试于水者也 反:违背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畜不以水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追视昔日之所为与今日之所趋 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c.然则民之初生.鸭之育于盆者也 先入咸阳者王之 d.生养蕃息.既富且昌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写家僮孵化出一窝小鸭子.它们稚嫩的叫声和洁净油亮的羽毛格外招人喜爱.作者忍不住要去逗弄这些小家伙玩.这是观鸭之始. b.第②段写因为将鸭子放在盆里离水蓄养.小鸭子出现了倒毙的情形.其他的也叫声凄哀.羽毛散落.这里情节出现跌宕.为下文蓄势. c.第③④段记叙放养小鸭子于水池之中.这里作者用夸张的手法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水中鸭子的欢畅嬉闹和喜人长势.是记叙的重点. d.第⑤段是作者由养鸭悟出的“育民 的道理.强调顺从其本性.可使民生养蕃息.既富且昌.是作者写作的落脚点所在.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是非不善畜也.畜不以水也. (2) 其去畜池之前仅三日.充长已倍三之一矣. (3) 夫反其性.造化不能以育物.圣人岂能以育民乎? 有人说.本文体现了孟子的“性善论 .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①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②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③.其上为睥睨梁欐④之形,其旁出堡坞⑤.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⑥有水声.其响之激越⑦.

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⑧.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⑨.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⑩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⑾,而列是夷狄⑿.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⒀.是固⒁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⒂.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⒃.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选自唐·柳宗元第二十九卷) [注释] ①少:稍.略.②土断:山势突然断落.形成峭壁.③垠:边.岸.④睥睨:城上短墙.又称女墙,梁欐(lì).房屋的大梁.⑤堡坞:像小城堡的石头.⑥洞然:石子击水声.⑦激越:声音响亮清脆.⑧美箭:美竹.⑨疏数(cù)偃仰:疏密起伏.数(cù):密.偃:仰卧.引申为倒下.卧倒.仰:抬头.⑩造物者:指天.古人认为万物都是天创造的.故称天为“造物者 .⑾中州:中原地区.⑿夷狄:指偏远的永州.⒀更千百年句:经历千百年而不能一献其优美景致而被人们所赏识.承认.⒁固:真的.⒂不宜如是:不应这样做.即徒劳的把小石城山安排在荒僻的永州.⒃气之灵:地气的灵秀. 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其一少①北而东 (2)其响之激越 (3)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2)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作者借小石城的奇景.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谕诚 贾谊 汤见设网者四面张祝曰:“自天下者.自地出者.自四方至者.皆罹我网. 汤曰:“嘻!尽之矣.非桀其孰能如此? 令去三面.舍一面.而教之祝曰:“蛛蝥作网.令之人①循绪.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请受其犯命者. 士民闻之.曰:“汤之德及禽兽矣.而况我乎! 于是下亲其上. 楚昭王当房而立.愀然有寒色.曰:“寡人朝饥.时酒二②觛.重裘而立.犹憯然有寒气.将奈我元元之百姓何? 是日也.出府之裘以衣寒者.出仓之粟以振饥者.居二年.阖闾袭郢.昭王奔隋.诸当房之赐者.请还致死于寇.阖闾一夕而五徒卧.不能赖楚.曳师而去.昭王乃复.当房之德也. 昔楚昭王与吴人战.楚军败.昭王走.屦决眥而行失之.行三十步.复旋取屦.乃至于隋.左右问曰:“王何曾惜一踦履乎? 昭王曰:“楚国虽贫.岂爱一踦屦战哉?思与偕反也. 自是之后.楚国之俗无相弃者. 文王昼卧.梦人登城而呼已曰:“我东北陬之槁骨也.速以王礼葬我. 文王曰:“诺. 觉.召吏视之.信有焉.文王曰:“速以人君礼葬之. 吏曰:“此无主矣.请以五大夫. 文王曰:“吾梦中已许之矣.奈何其倍之也? 士民闻之.曰:“我君不以梦之故而倍槁骨.况于生人乎! 于是.下信其上. 豫让事中行之君.智伯灭中行氏.豫让徙事智伯.及赵襄子破智伯.预让剂面而变容.吞炭而为哑.乞其妻所而妻费识.乃伏刺襄子.五起而弗中.襄子患之.食不甘味.一夕而五易卧.见不全身.人谓豫让曰:“子不死中行而反事其雠.何无耻之甚也!今必碎身麇躯以为智伯.何其与前异也! 豫让曰:“我事中行之君.与帷而衣之.与关而忱之.夫众人畜我.我故众人事之.及智伯分吾以衣服.啖吾以鼎实.举袂而为礼.夫国士遇我.我固国士为之报. 故曰“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已者容 .非冗方也.故在主而已. [注释]①循绪:循:依照.绪.功业.②觛:小酒杯.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叙述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汤看见布网的人四处结网.认为那是桀一样的人.于是告诫诚布网者即使对待禽兽也不要残暴.汤的这一做法让老百姓相信汤对他们一定会广施仁德.

b.楚昭王因自己酒后寒冷就推已及人.想到老百姓的疾苦.他是贾谊心中理想的君主形象.而楚昭王后来的遭遇也说明了只要君主施德于民.就能得到民的拥戴. c.楚昭王不愿遗弃一只鞋子在战场上.且从此之后.楚国便没有相互遗弃的习俗.这则故事说明了君主的行为对世风的影响之大. d.周文王对待枯骨的事例并非说明周文王贪生怕死.盲目迷信.而是说明了君主待人以诚的重要性. 结合最后一段.说说豫让“徒事 智伯且杀赵襄子的原因是什么?这则故事表明了作者什么观点?

篇二:梁书范缜传阅读答案

您的位置:>>:范缜传翻译赏析_范缜传阅读答案 范缜字子真,是南乡舞阳人。晋朝安北将军范汪的第六代孙。祖父名璩之,做过中令郎的官。父亲名氵蒙,很早就死了。 范缜小的时

候父亲去世了,家里穷困,对母亲很孝顺。不到二十岁时,听说沛国刘王献招集徒众讲授学问,于是前去跟他学习,勤奋好学,优秀突出,不爱和别人一起。刘王献特别赏识他,亲自为他举行冠礼。在刘王献的门下多年,无论是上学还是回家,总是穿布衣服、草鞋,步行走路。刘王献的学生中很多是乘坐车马的富贵人家子弟,范缜在他们当中根本不感到耻辱羞愧。成年后,通晓经文学术,尤其精通《周礼》、《仪礼》和《礼记》。生性诚实正直,喜欢说一些令人害怕的话,发表别人听不懂的议论,使一些读书朋友感到不自在,惟独和外弟萧琛相处得很好。琛很有口才,擅长辩论,时常信服范缜说话简短但意思明了。 范缜做官从担任齐朝宁蛮主簿开始,后提升为尚书殿中郎。永明年间,齐朝与北魏通婚,每年给北魏钱、布、美女,专门挑选有才学的人作为送行的使者,范缜和从弟、萧琛、琅笽的颜幼明、河东的裴昭明先后奉命出使,在邻国中很有名气。当时竟陵王萧子良广泛招集文人学士,范缜也参与其中。建武年间,任领军长史。后来出任宜都郡守,母亲去世时辞去郡守职位,回老家南州守丧。起义军到南州时,范缜带着母孝迎接,梁武帝与范缜在西邸时有交情,看见他后很高兴。攻占建康城后,任命范缜为晋安郡太守,在任期间清廉节俭,仅享用国家给的俸禄。任太守四年后,被征召为尚书左丞。范缜离任回京时,哪怕是亲戚也没有给什么财物,惟独接济前尚书令王亮。范缜在齐朝做官时,和王亮一起在尚书台担任郎官,过去相互间很友好,现在王亮被搁置在家。范缜自己去迎接梁武帝的军队,目的是想做有权有势的官,后来由于自己的愿望没有实现,也经常闷闷不乐,所以私下里结交亲信,想矫正当时的风气。后来竟然受王亮的株连而迁徙广州,这件事记载在《王亮传》中。 当初,范缜在齐朝时,曾依附过竟陵王萧子良。萧子良虔诚信奉佛教,而范缜坚持说没有佛。萧子良问他说: 你不信因果报应,世上为什么会有富贵、贫贱呢? 范缜回答说: 人的一生好像一树花一样,本来是同一条树枝长出来的,都开放一种花,随着风吹而掉落下来,自然会有的沿着竹帘旗帜落到茵席上,也有沿着篱笆土墙掉进粪池里。落在茵席上的,就像殿下您,掉进粪池里的,就像我。高贵和低贱产生的途径虽然不一样,原因和后果又在哪里呢? 萧子良不能说服他,极为怪罪他。范缜辞去官职写文章阐述自己的理论,完成了《神灭论》,这样写道: 有人问我说: 你说精神是会消灭的,怎样知道它会消灭呢? 我回答说: 精神和形体结合,形体和精神结合,不可分割,所以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形体衰亡了,精神也就消灭了。 问: 形体是没有知觉的称呼,精神是有知觉的意思,有知觉和没有知觉,实际上是两回事,精神和形体,按这个道理不容许合二为一,形体和精神相结合的说法,我没有听说过。 回答说: 形体是精神的实质,精神是形体的作用,所以形体是从实体方面讲的,精神是从作用方面讲的,形体和精神是不能相互分割的。 有人问: 精神本来就不是实体,形体本来不是作用,两者又不能分开,这道理在哪里呢? 回答说: 名称不同,本体还是一个。 问: 名称既然不相同,本体又怎能是一个呢? 回答说: 精神对其形体来说,好像刀口的锋利和刀口本身的关系一样,形体对其精神作用来说,好像刀口本身和它的锋利的关系一样,锋利这一名称,不能说就是刀口,刀口这一名称,不能说就是锋利。但是离开了锋利,就无所谓刀口,离开了刀口也无所谓锋利,从来没有听说刀口没有了而锋利还在的,又怎样能说形体死亡而精神还存在呢?

问: 刀口和锋利的关系,或许像你说的那样,但形体和精神的关系,它的道理却不是这样的。为什么这样讲呢?木头的实体是没有知觉的,人的实体是有知觉的,人既有像木头那样的实体,又有木头所没有的知觉,难道不是说明木头只有一种特性,人却有两种特性吗? 回答说:

这话就奇怪了!人类如果具有像木头那样的实体作为形体,又具有木头所没有的知觉作为精神,那是可以像你说的那样。但人的实体是有知觉的实体,木头的实体是没有知觉的实体,人的实体不等于木头的实体,木头的实体也不等于人的实体。哪能说人既有和木头一样的实体而又有木头所没有的知觉呢? 有人问: 人的实体所以不同于木头的实体,不过因为人有知觉罢了。人如果没有知觉,那和木头有什么两样呢? 回答说: 人不存在没有知觉的实体,就和木头不存在有知觉的形体一样。 有人问: 死人的形骸,难道不就是没有知觉的实体吗?

回答说: 那(死人)是没有知觉的实体。 有人问: 假如这样,那人果然是既有相同于木头的实体,又有不同于木头的知觉了。 回答说: 死人就像木头一样,并没有不同于木头的知觉;活人虽有不同于木头的知觉,却没有和木头一样的实体。 有人问: 死人的骨骸,不就是活人的形骸吗? 回答说: 活人的形骸不等于死人的形骸,死人的形骸不等于活人的形骸,区别是很明白的,怎么可能有活人的形骸却具有死人的骨骼呢? 有人问: 如果活人的形骸不是死人的骨骼,那么死人的骨骼就不应该是活人的形骸而来的了,既然不是由活人的形骸而来,那这死人的骨骼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回答说: 是活人的形骸变成了死人的骨骼。 有人问: 活人的形骸变成了死人的骨骼,难道不是因为有生才有死,由此可知死人的形体就是活人的形体。 回答说: 这就像从活树变成枯树一样,枯树的实体怎么能说就是活树的实体呢? 有人问: 活树能变成枯树,可见枯树也就是活树;好像丝体变成了线体,线体也就是丝体,有什么区别呢? 回答说: 如果枯树就是活树,活树就是枯树,那就应当在树活着的时候凋零,树枯萎的时候结果实了。而活树不应当变为枯树,因为活树就是枯树,再没有什么可以改变的了。活树枯树全都一样,为什么不先从枯树变成活树,一定要先从活树变成枯树,又是为什么呢?丝和线的说法,也跟此一样不攻自破。 有人问: 活的形体衰亡时,就应一下子死去,为什么总是拖拖拉拉的呢? 回答说: 这是因为一切形体的生灭都要经历一定的过程,忽然发生的,也忽然消灭,逐渐发生的,也必逐渐消灭。忽然发生的如暴风骤雨,逐渐发生的如动植物。有的忽然发生,有的逐渐发生,这是事物的一定规律。 有人问: 形体和精神是结合的,手这样的器官也有精神吗? 回答说: 都有精神的一些因素。 有人问:

如果都有精神的因素,而精神能思维,那手这类器官也应当能思维了? 回答说: 手这类器官有痛痒的感觉,但没有辨别是非的思维能力。 有人问: 感觉和思维是同一回事,还是两回事? 回答说: 感觉是思维的起点,粗浅的叫感觉,深刻的就是思维。 问: 如果这样,就应当有两种思维了,思维既然有两种,那么精神也有两种吗? 回答说: 人的形体只有一个,精神怎能有两种呢? 问: 如果不是两种精神,怎么会既有感知痛痒的感觉,又有辨别是非的思维呢? 答: 比方手和足虽有区别,但总归为一个人的肢体,辨别是非和感知痛痒虽然不同,总归还是一个人的精神。 问: 辨别是非的思维,如果同手足无关,那同什么有关呢? 答: 辨别是非的思维是由心器官主管的。 问: 心器官是指五脏之一的心,是不是?

答: 是的。 问: 五脏有何差别,难道只有心器官才具有辨别是非的思维? 答: 七窍又有什么差别,它们的职司和作用各不相同。 问: 思维是不受限制的,怎样知道它是心器官所主管呢? 答: 五脏各有职司,(除心器官外)没有哪一个可以思维的,所以知道心器官是思维的大本营。 问: 思维为什么不寄托在眼睛之类的器官上呢? 答: 如果思维可以寄托在眼睛之类的器官上,眼睛为什么又不长在耳朵上呢? 问: 思维本身没有一定基础,所以可寄托在眼睛这类器官;眼睛自有基础,当然就不用寄托于其他器官了。 答: 为什么眼睛有基础而思维没有基础呢?假如思维在我身上没有一定的基础,而能寄托在任何地方,那么张三的情感可以寄在王二身上,李四的性格可以寄托在赵五的身上。真是这样吗?不是的。

问: 圣人的形体和普通人的形体一样,但有圣人和普通人的差别,所以知道形体和精神是可以分离的。 答: 不是这样的。纯金能发光亮,杂质的金不发光亮,发光亮的纯金怎会有不发光亮的杂质?同样,怎会有圣人的精神寄托在普通人的器官之中?当然也不会有普通人的精神寄托在圣人的形体之中。因此尧的眉毛有八彩,舜的眼睛有双瞳,黄帝前额像龙,皋陶嘴形像马,这些都是形体外表的特征。比干的心有七个孔,姜维的胆有拳头那么大,这些都是内部器官的特征。由此可知,圣人有一定的特征非普通人可比,圣人不仅在道德上出类拔萃,就是形体上也是超越寻常的。所谓普通人和圣人形体一样的说法,实在不敢附和赞同。 问:

您说圣人的形体一定有异于普通人,那么请问阳货的容貌像孔子,项羽的眼睛像大舜,舜、项羽、孔子和阳货,虽才智不同而形貌相像,这是什么原故呢? 答: 珉像玉但不是玉,鸡像凤但不是凤,事物有这类现象,人也一样。项羽、阳货的形貌和圣人相像,他们的内心器

官却不真正相像,虽外貌相像,也是没有用的。 问: 普通人和圣人的差别,由于形体和器官的不同,不可以这么说。但圣人都是一样完美无缺的,照理说应该没有什么不同,但孔子和周公的相貌不同,汤王和文王的相貌也不一样,这更可证明精神不依赖于形体了。 答: 所有圣人的心器官都是相同的,但外形不一定相同,就像马的毛色不同却都可以是骏马,玉的色彩不同却都可以是美玉一样。因此晋国的垂棘璧,楚国的和氏璧,都是无价之宝;骅、骝、马录、骊,都能日行千里。 问: 形体和精神不能分离,已经领教了。形体衰亡精神也跟着消灭,道理也应该是这样的。请问《孝经》上说: 建立宗庙,让鬼神享受它。 这是什么意思呢? 答: 圣人布道设教就是这样的,为的是顺从孝子的心情,并力诫忘恩负义,所谓 神而明之 ,正是这个意思。 问: 伯有变鬼,身披盔甲,彭生死后,化为野猪出现,古书上有明确记载,怎能认为这仅仅是圣人的神道设教呢? 答: 妖怪的事是渺茫的,时而真,时而假。不得好死的人很多,没有听说都变成了鬼,为什么单单伯有、彭生就这样呢?一会儿是人,一会儿是猪,不见得就是郑国齐国的两个公子吧。 问: 《易经》上说 所以知道鬼神的情状和天地相似而不违背 ,又说 装载了一车鬼 。这些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答: 禽呀、兽呀,这是飞和走的区别。人呀、鬼呀,这是明和暗的区别。至于人死变鬼,鬼消灭了又变人,这是我无法想象的。 问: 懂得了精神消灭的道理,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答: 佛教妨害国家政事,和尚败坏社会风俗,像狂风迷雾般到处散布着影响。我痛心这种弊害,想把人心从这种弊害的深渊里挽救出来。为什么人们宁愿倾家荡产去求僧拜佛,却不肯照顾亲戚,不同情贫穷的人呢?就是由于自私的打算太多,救人的念头缺乏,所以送给穷朋友一撮米,吝啬的心情就会立刻表现在脸上,而捐赠给豪富的和尚千石粮,就连毛发尖也会流露出欢畅的情绪。这难道不是因为和尚有慈航普渡的美丽诺言,而穷朋友却难指望有丝毫的报答么?施舍不是为了救人急难,做点好事指望立刻得到好报。何况佛教还用渺茫的谎言迷惑人,用地狱的痛苦来吓唬人,用荒诞的言词来欺骗人,用天堂的快乐来引诱人。所以人们脱下儒者的服装,披僧人的袈裟,丢掉祭祀祖宗的礼器,拿起和尚、尼姑的瓶和钵。家家抛弃了亲爱的人,人人断绝了后嗣。以致使得军队中缺乏作战的士兵,官府中缺乏管事的官吏,粮食被游手好闲的人吃光,财物被寺庙的兴建耗尽。因为这样的缘故,佛教的流行如不加以阻止,它的祸害就没有止境。应知万物的生成都是出于自然,一切现象的变化都有它自己的原因,忽然间自己发生了,又忽然间自己消灭了,要发生的不要去阻碍它,要消灭的不去挽留它,让它顺着自然的规律,按照自己的本性发展。劳动者安心田亩生产,统治者减少奢侈浪费,种田吃饭,饭是吃不完的;养蚕穿衣,衣是穿不尽的。在下的把多余的产品奉养在上的,在上的不专靠严刑峻法来对待在下的。这样可以保全性命,可以孝养父母,可以为自己,可以为别人,可以安定国家,可以完成霸业,都是运用这个道理啊! 这篇文章一出来,官员和老百姓都议论纷纷。萧子良召集僧侣来诘难范缜也没有能够说服他。 范缜在南州多年,被朝廷强行召回京城。到了京城,任中书郎、国子博士,死在官任上,留下文集十卷。

篇三:梁书范缜传阅读答案

缜少孤贫《梁书·范缜传》选段阅读训练

说明:本段文字非常著名,多次被选入中考语文试卷。

缜①少孤贫,事母孝谨。年未弱冠,闻沛国刘王献②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卓越不群而勤学,献甚奇之,亲为之冠。在王献门下积年,去来归家,恒芒矰③布衣,徒行于路。王献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既长,博通经术,尤精《三礼》④。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唯与外弟萧琛相⑤善,琛名曰口辩,每服缜简诣。

注释:

①缜(zhěn):范缜。南朝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

②刘王献 (huán):博通五经,世推为大儒。

③芒(juē):草鞋。

④《三礼》:《仪礼》《周礼》《礼记》的合称。

⑤萧琛:南朝人。

根据上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1分)

闻 沛 国 刘王献 聚 众 讲 说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⑴少: ⑵从: ⑶善:

3、范缜”性质直”在文中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句子回答),而“恒芒布衣,徒行于路”又可见他的_________________性格.(2分)

4、选出对画线句子“ 王献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2分) 【 】

a、刘王献家门前有许多豪华的车马经过,范缜在他的门下,觉得无比羞愧.

b.、刘王献家门前乘车马的显贵客人很多,范缜在他的门下,一点也不觉得羞愧.

c、 刘王献家门前有许多豪华的车马经过,范缜在家门口(看),觉得无比羞愧.

d、刘王献家门前乘车马的显贵客人很多,范缜在家门口(看),一点也不觉得羞愧.

5、用自己的话说说刘王献 亲自为范缜举行冠礼的原因。(2分)

[1]

篇四:梁书范缜传阅读答案

缜少孤贫,事母孝谨。年未弱冠,闻沛国刘瓛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卓越不群而勤学,瓛甚奇之,亲为之冠。在瓛门下积年,去来归家,恒芒屩布衣,徒行于路。瓛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既长,博通经术,尤精三《礼》。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唯与外弟萧琛相善,琛名曰口辩,每服琛简诣。译文:范缜很小就失去了父亲,家中贫穷,事奉母亲孝顺而恭谨。范缜还不到二十岁的时候,听说沛国刘珊招聚学生论说经义,就去拜刘珊为师学习。范缜才能卓越,不同于一般人,而且学习勤勉,刘瓛认为他是奇才,亲自为他行冠礼。范缜在刘瓛门下学习多年,每次回家来去,都常穿着草鞋布衣,徒步往返。刘瓛门下有很多乘车骑马的王公贵族,范缜在刘瓛门下,一点也不因为自己贫穷而感到羞耻与惭愧。范缜年长之后,通晓经术,尤其精通《三礼》。范缜生性质朴直率,喜欢发表正直而又不同凡响的言论,所以和他交往的士友常感到不乐意。范缜只和表弟萧琛交情很好。萧琛被称做能言善辩之才,但常常对范缜的文辞简练而周到十分信服。原文:缜少孤贫,事母孝谨。年未弱冠,闻沛国刘瓛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卓越不群而勤学,瓛甚奇之,亲为之冠。在瓛门下积年,去来归家,恒芒屩布衣,徒行于路。瓛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既长,博通经术,尤精三《礼》。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唯与外弟萧琛相善,琛名曰口辩,每服琛简诣。仅供参考 欢迎采纳 希望帮到你提问者评价太感谢了,真心有用范缜很小就失去了父亲,家中贫穷,事奉母亲孝顺而恭谨。范缜还不到二十岁的时候,听说沛国刘珊招聚学生论说经义,就去拜刘珊为师学习。范缜才能卓越,不同于一般人,而且学习勤勉,刘瓛认为他是奇才,亲自为他行冠礼。范缜在刘瓛门下学习多年,每次回家来去,都常穿着草鞋布衣,徒步往返。刘瓛门下有很多乘车骑马的王公贵族,范缜在刘瓛门下,一点也不因为自己贫穷而感到羞耻与惭愧。范缜年长之后,通晓经术,尤其精通《三礼》。范缜生性质朴直率,喜欢发表正直而又不同凡响的言论,所以和他交往的士友常感到不乐意。范缜只和表弟萧琛交情很好。萧琛被称做能言善辩之才,但常常对范缜的文辞简练而周到十分信服。1范缜很小就失去了父亲,家中贫穷,事奉母亲孝顺而恭谨。范缜还不到二十岁的时候,听说沛国刘珊招聚学生论说经义,就去拜刘珊为师学习。范缜才能卓越,不同于一般人,而且学习勤勉,刘瓛认为他是奇才,亲自为他行冠礼。范缜在刘瓛门下学习多年,每次回家来

去,都常穿着草鞋布衣,徒步往返。刘瓛门下有很多乘车骑马的王公贵族,范缜在刘瓛门下,一点也不因为自己贫穷而感到羞耻与惭愧。范缜年长之后,通晓经术,尤其精通《三礼》。范缜生性质朴直率,喜欢发表正直而又不同凡响的言论,所以和他交往的士友常感到不乐意。范缜只和表弟萧琛交情很好。萧琛被称做能言善辩之才,但常常对范缜的文辞简练而周到十分信服。

梁书范缜传阅读答案

更多推荐

形体,没有,精神,不能,圣人,思维,知觉,实体